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人权发展与中国国家软实力建设
人权发展与中国国家软实力建设刘波2012-10-2410:48:14来源:《国际关系学院学报》(京)2012年1期内容摘要:软实力是国家形象塑造与竞争的基础,国家形象与软实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构关系。人权是国家权力的源泉,人权为具体的国家制度创新奠定了价值基础并指出了发展方向,是国家软实力的内核。人权发展在经济发展、文化吸引力、国家形象塑造、国际议程设置、媒介传播效应、行为合法性等方面推动软实力提升。对中国来说,在人权软实力建设方面要想“有所作为”,走向世界,必须凸显“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加强与国际社会包括人权交流在内的各个层面的合作。关键词:国家形象;人权;发展与和平;文化建设;软实力作者简介:刘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外国所。中图分类号:D8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489(2012)01-0012-07随着全球化和各国相互依赖程度的日益加深,人权问题越发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联合国和各国代表一致认同“人权、发展和和平”成为联合国的三大支柱。当前很多国内冲突和地区紧张,都与人权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联合国对海地等地的维和行动;埃及等中东国家的阶层革命;联合国安理会以人道主义保护为由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最终导致卡扎菲政权垮台;联合国大会通过针对伊朗的“应受国际保护人员的恐怖袭击”决议以及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决议“谴责叙利亚国内暴力”等等。人权的外溢效应,致使人权已不再单纯的属于国内管辖事项,不再简单的被看做是一国的内政,它已经与世界的经济发展、安全和平以及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有着直接的联系。人权议题已进入国际主流话语,成为主要大国之间的软实力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因素。[[1]]本文就是要从学理上分析人权发展与国家软实力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就我国人权软实力建设给出思考。一“软实力”概念来源于1990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注定的领导》一书中提出的SoftPower一词。目前这一术语已成为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领域中非常有解释力的名词,并对现实政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塑造国家形象,历来是一国外交的基本目标之一。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能补充其他力量形式,而且也是达到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2](P.3-8)]国家形象与软实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构关系。一方面,国家形象是一国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国家形象本身就是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国家形象是众多软实力合成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国家形象的塑造与竞争必须倚重于软实力的发挥,一个软实力强大的国家,其必然拥有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软实力的其他构成要素方面也是调整国家形象的手段。软实力因素所包括的思想和政策构成了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家形象塑造的实践也为软实力的实施提供了试验场和发挥的平台。冷战结束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国家形象问题,国家的行为更加复杂,其认同和利益并不固定,也很难预知。[[3](P.14)]这种国家形象塑造的背后所折射的一种文化,或者说一种战略,那就是软实力。“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中,国家形象的战略地位被凸显出来,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也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4](P.100)]从功能的角度看,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说服力,它区别于硬实力的威胁因素,任何国家的软实力最后的功能在于说服和吸引力。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价值观,并通过文化、国内政策以及处理国际事务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一个国家可以塑造国际规则,并使之与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念相吻合,其行为就更可能在他人看来具有合法性。”[[5](P.10-11)]因而,国家形象的塑造所依托的力量就是多种软实力的共同作用,包括文化发展、外交政策、一国人权、政治体制等。例如,小布什执政的8年美国形象受损,导致国家软实力下降,奥巴马为此展开了一系列的形象外交,以重塑美国形象。日本为实现政治大国目标,从政府到民间,共同推进国家形象建设,并在美国《时代》周刊2007年对国家形象的调查中排在了世界第一位。二美国著名宪法学家路易斯·亨金在其《权利的时代》一书的前言中断言:“我们的时代是权利的时代。人权是我们时代的观念,是已经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与道德观念。”[[6](P.18)]全球文化的融合与交锋,使得人权话语已得到普遍的同意与接受,人权制度国际化的趋势愈发加强。当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内产生的人权问题都可能会引起全球性的关注,人权问题不再单纯是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它很大程度上要受国际舆论和国际压力的影响。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施动者的互动导致了结构的形成。在结构的建构下,行为体的认同和利益导致了行为体的行为。然而,各行为体在没有交往的情况下是无法产生共识的。没有主体间的实践就没有结构,只有互动的双方在机制的影响下才会形成共有观念,并产生文化。国际社会软实力集中体现为:人权的尊重与保护、选举民主、制度稳定性、权力的透明与制约、完善的法治。这些要素之中,人权是软实力最为内核的部分。软实力的提升正是以人权为基础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互动过程。软实力的提升过程是本体的行为的结果,然而包括国家形象在内的软实力的优劣评判并非由本体所构建。某国行为体作为施动者,以保护人权为国本,以文化影响力、政策影响力、制度影响力等软实力为手段,通过与国际社会其他行为体的互动与合作,产生新的结构,以达到某国所期待的国际形象的目的。现代社会,人权、民主与法治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追求,实现人权、民主与法治乃是全球的主流趋势,是判断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是否发达,跟世界是否同步的一个重要指标,更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因素。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人权是国家权力的源泉,人权为具体的国家制度创新奠定了价值基础并指出了发展方向,是国家软实力的内核。首先,人权的普遍性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话语。人权和基本自由是一种应当被普遍尊重和遵行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存在和实现对于任何国家、种族和民族的任何人是没有区别的,因而它具有普遍的属性。[[7](P.1)]文化差异性在人权共同话语的消融下,所呈现出的冲突面在弱化,国际社会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在增强。其次,人权本身就是一种软实力。在当今世界,一个尊重和维护人权的国家,其国家形象积极健康,所形成的软实力会超过自身硬实力所达到的程度。相反,一个漠视和践踏人权的国家,其国际交往的空间有限,很难真正融入国际社会,甚至还有可能遭到国际社会的共同干预。比如,2011年12月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在日内瓦召开叙利亚问题特别会议,以37票赞成,通过一项由欧盟提出有关叙利亚人权形势的决议。最后,参与国际人权合作,是塑造国家形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对任何国家而言,树立正面的国家形象,有助于劝服他国接受和追随本国外交谋略,引导他们沿着与本国利益相契合的方向发展,从而使一个国家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政治经济利益,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参与国际人权合作,一方面能够显示出该国对人权建设的重视,遵守国际人权共同规范,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另一方面,参与人权的双边和多边对话,有利于推动国内人权建设。例如,中德人权对话就是国际人权合作的典范,它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国与国际社会在人权领域的合作,进而改善中国的人权状况,促进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三软实力建设首先是一种国家力量建设的理念,是对传统国家成长过程中过度强调经济和军事能力的思维定势的反思和超越。一国人权发展对国家软实力提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权发展有利于增进全体国民福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壮实软实力的根本依托。软实力依托于硬实力而逐步增长,不能设想一个缺乏硬实力支持的国家能够拥有足够投射效应的软实力,硬实力基于软实力的内化而产生投射效应的最大化,软实力建设是对硬实力增长的理念升华和国家发展的价值再造。[[8](P.101)]中国软实力的强大动力,来自于中国内部的改革开放。“自从邓小平掌舵以来,25年的史无前例的经济改革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中国本身的巨大变化开启了它在全世界发挥软实力的新纪元。”[[9](P.15-16)]中国近年来致力于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道路,在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良性互动中全面推进人权事业发展。“人权得到尊重和维护,人民的意愿得到满足,人心就能安定,社会就能稳定,这就有利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改革与发展是促进人权发展不可分割的部分。而社会稳定与一国的改革、发展和人权事业的进步有着极强相关性,并能相互促进。”[[10]]再次,人权发展有利于提升本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归依力和“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一国的人权发展既是人权的普遍性和本国具体现实国情结合的结果,也和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无论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还是就现实具体状况而言,人权观念的形成、尤其是它通过具体实践而发挥现实作用的过程,都与特定的文化观念及其历史传承有着直接的、极其密切的关系。[[10]]一个人权保护较好的国家,其文化传统对外部的吸引力要远远高于那些践踏人权国家的文化吸引力。人权普世性的本质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表达了普遍性的真理,对受众产生吸引力,迎合人的心理需求,进而产生信仰。当今西方国家在国际人权格局中的强势地位是和欧洲传统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强势地位相一致的。同样,现在孔子学院遍布全球,汉语学习持续升温,越来越频繁的交流与学习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真实的中国人权状况,这种互动加速了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所以,一国的人权发展直接反映了该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其次,人权发展关系国家形象与国际舆论、声誉,更是实现软实力塑造一个新的自我功能的重要途径。一国人权发展直接关系到一国人权事业的发展状况,而一国人权事业发展状况又和一国在国际社会的国家形象及舆论评价直接相关。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的评价和声誉是一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中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目的就是要改善中国自身形象,塑造一个新的自我,以纠正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歪曲。近年来中国遭遇的国际舆论压力越来越大,而国际舆论对中国的指责是多方面的,更多的却主要是民主政治问题、人权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涉及中国的形象。因此,加强国内人权建设,也是为了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更是为了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要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国家形象,塑造一个新的中国自我。[[11](P.10)]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制定了250项与人权相关的法律。对此,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斯里兰卡代表团团长贾亚提莱卡大使认为,这些法律与公民的就业、发展等各项权利息息相关。这些都真切地影响着中国的人权状况。中国在过去30年间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称奇,中国的国家形象大大改善。第四,人权发展关系到一国能否参与人权领域的国际议程设置、参与制定国际人权机制。国际议程设置是相关行为体将其关注或重视的议题列入国际议程,获得优先关注的过程。议题发起者在选择议题时,最好能够选择那些至少具有一定“公共产品”属性的议题,而不是仅仅关注那些仅对本国具有重大利害关系的议题,否则很难引起其他方的兴趣和共鸣。[[12](P.49)]例如,人权与人道主义等问题在大多数的时候都能赢得更为广泛的同情与支持。《世界人权宣言》就是一个不同人权发展模式争夺在国际人权机制中议程设置权、规则制定权的显著例证。《世界人权宣言》起草过程中,在国际人权的标准问题上,占据主流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个人主义传统价值观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集团的福利主义价值观。“宣言基本上是西方传统的价值观和制度系统的移植,这也正反映了二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基本实力对比”。可见,国际人权机制中是否体现一国的人权发展理念、一国能否参与国际人权机制的设置议程,是该国软实力是否存在的重要评估指标。[[13]]第五,人权发展的效应通过媒介传播,能够迅速提升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在某个偶然事件发生以后,如果一国对这个事件处理得当、传播工具运用巧妙,那么,软实力将倍增。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中国国家领导人走在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即使是一直自诩为民主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也难以做到,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是对人民高度负责任的政府,是以人民的生命为重的政府。中国政府巧妙
本文标题:人权发展与中国国家软实力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05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