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一讲宗教改革与新教伦理什么叫宗教改革[theReformation]16世纪的席卷欧洲的基督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一样,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后,出现了所谓的“新教”三大主流派别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有密切的联系?一、缘何要宗教改革?表面的原因:赎罪券问题背后的真相: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与进步教会的权势与腐败形成的反差各国民族意识的增长(民族国家的成长期)要求加强世俗权力(教权、俗权之争)中产阶级的勃勃雄心(追求地位与财富)二、德国是宗教改革的故乡为什么德国首先发难?1.政治分裂:当时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有七大选帝侯、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独立的帝国骑士和许多独立的帝国城市。2.经济分散:关卡林立,币制繁杂,缺少统一的经济中心3.现代统一的民族国家迟迟没有建构,又缺乏强有力的政治统治者,因而对于各邦稍有偏激的种种思潮也缺乏有效控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思想和非主流的宗教流派的发生与传播。4.可能与德意志民族的精神气质有关:虔诚、严谨、恪守信条附:德意志兰与德国德国的分裂一直延续到近代后期1830年大文豪歌德痛苦地说:“我们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可以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就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这样问,答案是:这就是普鲁士!”1871年德国统一,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德国•导火线:推销赎罪券•标志: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拯救灵魂1517年开始路德在签名时将Luder改为Luther(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词ελευθερο,意为“被解放的人”,“自由人”)•改革宗旨:因信称义,信仰得救尊从“天职”,尽力尽责廉价教会,民族教会,平信徒皆为祭司三、马丁•路德(1483-1546)的改革改革后的德国新教:路德宗(Lutheranism)1529年,帝国议会在斯拜尔召开。由于会上天主教诸侯占优势,会议重申1521年沃姆斯会议反对异端的禁令。路德教派诸侯拒绝接受这个决定,并提出抗议,此后新教徒被称为“抗议者”(Protestant)此次会议标志着基督新教的诞生。目前路德宗信徒分布在瑞典、丹麦、挪威、德国和美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共有427个独立的教会团体,信徒约6840万人。四、瑞士的宗教改革•改革中心:苏黎士日内瓦(1536.7)•倡导者:兹温利加尔文(1509-1564)•加尔文改革宗旨:自由解释圣经,信仰得救信徒一律平等,参与教会的管理预定论(predestination先定论),选民与弃民•改革后的新教:加尔文教(加尔文宗Calvinism,也称归正宗:ReformedChurches),信徒约4000多万补充说明加尔文在日内瓦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使日内瓦成为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废除天主教的主教制,建立长老制。对非本派教徒的迫害也相当厉害(生理学家塞尔维特就是以异端名义被火刑烧死)改组市议会,将日内瓦划分为数个教区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发财致富是上帝的使命,与传教一样是完成天职。五、英国的宗教改革由王室倡导?标志年:1534年倡导者:亨利八世(1509-1547)别样的改革动因:婚姻纠纷实质:加强王室权力,君主制确立改革内容:“至尊法案”•国王为最高宗教首脑,有权任命神职人员,规定教义;有权召集宗教会议,处理各种异端•加冕安妮为王后•没收天主教财产(其中大多廉价出售给农业资本家、新贵族和富裕市民,从而有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王室也因此增加了收入,亨利八世成了英国历史上最富有的君主)•天主教的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仍沿用未变1538年,亨利八世下令出版了第一部英文的《圣经》天主教与国教的纷争英国中央集权确立现实目的达到后,亨利八世于1539年颁布“六条法令”:肯定天主教的圣事,凡否认天主教教仪与教义的皆为异端。致使新教徒开始逃往欧洲大陆(后辗转往美洲新大陆)爱德华六世(1547-1553),转向新教玛丽一世(1553-1558),恢复天主教,烧死了300多个新教徒,被称为“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确立了国教的地位安立甘宗的基本特征改革后的英国国教:安立甘教(Anglicanism,圣公宗)信徒约8500万具有新教的基本信仰,但礼仪制度较多地保留天主教传统坚持《圣经》为最高权威,在与《圣经》无抵触的前提下,不完全排斥其他教派强调洗礼与圣餐,强调坎特伯雷大主教在精神上的宗主地位六、法国的宗教改革时间:16世纪中后期性质:宗教与政治交织(改革作为争夺权力的工具)那瓦尔波旁家族(胡格诺教,得到德国、英国的新教)介斯家族(天主教支持,得到西班牙天主教的支持)宫廷派(政治家派别)宗教与政治派别胡格诺战争(1562-1594)法国宗教改革期间先后有八次大的战争。导火线:“瓦西镇屠杀”(1562年,天主教的介斯公爵在瓦西镇突袭正在做礼拜的胡格诺教徒,当场死伤近200人)1572年8月24日,圣巴托罗缪之夜(新教的领袖安东尼之子,那瓦尔王子亨利与公主玛格丽特的婚礼上,2万新教徒死于天主教徒的屠刀之下),第四次战争三亨利之战(1584-1594,亨利三世,亨利·介斯,亨利·波旁),第八次战争战争结果:亨利放弃新教,入主巴黎,称亨利四世(1589-1610)波旁王朝开始南特敕令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天主教仍为法国国教,恢复天主教会原有的特权,包括归还已被没收的土地财产;胡格诺派获得信仰自由和担任官职的权利,保留200多个胡格诺派城堡,作为国王履行敕令的担保。1685年,路易十四无条件废除《南特赦令》。一时间,大批胡格诺教徒流亡海外,也带走了大量的资金与技术。使法国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七新教:Protestantism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分化出来而不属于天主教的各宗派之统称。新教的基本教义与教仪:因信称义,服从天职信徒皆祭司圣经是最高权威圣餐、洗礼为主要圣礼取消隐修制,神职人员可以结婚新教伦理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核心内容是:“天职”观念,即某种由上帝安排使命(Calling),上帝的召唤积极入世、职业成功意识、节俭致富、禁欲勤劳……评价一:各国都有自己的内容与特色宗教改革发生的社会环境不同德国经济分散,政治分裂,皇(王)权徒有虚名,不能有效地抵抗来自罗马教廷的盘剥和宗教改革势力的冲击英、法两国资本主义较为发达,统一的经济市场已经形成,王权强大,正处于中央集权时期在改革的形式上有所不同德国与瑞士,宗教改革由教会内部的宗教改革家发起,英法则由封建势力控制改革的性质上各国也不尽相同德国、瑞士的宗教改革具有资产阶级市民革命的性质。英、法的改革性质相对而言就复杂些,主观上是封建主义为巩固自身统治服务,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评价二:带来一系列社会影响西方基督教世界分裂宗教生活世俗化,世俗生活宗教化强调节俭、努力劳动追求成功/荣耀上帝以信仰自由为代表的个人权利观显现西欧基本格局发生变化:地中海让位北大西洋天主教也开始自我革新:反腐败与积极传教新教在中国1807年前后,新教开始传入中国。先后来中国布道的传教会有:伦敦会、荷兰传教会、美部会、美浸会、美国圣公会、英国国教会、美国长老会等。他们分别代表新教的不同派别,传教士主要来自英国、美国、德国。他们中有教师、医生、教授、作家等。一般华人称呼的基督教,常常是专指基督新教参考资料,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思考题:美国学者博耶说,“宗教改革是西方文明中一种创造性的文化力量”,如何理解?
本文标题:宗教改革与新教伦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08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