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浅谈印度文明的现代意义
浅谈印度文明的现代意义强光中今天,我们将讨论一下印度文明的现代意义问题,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话题呢?•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大国•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人们经常将中印放到一起进行对比,两者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如大陆文明、农业文明和等级制度等但中国和印度又是明显不一样的,简单地说,可变性问题。中国是龙,其矫健的身姿显示她更易于变化,所以中国快速崛起了;印度是象,其蹒跚的身姿显示她不太灵活,被人们称为一头懒散的大象,所以,印度落后了。•每每提到印度,我们很容易就想到她落后的一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历届奥运会金牌数只有区区几块。今日印度社会的面貌,可以说是经济落后,社会分裂。经济上主要是农业经济,制造业落后;种姓制度依然根深蒂固,社会分裂为若干固化的等级。•那么,印度人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面前为什么难以改变?印度社会的这种局面,可以视为印度文明在应对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方面的必然结果。印度是一个宗教社会,人们沉浸在信仰天地里,很难像其他民族那样,为了生存而被迫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不像中国人、日本人那样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不断改变自身。一个最新的例子是,报道说恒河腐尸竟然有有上百具,这在中国是不敢想象的现象。•所以,今天我就想通过印度文明的解读来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有关文明与信仰的话题。•首先的一个问题:什么是全球史观?如何研究印度文明,首先要涉及到方法问题。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说:“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也就是说,方法是对象中的灵魂。方法是工具,是解剖刀,再复杂的结构也会被分解成为微小的细枝末节。我在探讨各民族文明过程中,总是喜欢用对比的眼光来看,起初主要是中西文化对比。后来感觉到,这种对比总是陷入表象化,而不能介入到事物的本质当中去。受到全球史观的方法论影响之后,感觉它确实是一种好用的方法。人们一般习惯于什么东西是什么的思维方法,这是一种解释学的思维模式;而我们所要讨论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是什么东西的思维方法,这就是发生学的思维模式。•如果我们把什么为何是什么的发生领域从时间和空间上无限广延之后,那么,这些问题一是有了历史的深度,二是有了空间的广度(直至全球乃至整个宇宙),二者的结合就是全球史观所要研究的领域。《淮南子·齐俗训》:“往古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全球史观就是这样的一种全新的认识人类文明的科学方法,可以说是史学领域的革命性方法,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井底之蛙。因为我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视野总是有限的。•井底之蛙的成语出自《庄子·秋水》,说的是井底之蛙、河伯、北海若各自的视角不一样,庄子借河伯、北海若之口表达了他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感慨,井底之蛙如何能够弄得清东海之事?而东海不过是世界上微不足道的“蚁穴”而已。打个比方说,全球史观像是一把望远镜,又是一把显微镜。通过这把望远镜,井底之蛙被放大到了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中去;通过这把显微镜,井底之蛙的“前世今生”,它的每一个微小的结构,又被看得更为细致而又深入。•如果不运用全球史观的方法,很多问题都将无法解释清楚;•与传统的史学方法相比,运用全球史观的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极具颠覆性。全球史观的史学方法仿佛如狂风暴雨一般,能够扫荡一切形式的既有的固化静态的史学结论。·比如人类诸文明体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根本原因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本身所拥有的一切,仿佛都是提供给地球生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绝妙设计。因为地球有了自转与公转,黄道与赤道相交成23度26分,地球因此而注定有了白天与黑夜和春夏秋冬之分。这就注定有了人类为追求能量资源的全球大迁徙,就注定有了人类诸文明体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历史上的西方向东方寻求资源,这是众所周知的史实。这一进程一直延续到今天,当今中国人还热衷于“一带一路”的宏伟计划。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从人类文明史这一漫长的过程来说,人类各民族在不同地理区域所创造的一切文明形式,都像是为着全人类的文明盛宴精心准备着他们各自的一份精美菜肴。•比如游牧民族、海洋民族的贡献问题。从过于美化的一面来说,游牧民族、海洋民族仿佛是采集花粉的蜜蜂。自公元前2000年以来,他们不仅是大迁徙的主力军,而且还是创造文明的主动者。特别是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对于火的崇拜是否与此后马拉战车的人类金属时代的来临有着密切的关系。等等。比如非西方民族的历史贡献问题。人们更加重视的是古希腊文明的传播,重视《圣经》的传播,然而,在全球史观的角度看来,古代欧亚大陆的四大文明的传播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比如佛教的传播,特别是佛教哲学可以说是印度文明、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共同交集。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经声称的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作注脚而已。而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加倾向于认为,近现代西方哲学更像是印度哲学,主要是佛教哲学的延伸性发展。•全球史观也许正像是一把干净利落的“手术刀”,它能把不同区域的人类族群的生活状态以清晰的时空感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为我们认识人类族群文明提供了一条捷径。•它以宏观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为尺度,将大框架下的历史问题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研究方法。它把局部空间的历史放大到全人类的大历史的高度,又将全人类的大历史投射到某个微不足道的地理空间。第二个问题,印度的地理位置:生存资源最为富集之地资源丰富度和族群关系的紧张度成反比。资源越匮乏,族群关系越紧张。资源丰富度和地理空间的安全感对于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有着根本性的影响,而这两个方面对于古印度人来说可谓天造地设一般。喜马拉雅山脉的主体从西向东绵延2500千米,构成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之间几乎不可逾越的屏障。·喜马拉雅山脉在冬季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大陆冷空气的入侵,迫使暧湿的西南季风在印度一侧形成巨大的降水量。加之处于绝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北纬30度以南,印度冬无严寒。•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北部是山岳地区,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平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山地只占四分之一,高原占三分之一,但大部分山地、高原的海拔不超过1000米。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绝大部分,且大河流域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耕地面积数量居亚洲之首。在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热量资源相当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第三个问题,雅利安人的入侵:种姓制度的形成•金属时代的来临与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公元前2000年以来,欧亚大陆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草原民族利用他们在传播先进技术上的优势撬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杠杆。•在由草原民族推动的史诗般的族群冲突与融合中,有的文明如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趋于衰亡;•有的文明如古印度文明却能死而复生,变化成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有的文明如中华文明在自我改造中获得了新的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有的文明如古希腊罗马文明则完全是一种全新的文明。•草原上的一条分界线对于中印文明的意义。在欧亚大陆的北方大草原上,曾经在印欧各族和地处大草原东部的蒙古——突厥人之间,有一条最早的分界线,这就是阿尔泰山脉和天山山脉。按照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的说法,由于东西部之间气候上的差异,草原肥美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这条分界线以东的大草原,地势较高、较干燥,气候通常也更恶劣。这里的牧场没有西部的牧场肥美,可以放牧羊、骆驼和马,但放牧牛不行。这样,较贫穷的东部地区和较富裕的西部地区在地理上的这种差异,引起了一场持久的、影响深远的、由东向西的民族大迁徙。•大草原东部的各民族或者是作为难民,或者是作为征服者,被吸引到西部。一批批部落前赴后继地向西推进。这样,在人类文明起源期,由于由东向西的民族大迁徙,西亚、欧洲就会不断出现以肤色较浅的印欧人为主体的征服者。而在大草原的东部地区,至少在西至里海的地区内,由原先的高加索种人占优势演变为由蒙古种人占优势。这一转变自公元前1千纪末叶开始,一直继续到中世纪结束。•由于生活在北方草原的蒙古人与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农业民族并没有人种上的本质区别,因而,中国在重要的文明起源期避免了古代印度土著民族被白种印欧人征服的历史命运。•试想一下,如果这场大迁徙的方向完全相反,中华文明会遭受什么样的结局?印欧人一批批地向中原大地进军,古代中国人会不会成为另一个印度式的“达萨”?•·种族优越论与种姓制度的形成。雅利安人在人口规模上的劣势地位最终催生出以白人种族优势论为基础的种姓制度。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以后的最初时期是没有种姓制度的,那时只有雅利安人和被征服的土著“达萨人”。据历史学家推测,定居印度河流域之后,由于祭祀的程序日渐繁杂,普通的雅利安人已不能自行举行宗教仪式,非请专门通晓神学经典的祭司行祭不可,这就产生了一个职业化的“婆罗门”僧侣阶层。他们除了解释圣典、代人行祭之外,还负责青少年教育等社会事务。此外,随着雅利安人的对外扩张,众多王国开始形成,越来越多的土著“达萨”人沦为奴隶,这就产生了一大批军事贵族阶层。他们掌管一定区域的国家政治权力,对外进行战争,从而形成了“刹帝利”阶层。雅利安人中的其他大多数人则构成吠舍阶层,他们从事农牧业和工商业。原先的“达萨”人就变成了较低层次的首陀罗。•由于侵入印度的雅利安人无法通过“人治”的方式建立统一的社会,只有依靠宗教在神学逻辑范式上建立一体化的印度社会。加上雅利安人与土著印度人不属于同一人种,其白皙的皮肤、高大的身材被人们看成是先天性的种族优势。这样,雅利安人与土著印度人在人的自然属性上很容易被区分开来。按照印欧人作为草原民族的本性,对于被征服者来说,或者被其灭亡或是沦为奴隶。在族群关系上,雅利安人保持着他们在种族血统上的“纯洁性”,维持着他们作为强势族群的统治地位。这种种族上的优势论又被雅利安人在社会政治上的强势地位得以“放大”。雅利安人拥有征服者的强势话语权,以种族优势论介入了原先土著民族社会化的神学逻辑范式,进而形成全民化“意义”与“逻辑”的联结方式。从根本上说,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将他们的种族主义强加在原先土著民族的部落文化上所造成的产物。•雅利安人在创造印度文明中先入为主的地位。希伯来人渴望得到“流奶与蜜之地”,然而,他们却在数千年的历史征途上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在那些长途迁徙的早期人类族群中,好像只有雅利安人真正找到了一大片足够他们享用的“流奶与蜜之地”——并且,从那时起,他们就一直成为印度河、恒河流域的主人,享有了几千年的特权生活。直到今天,这种局面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变。据估算,印度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虽不及人口的4%,却控制了近7成的司法权和接近半数的国会席位数。第四个问题,印度教:几种主要的信仰形式•一、梵我一如说一个关于灵魂存在性的实验:2000年前一位印度王公曾在一名罪犯身上作如下实验:把他活着放入桶内,封上盖,桶上覆以厚厚一层石炭,将其放于烘箱内点上火。当人们确知此人已死时,拉出桶来,揭开盖子,仔细地朝里看去,看看是否有一个活的灵魂逸出,但人们并未观察到活的灵魂的逸出。•纳粹分子在人身上进行的罪恶实验也属于此类。•现代人用摄像机等先进设备捕捉鬼魂试验•·“梵我一如”学说的核心,否定肉体的内在规定性,相信灵魂(神我)的永恒存在。•认为梵是一种没有始终的、没有属性的、没有因果的、不可言说的最高实在,并把作为客体的梵和作为主体的我等同起来,作为外在的宇宙终极原因的梵和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的主体在本性上是同一的,从而建立了“梵我一如”的学说。这一学说不仅从宇宙本体论上否定了实体的内在规定性,而且在宗教神学思想上否定了人类世俗社会生活的合理性。·梵是大瓶子,“我”是小瓶子,小瓶子破碎(人死亡)之后就回到大瓶子里。•趋神性思维的形成。•在族群自我中心论的驱使下,种姓制度明确了印度社会阶层的等级化结构状况,越是高级种姓,越是更多地拥有神性;越是低级种姓,越是更少地拥有神性。因此,如何越多地拥有神性,就成为人们宗教行为的目标。这一目标必须通过终生修炼等多种方式才能得到。相反,那些违反教义的行为,就会使人逐渐丧失原先具有的神性,如在来世可能丧失今生优势地位的种姓,等等。种姓制度让人感受到似乎存在着一种可量化的数值,这一数值将神、人乃至动物世界,整合到了一个链条式的“业报轮
本文标题:浅谈印度文明的现代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96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