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九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中的行为矫正
第九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中的行为矫正课程内容•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概述•学前儿童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行为矫正方法的应用第一节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概述前提知识:行为与问题行为(一)行为•行为包括可以观察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也包括内隐性的意识历程。•外显行为诸如写字、奔跑等,内隐行为诸如焦虑、恐惧等(二)问题行为就是需要矫正的行为,指个体在行为中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在临床心理学上也称为行为障碍。(三)行为矫正行为矫正主要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来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有效的方法一、学前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一)行为问题的特征1、持久性的困难长期保持,不能自然消失2、不受普通教育方法控制老师使用日常的批评教育、讲道理等方法无法让儿童改正3、不理会现实情绪、行为与当时周围的环境不相匹配4、客观困难的存在儿童有心理负担、体质差、智能较低等(二)问题行为的表现1、行为不足2、行为过度3、行为不适当儿童问题行为具体表现:•心因性神经性行为•情绪方面:过分焦虑、敏感、害怕、依赖•性格方面:偏执、脾气大、胆怯、退缩•学习方面:厌学、逃学•活动问题:冲动、多动•习惯问题:挑食、遗尿、吮手指、揪毛巾•其他不良行为:攻击、说谎、破坏性强等二、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儿童缺少学习人际交往的机会•亲子互动时间减少•与同龄人交往时间少•核心家庭增多,缺少兄弟姐妹•看电视过多,模仿性行为增多(二)父母教育存在的问题1、期望值过高高期望值与失败之间的矛盾——焦虑、退缩、厌学、攻击、脾气粗暴等2、过分保护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与过分保护之间的矛盾——依赖、任性、胆小、退缩、自我中心等•不要当“直升机”妈妈(二)父母教育存在的问题3、过度教育孩子爱玩的天性与过度教育之间的矛盾——反抗、心因性行为、顺从、攻击等•过度教育:数量过多、内容过难、时间过早(三)幼儿园教育不当1、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落后•培养目标上,培养“听话”孩子•存在“马太效应”2、教育方法不欠妥当浙江温岭某幼儿园老师虐童事件3、家园教育不一致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不一致的矛盾——儿童产生适应上的困难和混乱——攻击、依赖、自我中心等三、行为矫正的相关理论(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1、代表人物:(俄国)巴浦洛夫2、原理:如果要形成儿童的某些行为,就要给予强化;如果想要制止某个行为,就不去强化它。(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1、代表人物:(美国)斯金纳2、原理:(1)凡是其结果可使行为增加的,称为“强化”;凡是其结果使其行为减少的,称为“惩罚”。(2)使用强化的方法,使儿童行为增加;或使用惩罚的方法使儿童行为减少。(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以白鼠学会按压杠杆以获得食丸为例。行为强化的例子:1、一个孩子晚上上床后有哭闹的行为,她的父母就到她的房间里安慰她。结果,这个孩子睡觉时哭闹得更频繁了。2、当小明在课堂座位上注意力集中时,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表扬他。结果,小明就更有可能集中注意力(也就是说,当老师讲课时看着老师)。行为强化的例子:3、小丽看电视时,如果画面变得模糊,她就把一片锡纸放在天线上,画面就变清楚了。现在她更有可能在画面变得模糊时把锡纸放在天线上。4、当一个两岁的孩子在杂货店里向他妈妈要糖果遭到拒绝时,这个孩子就会发脾气(哭闹和尖叫)。最后他妈妈还是给他买了糖果,他也停止了哭闹。这个孩子将更有可能在商店里发脾气,因为这将带来母亲给他买糖果的结果。(三)认知行为矫正理论1、代表人物:(美国)艾利斯、贝克2、原理:(1)人们对某一件事情所持的看法、信念不同,引起的情绪、行为反应也不同;(2)通过指导儿童辨认和矫正儿童的不良认知来改变他们的行为。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自然会有不同的认知,并产生出不同的情绪。面对同一件事,人们会随着对该事件认识的改变而发生情绪上的变化。——左右我们情绪的并非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态度和观念。认知歪曲的主要形式(贝克)•任意推断——证据不足•选择性概括——根据个别细节概括•过渡引申——在特殊的事件的基础上作出普遍的结论•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物作出歪曲的评价•“全或无”的思想——判断时要么全对,要么全错(四)观察学习理论1、代表人物:(美国)班杜拉2、基本原理:(1)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2)给儿童提供榜样,使之观察和模仿,从而产生新的行为。第二节学前儿童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一、正强化1、原理:也叫阳性强化法。当一种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后,立即得到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强化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那种情境或刺激下,这一特定的操作性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2、常用的强化物孩子最喜欢的事物或者活动•消费性:糖果、饼干等一次性消费物•活动性:看动画片、郊游等活动•操作性:玩游戏、画画等•拥有性:衣服、画册、贴纸等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拥有的物品•社会性:拥抱、点头、微笑、口头表扬等3、操作步骤(1)正确选择要强化的行为如有多个行为,逐个矫正(2)正确选择强化物孩子最喜欢的、能马上得到的、不容易出现饱厌的、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3)目标行为出现后马上强化(4)逐渐从物质强化物过度到社会性强化物,直至撤销强化物二、间歇强化属于阳性强化类似,但是不是在行为出现后每次都给予强化,而是按照时间或次数标准来衡量行为并给予一定强化。效果比连续强化效果更强。1、固定比例强化出现了目标行为的规定次数之后,予以强化。所要求的次数应当循序渐进,逐渐增多。2、可变比例强化次数不固定,视情况而变化效果比固定比例更好但是两次强化时间不要间隔太久3、固定时间间隔强化与前次强化相比,每次间隔固定的时间,再次发生予以强化对友好合作、耐心等待、培养良好情绪效果较好三、区别强化用于减少不当行为,要求在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给予递减强化。1、零反应区别强化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消除的行为不发生,就予以强化。2、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减少不良行为,增加良好行为。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不相容行为四、消退1、其基本行为学原理就是行为消失。,一个经过一段时间强化的行为不再被强化,当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率会降低或停止发生。行为消失发生在:•一个以前被强化的行为•不再导致具有强化作用的结果•并且,因为这个原因行为在将来不再发生。•请看下面两个例子。例一:每周一、三、五早上8点,蕾伊都步行去上课。上课之前,她总是停在自动咖啡机前,投进50美分,按动按钮,取一杯咖啡去上课。有一天,她走到咖啡机前,投进硬币,按动按钮,但是什么也没发生。她又按动按钮,机器仍然没有反应。她越来越使劲地按动按钮,甚至拍打按钮,但是仍然没有得到咖啡。最后,蕾伊放弃了努力去上课。这堂课她也没喝到咖啡。•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她都没再去使用咖啡机,之后,她又开始使用咖啡机,但是仍然是同样的结果。从那时起,她再也不去使用那台咖啡机了。而是改在上课途中在小卖部里买咖啡。•反应-后果•蕾伊将钱投进咖啡机机器没有提供咖啡.•结果:将来蕾伊不太可能再向咖啡机里投硬币了。例二:•每天晚上克莱格下班回家时,他都从楼后的紧急出口走进自己的公寓楼,因为这个出口距离他的公寓更近,他也不用绕路走到公寓前门进去。公寓的经理不想让人们在平时使用紧急出口,就找人在门上安了一把新锁。•那天,当克莱格下班回家时,他拧动门把手,门却怎么也打不开。他又拧动把手,门还是打不开。他用的力气越来越大,而且使劲拽门,但仍然打不开。最后他停下来,走到楼的前门进入公寓。•克莱格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每天下班时都去试着打开那扇门,但始终没有成功。最后他停止了努力,再也不试着从紧急出口进入公寓了。•反应-后果•克莱格拧动紧急出口门上的把手门打不开•结果:将来克莱格不太可能再去试图打开紧急出口的门2、注意的原则(1)选择消退的行为要明确具体,如果有多个行为,逐个消退。(2)一次消退不会产生重大改变,要长期坚持,多次消退。(3)在消退期间,行为在变好之前可能会变得更坏,甚至会产生严重情绪问题和攻击性行为(消失爆发)。要坚持。(4)确定要消退行为的强化物(5)充分地做好准备(注意:攻击性行为不能用消退法)3、消退法在学前儿童不良行为中的应用举例•每天晚上,4岁大的阿曼答都在睡觉时哭10~15分钟,她的父母就会到她的房间和她说话,直到她睡着为止。•父母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强化她的哭闹行为。在和阿曼答的心理医生谈过之后,她的父母决定,当阿曼答再在睡觉时哭闹的话,不再到她的房间去和她说话。•第一天,阿曼答在睡着之前哭了35分钟。一个星期还没过去,她就已经不再哭闹了。阿曼答的父母听到她哭闹却不再去她的房间,所使用的是行为消退的方法。第一天晚上哭闹行为持续时间的增加就是消失爆发。五、隔离1、原理:当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暂时将从有强化物的环境中分隔开,严重者可以用隔离室。2、操作方法案例:小霸王(1)确定隔离目标。(2)事先向孩子讲明隔离法。(3)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作为隔离室(要明亮,孩子独自在内不会造成身体的伤害)建议:卫生间(4)当孩子哭闹等行为发生时,送他到隔离室。(5)根据儿童的年龄确定隔离时间。一般一岁隔离一分钟,每增加一岁延长一分钟。(6)调好闹钟,放在隔离室外孩子能听到的位置,告诉孩子听到闹钟响才能出来。(7)当孩子出来后,让孩子复述被隔离的原因。3、注意事项(1)预先要与家长沟通,隔离期教师不要心软,。(2)如果孩子在隔离室里又哭又闹,延长隔离时间。(3)孩子在隔离室里制造噪音不要理他。(4)把握好度。使用不当会对孩子进行伤害,因此要少用(5)消退法适用范围:任性哭闹、乱发脾气、攻击性行为(打人、踢人、咬人等等)等一切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6)适用年龄:2-12岁,其中2-5岁效果最明显第三节行为矫正方法的应用一、代币制(一)定义:1、用代币做强化物来进行行为矫正的方法。期望行为后给予代币,后者被兑换成支持强化物(儿童喜欢的物品、活动等等)。2、凡是可以累计起来交换别的强化物的条件刺激物,叫做代币。比如:小红花、记号、塑料片……(二)代币法的程序和原则1、明确目标行为可以确定多个目标行为,但是对于要给予明确的界定。2、选择合适的代币,并告知当事人可以计数的、简单随时能发放的、儿童不容易复制的、不能与别的物品混淆的3、选定支持强化物就是“我用代币可以跟老师、爸爸妈妈交换什么东西”。支持强化物要是儿童喜欢的物品或活动,种类要多,可以调整。4、确定要奖励的行为和支持强化物的兑换比例及方式•及时发放•兑换的比例如何•规定用代币交换强化物的时间、地点、方式5、认真执行奖励要求和交换规定6、把代币制泛化到自然环境中去•儿童的行为形成习惯后,逐渐帮助儿童脱离代币制。(三)应用范围•广泛•矫正儿童的多动、攻击行为、胆怯、孤独、退缩、情绪化、等行为•可以个别矫正、也可以群体矫正(四)应用曾用此法成功矫正了一个叫程程的小学生的作业潦草行为。二、模仿与示范(一)定义与关系1、模仿:•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模仿可以分为有意模仿与无意模仿两大类。有意模仿是模仿者有目的、主动的模仿;无意模仿并非绝对的无意识,只是意识程度相对比较低。2、示范做出榜样或典范,供人们模仿和学习。3、模仿与示范的关系两者是相对应的。儿童的行为大多数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的,一次给予正确的示范很有必要。(二)模仿与示范的作用1、增进行为•获得效果——通过观察,学到新行为•解除抑制——原来受抑制的行为增多•促进效果——增进社会可接受行为2、减弱行为•抑制效果——不良行为不再出现•不相容行为效果——放弃原有不良行为,选择新行为(二)模仿与示范的类型1、电影电视或录像示范法2、现场示范法3、参与模仿法(一边看,一边演练)4、想象模仿法(三)操作方法举例-儿童怕小白兔1、电影、电视或录像示范法•让来访者观看示范者与小白兔相处的有关电影、电视或录像,使之逐渐模仿示范者的行为举止,消除对小白兔的恐惧。有效率为20%~3O%。2、现场模仿法•让来访者在现
本文标题:第九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中的行为矫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3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