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第九章园林美的创造与欣赏
第九章园林美的创造与欣赏第一节、园林创作的艺术原则•:•正如上一章介绍的,西方艺术追求“美”,中国艺术追求“妙”。具体到园林艺术中就表现为,西方园林追求形式美,而中国园林追求“意境”。中国现代园林存在着重功能轻艺术,艺术风格缺乏创新。•一、园林创作的一般艺术原则:•园林艺术构思(立意)的主要依据:•实用与艺术的统一:功能的实现、观赏价值的体现——经济、技术、艺术表现的可能性。•“图—底”的和谐统一:场地的高效、和谐利用——地域的自然景观、历史文脉。•艺术风格的和谐统一:风格基调的确立、艺术个性、时代特征的体现——表现手法、人文内涵。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原则•:•1、自然而然,不露痕迹•2、虚实相生,动静相济•3、景简意浓,以一当十•4、曲直有度,含蓄幽深•5、疏密有致,变化无穷•6、诗情画意,情景交融•7、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三、西方古典园林的创作原则:•规则式:中轴为主,横轴辅助;依轴对称,几何构形(广场、道路、水体、植物、雕塑布置);地形开阔、平坦,或成台地。•四、现代园林的艺术创新:•1、科技的创新:包括工程技术的创新和材料的创新(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2、艺术的创新:适应时代的审美需求,突破传统风格,创造新的表现技巧。•3、既不能为艺术而艺术,也不能将艺术沦为科学的附庸。第二节、园林形式美的创造•:•形式美(概念见第五章第一节)是任何艺术都具有的审美特征,也是园林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特征。然而,不同风格的园林,由于审美理想不同,呈现出不同审美特征的形式美。西方园林为了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多采用人为特征明显的形式美;中国园林则是追求自然形态的形式美,以便更好地表现“意境”,实现更高的审美理想。(形式美是事物的外在感性材料的自然属性,以及这些属性之间的组合规律,所呈现的审美特征。)因此,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形式美服从于对“意境”的表现。一、形•:•古典园林中的形主要分为规则式和自然式两大类,各有不同的审美效果;现代园林中的形一般较为自由,充分利用形的表情性来表达情感。•1、点:园林中的点主要是指景点、视点。西方园林往往聚焦于雕塑和喷泉,而中国园林更注重的是意识上的聚焦,聚焦于景点的命名——所谓的“画龙点睛”——聚焦于景点的人文内涵。•2、线:面与面的交界及面的边缘。规则式园林的线都是人工状态的线;自然式园林则多采用自然状态的线;园林中更为重要的是游览线的安排:西方园林突出透视的效果,观赏人为的秩序,感受形式之美;中国园林追求“步移景异”、“曲径通幽”,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感受“意境”之美。•现代园林中经常应用线条的象征意义,表达设计者的情感。如后现代风格的法国雪铁龙公园大草坪上的斜线(斜线:具有特定的方向性和动向,表现一定的动势效果。)•线条的象征意义:•垂直线代表尊严、永恒、权力、给人严肃、端庄的感觉。•水平线表示寂静与安定的感觉•斜线给人以活跃和运动的感觉。•放射线给人以扩张、舒展的感觉•3、面:自然的面、人工的面。规整式园林有较多的几何平面,如建筑、草坪、广场、道路、水面等,甚至植物都要修剪出几何平面;而自然式园林较少有平面的特征,中国园林中的建筑的多为曲面,与自然环境相和谐。中国园林中的水面应用复杂多变,且有深刻的形而上的内涵;现代园林更多采用表现力较强的规则或不规则的曲面。例•4、体:园林构成物(建筑、植物、水体、山石、雕塑等)的实体。园林实体除了考虑体量以外,还十分讲究实体的质感和纹理。二、色•:•1、自然色彩之美与中国传统色彩观:•自然色彩丰富,变化莫测,是人类认识色彩、获得色彩美感的源泉。中国文化中历来注重自然色彩的审美,赞美自然之色。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艺术遵循“随类赋彩”原则。•五色与五行、五方、五季:•青、赤、黄、白、黑•木、火、土、金、水•东、南、中、西、北•春、夏、长夏、秋、冬•青龙、朱雀、白虎、玄武•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最高的地位,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却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疾呼“恶紫之夺朱”,儒家把紫色贬低为卑贱的邪谣之色,而齐人却对紫色无尚的崇拜,原因在于齐人生活在古东夷故地,“紫气东来”的海洋文化熏陶了齐人,紫色桑椹养育了齐人。汉唐之后紫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三才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黄色在五色体系中居中间位置,象征帝王之位,宋以后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2、色彩观念与艺术创作:•色彩观念(色彩应用类型):•固有色观念(自发性色彩):以自然物体的固有色为依据进行艺术创作,这是人类最基本的、自发的色彩观念(古典艺术大多如此);•象征色观念(主题性色彩):以色彩的象征隐喻为依据进行创作。主题性绘画往往运用象征性色彩。•条件色观念(写实性色彩):以自然界的各种条件(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空间色)综合为依据创作,作品具有真实感或光感,法国印象派绘画。如莫奈的《卢昂大教堂》。•装饰色观念(设计性色彩):依据色彩的装饰性和流行性,创作具有装饰效果的作品。是工业设计、装饰装潢常用的色彩观念。•美感色观念(美感性色彩):以色彩与色彩之间形成的美感效果为依据,以艺术美感为标准,注重色彩的结构关系,以及理性秩序,追求优雅、悦目的色彩效果。•情感色观念(表现性色彩):依据色彩的情感表现性进行创作,创作过程中充满个人的情感律动。•3、园林色彩:•古典园林中的色彩主要通过植物、建筑(含构筑物)、山石来表现,以自然本色为主,建筑物雕塑多呈现材料的固有色。尽管园林中的色彩一般都是自然事物的本色,然而自然的色彩是十分丰富且变幻莫测。•中国园林建筑色彩清新淡雅,粉墙黛瓦,棕色的门窗、木柱,以及本色的石质台阶栏杆,与自然的山水形成和谐的色调,使园林景色自然而质朴,为深刻表现自然生机奠定了基调。•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色彩嗜好各不相同,不同的功能也应有不同的色调,因注意区分。•随着现代科学和艺术对色彩研究的深入,现代园林色彩突破了古典园林多用固有色传统,大胆采用表现性色彩,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色彩的通感:冷暖感:取决于色相;软硬感:轻重感:强弱感:进退感:膨胀感:味感:•色彩美感:色彩的联想性、色彩的表情性、色彩的象征性•和谐:差异中趋向一致、小对比大统一。古典式和谐的对比因素较小,如9:1,现代式和谐的对比因素加大,如7:3。•比例:只有恰当的比例关系才能产审美感。•色调的结构关系:色调:审美对象的总体色彩面貌,给人的第一印象。色调可以分为:•以色相分类:红色调、黄色调、蓝色调、橙色调、绿色调、紫色调•以纯度分类:纯色调、灰色调、浊色调•以明度分类:亮色调、重色调、暗色调•以对比分类:强对比色调、中对比色调、弱对比色调•色调结构应处理好六中关系:色相关系、纯度关系、明度关系、面积关系、位置关系。•色相关系:同类色调:12色轮中相距60o以内的色相配置;邻近色调:90o以内的色相配置;对比色调:12色轮中相距120o的两色相配;准互补色调:150o;互补色调:180o•4、园林中的光与影:•“湖光山色”是构成自然景色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审美对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自然光影的变化也是营造园林意境有效手段。•西方园林十分注重空间的光与影的对比,形成强烈的空间感。•现代园林应用的光学材料和现代科技手段,产生特殊的光影效果。例;切尔西花展三、声•:•园林中的声音,主要的自然界的声音。风声、雨声、水声、鸟声、虫声等等。老子有“五音令人耳聋”之说,故中国园林中以自然的声音——“天籁”为背景音乐,构成美妙的意境。•西方园林较多使用喷泉产生气势宏大的水的交响。如:埃斯特庄园的水风琴喷泉。•现代园林常常加入音乐,如音乐喷泉、激光音乐等高科技应用。四、形式美各因素的组合规律•1、整齐纯一:•规正式园林的主要原则,西方园林中随处可见。•也是中国园林建筑及装饰中常用的手法。•2、比例:•园林中的比例:一是园林中各个景物自身的长、宽、高之间的比例关系,另一方面则是景物与景物、景物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举例说明绝对尺度和相对尺度的问题•计成认为“村庄地”建园:十分之三的面积开挖池塘,十分之四的面积累土为山,其余则布置园林建筑等。明.王世贞称其弇山园“园、亩七十而赢,土石得十之四,水三之,室庐二之,竹树一之……”•苏州网师园面积较小,故园内无大桥、大山,建筑物尺度略小,数量适度,显得小巧精致;反之,狮子林的大船与水面不成比例,显得很不“得体”。•3、对称:•对称是西方园林的主要特征,主轴两侧对称或拟对称。例:•4、对比:是一种在矛盾中趋向统一,在统一中显出对立的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对比主要有空间的对比(大小、开合、虚实)、明暗对比(色彩、光影)、疏密对比、动静对比。•西方园林的主要对比就是有序与无序的对比、光与影的对以及动与静的对比。•5、节奏: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有规律,有秩序,有变化的一种动态连续的美。•建筑的节奏美、流、喷泉的节奏美。•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生命运动的节奏、溪流的节奏、植物随风舞动的节奏、自然声音的节奏等等;另一种重要的节奏就是,由园林景观的空间结构给游人带来的赏园的节奏。•现代园林可用抽象的手法(抽象的线条、形状、色彩等)来表现音乐的节奏、色彩的节奏等等。•6、和谐:就是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最高原则。•古典园林式和谐的典范,然而,现代园林收现代哲学和现代艺术的影响,反对理性主义,刻意打破传统的和谐观念。如法国的拉.维莱特公园,深受结构主义哲学的影响,将点、线、面系统分解,抛弃传统的和谐构图的原则;将各种要素结构,以体现矛盾和冲突。第三节、园林意境•意境是中国古代的较为重要的美学范畴,是中国古典艺术所追求的一种独特的审美经验。意境理论源自先秦哲学,成形于唐代,明清时期发展至顶峰,乃至成为衡量艺术成功与否的标准。意境说愈来愈为当今艺术、学术界所重视。•一、意境的概念:•同中国的所有美学理论一样,意境同样不是分析、归纳的结果,也无法系统证明,只是一种描述、一种感悟,至今仍含混不清、众说纷纭。因此,无论是艺术实践,还是艺术批评都是比较难以把握的。•所谓“意境”就是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使作品(一首诗、一幅画、一支曲或一处园林景观等等)能够深刻表现宇宙的生机,使审美主体超越感性具体,进入不受限制的广阔空间,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人类的终极关怀——生命的存在与消亡——莎翁所谓:’Tobeornottobe’)。•“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特殊的规定性,就是“象外之象”所蕴涵的生命运动规律,及其传达给人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二、意境的产生•:•由上述概念可以看出,意境是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形与神的统一。因此,意境形成的内在审美规律,犹如刘勰所谓“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意象要靠物象来贯通,意象是情思变化所孕育,事物以其物象来打动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反应就是产生意象和理性的思考。)•不同的艺术门类,审美对象的形态不同,审美主体的感知方式不同,意境产生的途径也就不同,因而,创造意境的手法也就各不相同。文学艺术的审美对象是抽象的文字,有较大的想象空间,比较容易使主体产生审美想象,而且,文字的抽象性不会对“意象”产生干扰,也就比较容易创造出意境。正如王国维所言:“‘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音乐的情况与文学相仿。•视觉艺术的情况则大不相同,尤其是园林艺术要创造出“意境”是非常困难的,原因有二:其一,由于园林艺术的审美对象是真实的自然环境,其艺术表现力局限性较大;其二,仅仅靠视觉形象不太容
本文标题:第九章园林美的创造与欣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30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