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九章:幸福社会与民生建设第一节如何科学全面的认识民生问题一、民生问题的概念及内涵悠悠万事,民生为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新时期党和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和工作着力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共同享受改革和开放的成果,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的紧迫任务,也是对“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党的执政理念最好的诠释。何谓民生关于民生的概念是学界经常争论的一个问题,至今没有一种比较准确、合理、统一的界定。在中国古代就有关于民生问题的论述,《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很显然,在这里民生是指老百姓的基本生计。在中国传统社会,民生主要以这种解释为主,政府在民生问题上的角色地位不明显。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将“民生”上升到“主义”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高度。他曾经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孙中山的这种解释说明,民生不仅仅是百姓个人的事情,解决民生问题也是国家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凸显了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政府的地位和作用。综观目前学界争论中的民生概念,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由于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由于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太大,所包括的内容过于庞大,所涉及的面过于宽泛,同具体政策层面上的民生问题难以吻合,难以把握,所以,在具体政策和实际生活领域,人们一般不使用广义上的民生概念。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尽管民生问题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但其本质都是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能否得到实现的问题。其本质不在于自然条件的优劣,而在于我们能否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在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方面的要求,有效地实现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并进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二、当代民生问题的具体内容就民生的具体内容而言,它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的具体内容。(一)第一个层面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二)第二个层面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三)第三个层面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等等。应当看到,这一问题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目前的中国社会尚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应当将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作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长期目标体系当中。第二节当代中国存在的民生问题现状(一)相关链接:十大民生焦点问题:第一就是收入分配问题,就是我国的贫富差距,基尼系数是0.4%,但根据近日发布的基尼系数2012年为0.474,已经突破这个警戒线了,说明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第二是教育乱收费问题,刚刚退休的张保庆怒斥了教育腐败现象,一个是教育乱收费,一个是教育助学贷款。第三是医疗费用高、药价居高不下。第四是农村医疗保障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国务院发展研究出台了一个报告,关于我国的医疗改革的评价报告,最后说是不成功的的医疗改革。措施:1、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促进公益性卫生机构的改革与发展。在基本医疗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2、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加大政府的投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3、实施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以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减轻农民经济负担。鼓励城市医师到县乡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并逐步形成一项制度。4、彻底实行医药分开。政府工作的重点应主要集中于非基本医疗领域,特别是营利性医疗服务机构。主要的调控手段一是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严格限定医院的收入比例,全面推行医药分开,二是辅之以严格的价格监管和相应的惩戒手段,最大限度地控制医药合谋问题。第五是农民征收问题。胡锦涛、温家宝领导执政之后,花了很大的力气解决“三农”问题,但这方面的问题由于积累的问题太多,现在仍然是一个民生焦点问题。第六是安全生产问题,安全生产一直是近几年来屡禁不止的事情。大家知道在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过,当然它包括矿难、瓦斯爆炸等。出台的相关对策:1、加大源头污染治理力度2、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3、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经营秩序4、严查大要案与建立长效机制并重第七,就业指标、社会保障问题和劳动者工作环境的问题。比如说现在劳动者的生命保障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近几年的公务员报考率和大学生的就业严峻形势是有关的,去年是30:1,今年大约是50:1,其中一部分还是给在职的,到大学生这里怕是60:1、70:1。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地方政府和地区联手,阻碍贷款的发放,中央出台了很好的政策,但地区贷款放不下去。这也是值得思考问题。解决就业问题:重要观点: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国家应做到加强宏观调控,扩在就业门路,发展第三产业,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企业应做到调整国有企业布局,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农村应做到发展城镇化;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个人应做到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第八就是禽流感,比如说癌症村。第九是能源、资源问题。能源和资源有区别也有联系。石油作为一种资源,又是一种能源。水是资源,水一发电就成了能源了。我国的GDP在世界上占到六位、七位之间,但国际竞争力近两年是下降的。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资源使用效果低,还有一个是我国的能源资源已经是一个发展的瓶颈。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很多储量、产量都是世界第一,但我国又是人口大国,这样下来就是小国了。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对策:1、政府建立节能管理体系,加强监督力度2、健全法律、法规,调节人们的节能行动3、建立市场条件下的节能新机制,提高节能技术4、完善节能经济激励政策,鼓励和倡导节约资源第十是医疗卫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市场化,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导致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医疗改革基本上不成功,今后应该纠正医疗领域市场化的导向,公平分配医疗福利和资源。1、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促进公益性卫生机构的改革与发展。在基本医疗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2、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加大政府的投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以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减轻农民经济负担。鼓励城市医师到县乡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并逐步形成一项制度。3、彻底实行医药分开。政府工作的重点应主要集中于非基本医疗领域,特别是营利性医疗服务机构。主要的调控手段一是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严格限定医院的收入比例,全面推行医药分开,二是辅之以严格的价格监管和相应的惩戒手段,最大限度地控制医药合谋问题。(二)民生问题呈现的特点:当代中国民生问题尤其是中国中近期的民生问题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第一,直接生活消费性。这主要是针对生产投资性的公共投入而言的。民生有个特点,同社会成员基本生存生活状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者,方属民生范围的事情,如社会救济、义务教育、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以及基础性的公共卫生。胡锦涛曾经指出,要重视解决好涉及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胡锦涛所说的三个“最”字点出了民生问题的直接消费性特征。第二,基础保障性。这主要是针对高档文化娱乐性公共设施而言的。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迫切的民生改善问题主要应当是基础性社会保障体系、基础性公共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基础性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第三,生存保底性。这主要是针对高福利政策和平均主义而言的。改善民生是社会公正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应当将改善民生的目的纳入社会公正的视野。社会公正实际上有两个基本的价值取向。第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第二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简单来说,社会公正的主要功能在于,一是要“保底”,二是“不封顶”。这样看来,社会公正同时起到了促进社会团结和激发社会活力的双重作用。正是从这样的角度看,改善民生的主要意义就在于要具体实现社会公正的第一个功能也就是“共享”、“保底”的功能。一个社会如果仅仅限于停留在共享也就是改善民生层面,并且将之视为压倒一切的事情,而忽视社会公正的第二个基本价值取向即鼓励每一个社会成员自由发展的话,那么,这样的社会必定会程度不同地出现平均主义或者是力不胜任的高福利政策。平均主义既是对机会平等规则的歪曲,也是对按贡献进行分配规则的一种伤害;而过度的福利政策同样带有一定的平均主义成分,尽管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平均主义。中国以及许多发达国家曾经有过的历史教训已经证明,平均主义或者是高福利政策的实施,必然会产生“劫富济贫”的不公正现象,或是造成超出一个国家财政实际负担能力的高福利现象,这就必定会降低社会在生产方面的投入,降低社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最终削弱社会的发展活力。第四,增益不可逆性。这主要是就改善民生的技术操作层面而言的。从技术操作层面上看,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只能作“加法”,不能作“减法”,或者说,要注重使用“加法”的方式,要慎用“减法”的方式。就一般常识而言,对于民众
本文标题:幸福社会与民生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12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