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宗教学导论目录前言第一章什么是宗教第一节宗教的起源第二节宗教的构成要素第三节宗教的社会功能第四节现代社会宗教存在的根源第五节世界宗教概况第二章儒教第一节孔子与儒学第二节儒教的形成、发展与衰落第三节儒教教义第四节儒教仪式与礼仪第五节儒教在亚洲第三章佛教第一节佛教的创立于发展第二节佛教的基本教义第三节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经典第四节佛教的主要礼仪第四章道教第一节道教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道教的教义和教规第三节道教科仪和道术第四节道教中的生态智慧第五章基督教第一节基督教的诞生与发展第二节基督教的经典第三节基督教的核心信仰与基本礼仪第六章伊斯兰教第一节伊斯兰教的诞生与发展第二节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第三节伊斯兰教的礼仪第四节伊斯兰教的经典第五节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第七章印度教第一节印度教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节种姓制度第三节印度教的信仰第四节印度教的仪式与节日第五节印度教在世界的传播第八章犹太教第一节多灾多难的犹太人第二节犹太教的创立和发展第三节犹太教教义第四节犹太教经典第五节犹太教的节日和习俗第六节犹太教在中国内地第九章邪教第一节什么是邪教第二节当代世界主要邪教简介第十章宗教与社会的关联第一节宗教与科学第二节宗教与文化第三节宗教与道德第四节宗教与和平第十一章社会主义中国的宗教第一节新制度下宗教的调适第二节中国宗教五性的提出第三节新时期我国宗教工作的基本任务前言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一般来说,人们对宗教并不陌生,佛祖显灵的传闻、祭天祀祖的礼仪、五体投地的信徒、念念有词的祝祷、晨钟暮鼓的佛庙、香烟缭绕的道观、巍峨壮丽的教堂、残酷的宗教纷争等等,只要一提起宗教,这些现象就会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并在人们心中引起无限的遐想。然而,熟知非真知。诚如宗教学的创始人麦克斯•缪勒所说:宗教信徒可谓对宗教十分熟悉,“成千上万的人信心之诚笃可以移山,但若问他们宗教究竟是什么,他们可能张口结舌,或只能说说外表的象征,但谈不出其内在的性质,或只能说说信心所产生的力量”。既然宗教信徒都如此,那么非宗教信徒对宗教的认识和了解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和研究宗教现象,还要思考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历史非常漫长,从原始宗教算起,宗教至少已经有了数万年的流传历史,即使后来出现的若干世界性大宗教也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宗教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步,它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对人类的思想意识、文化形态、心理素质、法律思想、政治制度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宗教既打上了人类远古社会的各种烙印,又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而不断充实,可以说,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尽管今天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只要人类处于不断探索自然并发展自身的情况下,宗教的存在和影响仍将长期延续下去。宗教的分布极为广泛。迄今为止,宗教在一切社会形态、一切国家、一切民族、一切种族、一切阶级和阶层中,都有程度不同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继承性和社会适应性。近二十多年来,人类的科技进步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宗教并没有衰微的迹象,反而有迅速扩张的态势。传统宗教积极改革以适应新形势,新兴宗教大量兴起,宗教多样化的倾向日趋明显。一些新兴宗教走向极端,成为邪教,给社会和信徒造成不小的危害。宗教的表现极为复杂,这不仅表现在宗教的教义、教理思想丰富、而且表现在教派划分、宗教礼仪的繁多等许多方面。撇开一切地方性的、古老的、原始的、形形色色的民族宗教不谈,单就世界三大宗教来说,每一宗教都在历史上形成了难以计数的宗派,每一教派都有自己的教义、教规,每一宗派又组成了各种各样的宗教组织,创制了各种各样的宗教经典和宗教仪式。宗教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它与社会各个领域的关联,它们互相交叉、互相影响、相互作用,比如宗教与道德、宗教与文化、宗教与和平、宗教与科学、宗教与民族等等。对于教徒来说,宗教戒律就是道德规范。就信仰宗教的民族来说,有不同的民族信仰同一种宗教的,有同一个民族信仰几种不同宗教的。各民族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其宗教仪式、信仰程度、宗教心理、宗教感情都异彩纷呈、千差万别,宗教与民族习惯、民族文化互相交织、互相融合,表现出复杂的形态。甚至在当今国际格局下,宗教成为影响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宗教持批判与全盘否定的态度,人们片面地将宗教意识形态化、政治化,信仰宗教成为“落后”、“愚昧”、“迷信”的标记,这不仅践踏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科学理论,而且否定了党和国家对宗教问题的正确方针政策,伤害了信教群众的感情,破坏了民族团结。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宗教状况有了根本改观,宗教工作步入正轨,中国宗教走上了一条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在我国传播的各大宗教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术界关于宗教学的研究也空前兴盛,中国宗教团体与国外宗教组织的交往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97年10月16日,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白皮书,就中国的宗教现状、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司法行政保障和监督、对独立自主自办宗教事业的支持、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保护等五方面阐述了中国充分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态度和主张。尽管我国目前的宗教发展和宗教学研究盛况空前,但是就整个社会而言,对宗教的认识和了解并不是非常深入,特别是对世界宗教现象和状况的了解比较欠缺,因此本课的整体构架就是对目前世界主要宗教的介绍,以期增进当代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的了解,使大学生们有能力在掌握宗教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分析和认识各种宗教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第一章什么是宗教学习要点1、宗教是一种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关于宗教的起源,理论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人认为宗教起源于自然崇拜,还有的人认为宗教起源于神话,有的人认为宗教起源于自然崇拜,还有的人认为宗教起源于巫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宗教起源于人的发明,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的本质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2、一般看来,宗教有几个基本的要素,分别是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仪式和宗教器物。当宗教体系化和制度化后,宗教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社会整合与控制功能、社会心理调节功能,社会化与交往功能等,但是宗教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也有消极影响。3、当今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时代,达到了人类先辈无法达到的文明,但宗教在今天并没有衰微的趋势,这背后有深刻的心理根源和社会根源。也就是说,宗教很好地满足了人对不死的追求,也体现了人类的终极关怀。宗教作为一种以人的存在状况为反映对象的社会意识,它的内容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要人类不能完全认识自己、不能完全解决自身的各种问题,宗教就不会消亡。只有到了“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宗教才能最后消亡。4、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产生了成千上万种的宗教,有的宗教流传了下来,有的则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资料,当时世界人口约为51.5亿人,信奉各种宗教的人达41.7亿人,天主教和基督教有17.58亿信徒,伊斯兰教约有9.35亿信徒,印度教有7.05亿教徒,佛教有3.03亿信徒,各种新兴宗教有信徒1.38亿,其他信奉原始宗教或者邪教。宗教是当今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宗教。在当今的世界人口中,有近2/3的人信仰各种不同的宗教。由各种宗教内部产生的矛盾、宗教与宗教之间产生的矛盾、宗教与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的矛盾,构成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宗教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在庄严肃穆的教堂,一群教徒在顶礼膜拜;两个宗教组织在为圣地的归属而进行战争;虔诚的宗教徒进行着各种不同的宗教仪式和礼节……可以说,今天的宗教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宗教信徒来说,宗教就是他们精神生活的全部,而且由宗教所产生的各方面的问题对全球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比如由于宗教问题所引起的国际纷争等等。在科学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宗教甚至有越来越兴旺的趋势。那么到底什么是宗教,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它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它又有哪些社会功能?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为什么仍然有宗教的存在?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才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宗教。第一节宗教的起源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宗教与其他人类社会文化形式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衰落和消亡的历史过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从古猿中的支系逐步进化至今,大约经历了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1995年在非洲肯尼亚发现的人类祖先化石是已知的最早直立人化石,化石年龄在407万年至412万年之间。考古学家又把人类的发展分为猿人、古人、新人和现代人四个阶段,而只有到了所谓新人的发展阶段才发现有宗教遗迹。1856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尼安德尔河区域附近洞穴中所发现的“尼人”遗骸,其位置经常是头东足西,与日出东方和日落西山这一自然现象有联系。尼人的遗骸有一定的葬式,在不少遗骸的周围撒落着红色的碎石片及工具,这些东西被考古学家认为是随葬用品,具有宗教观念的意义。在法国穆斯特累洞中发现的一个“尼人”青年遗骸,他的头枕在一块燧石上,身体周围散放着74件石器,左侧还有一件石斧,头部和肩部用石板保护着。在法国的奥瑞纳洞穴中,死者则被按照胎儿的姿势埋葬起来,身边也放有武器、工具,还有食物、首饰。这些考古发现被学者们视为尼人已有灵魂观念的证明。1939年在我国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存有葬礼的遗迹,遗骸周围撒有含赤铜矿的红色粉末。红色象征着光明、温暖的火和具有生命力的血。此外,还有死者生前的装饰品作为随葬物,如钻空的兽齿、石珠、骨珠等等。上述两处发掘的材料,是我们目前所能找到的最早的宗教萌芽遗迹。由此推断,最早的原始宗教产生的年代,大约是十几万年以前。近代社会学对于近现代尚存的原始民族的调查结果也有助于我们把握宗教的起源。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摩尔根在对美洲印第安原始社会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宗教是在野蛮时代的中期产生的,而不是从来就有的。关于宗教到底是如何起源的,当前有各种学说,下面介绍宗教起源的主要理论。一、宗教起源于神话自然神话论是宗教学有关宗教起源问题的第一种理论。它认为:宗教的来源及其最早形式是自然神话,尤其是星辰神话;神话和宗教中的神,都是自然物的人格化,尤其是较大的星辰的人格化;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神是某些自然力和自然现象的人格化。神话传说是人类早期生活的全面记录,表现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包含着浓厚的宗教心理和情感。神话以一种浪漫想象来表达神性观念及其灵性世界,远古人类在这种浪漫想象中开始探索世界和人生的起源及归宿,并对其存在和意义提出了“是什么”、和“为什么”等根本性问题。全世界各种古老文化系统中均有丰富的神话故事。在埃及,有太阳神“拉”开天辟地的传说。据说在混沌初开之际,“拉”在水神“努”的体内孕育成形,又从莲花苞中开出水面,显现为一团红日,并成为万物的创造者。“拉”创造了天地、人类和动物。后来,由于人类堕落犯罪、“拉”派遣他的女儿爱情之神赫托尔去毁灭他们。接着“拉”又回心转意,便以美酒灌醉女儿,使她常卧不醒,人类因此而免于毁灭。在巴比伦,也有一则创世神话。故事说,起初太空中只有混沌和化身为恶魔的提阿马特的太初深渊。后来,提阿马特生了诸神,诸神反过来剥夺了她的权力。提阿马特为此震怒,准备惩治诸神,诸神得知后十分恐慌、唯有大神安夏尔之子马尔都克对提阿马特无所畏惧,并与之搏斗且战胜了她。马尔都克将提阿马特的躯体撕成两半,一半为天,一半为地、并进而创造了星辰、万物和人类。在中国,则有盘古开天
本文标题:宗教学导论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08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