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二章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从慈悲到正义——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从人道主义到公民权利“社会福利发展的历史就是从慈悲到正义之路。慈悲是善心、是情操;正义是制度、是公理,前者无法持久,而后者却可以长久运行。”一、传统社会保障时期:(一)原始、奴隶及封建时期思想:宗教慈善措施:家庭、民间慈善事业、互助组织(二)工业社会1、英国的旧《济贫法》1601年TheElizabethPoorLaw英国于1601年颁布了《济贫法》,其主要特点是对无业游民实行政府救济和强迫劳动。2、英国的新《济贫法》1834年1834年,英国颁布了《济贫法修正案》(简称《新济贫法》),进一步承认社会救济是公民应该享有的合法权利,政府负有实施救济、保障公民生存的责任;社会救济并不是消极行为,而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应该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员从事此类事业。[从家庭保障到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随着工业化、市场经济的建立逐渐发展起来。]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现代社会保障产生的背景:1、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保障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1)社会化大生产打破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劳动者由家庭走向社会,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工作后的生活问题,就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2)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劳动者退出生产岗位的时间提前,失业增加,这些加重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3)劳动力向社会化方向发展,要求社会必须对劳动者的生活,特别是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的生活承担责任。2、劳资矛盾尖锐化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政治条件3、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理论背景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范畴,它是在一定价值判断的前提下,提出经济行为的标准,并探讨怎样才能使经济活动符合这个标准。具体而言,它从生产资源有效配置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这两个方面研究一个国家实现最大社会经济福利所须具备的条件和国家为增进社会福利应采取的政策措施。1920年,庇古《福利经济学》古典福利经济学现代福利经济学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他认为,经济福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因此,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方面必须增大国民收入总量,在分配方面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边际效用递减个人会随着他所消费的物品或服务的数量的增多,个人需求的满足程度(即效用总量)会增多,但是随着个人消费的某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多,最后一个单位物品所带给消费者的效用是递减的。POQMUTU(二)社会保障的发展阶段1、形成阶段(1883—1934年)2、发展时期(1935—1947年)3、成熟阶段(1948—1979年)4、改革阶段(1980年至今)1、形成阶段(1883—1934年)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883至1889年期间,德国政府就颁布了疾病保险、工伤事故保险和养老保险法。(1)这三种关于劳工的社会保险法,均由雇主与劳工联合组成的自治机构予以办理,由政府实施监督。(2)缴费金额雇主缴纳劳工缴纳国家补偿疾病保险1/32/3无工伤事故全部无无老年残疾1/21/2对每个人年金进行一部分的补贴(3)规定了劳工星期日休息的权利,并限制童工、女工的最长工作时间。评价:1、从本质/内涵上看:济贫时代的“施舍”转化为社会保险时代的权利与义务相结合。2、从对象上看,济贫时代的面对贫民转向为社会保险时代的面向劳动者。3、从目的看:济贫时代的解决基本生存问题转变为社会保险时代的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英国先后出台了1891年失业保险法、1908年养老金法、1911年国民保险法等;法国、瑞典、奥地利等主要欧洲国家也实施部分单项保险制度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俾斯麦公开宣称:“社会保险是消除革命的投资,因为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本分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2、发展时期(1935—1947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第一部社会保障综合法律的颁布胡佛政府“公共援助有害于道德力量的培养,易使受助者论为奴隶的地位”新总统罗斯福社会对所有人的福利状况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公共援助并不是慈善问题而是正义问题:文明社会中的个人有权获得最低生活标准;自由与安全是同等重要的。两大保险计划和三项救济形式联邦养老金计划失业保险计划老年人救助计划盲人援助计划无独立生活能力儿童的援助计划评价:在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保障”这一概念,并第一次在一部法律中规定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的内容,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制度向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跨了一大步,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框架趋于成型。“贝弗里奇报告”英国经济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威廉·亨利·贝弗里奇在他受政府委托而拟定的《社会保险和有关的福利问题》的报告(通称“贝弗里奇报告”)中指出,社会应保障人民免遭贫困、疾病、肮脏、愚昧和失业之苦,他主张通过建立一个全社会性的国民保险制度,对每个公民提供七个方面的社会保障,即儿童补助、养老金、残疾津贴、失业救济、丧葬补助、丧失生活来源补助、妇女福利。他建议社会保障政策应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三个基本的需要,自愿保险用以满足居民较高的需要。他认为社会保障政策的基本思想是:应以保障居民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为限,同时还应当包括所有居民各种不同的保障要求。该报告的上述观点极为重要,它们是西方国家战后制定社会政策的主要参考依据。3、成熟阶段(1948—1979年)原因:英国建成“福利国家”“从摇篮到坟墓”或“从胎儿到天堂”“福利国家论”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罗布森、威伦斯基):在混合经济制度下,由政府实行充分就业、公平分配、社会福利等政策,以消除资本主义的失业、贫困、不平等等弊端。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收入均等化:认为这是“福利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弊端就是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国家对此应采取相关的社会改革措施:比如对遗产和收入征收累进所得税;同时兴办各种保障收入再分配的福利措施等,以实现社会平等。(2)福利社会化:这里主要针对的是贫困问题。认为社会福利制度应该成为一种收入保障制度,即当居民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维持生活时,由政府给予适当的救济以保障其生活,(3)就业充分化:“充分就业”并不是指完全没有失业,而是指除了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外,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时的一种状态。(4)经济混合化:混合经济又被称为“双重经济”或“公私合伙”经济。通常简单的理解就是包含有以利润为动机的私人企业因素,又包含集体主义因素;更专业一点的理解是:即包含私人资本主义,又包含“社会化”的经济,所谓“社会化”的经济是指生产上的社会化和收入或消费上的社会化没,前者是指国家对私人企业的国有化或其他形式的参与,后者是指国家对私人收入和消费的干预。这两者的结合其实就是国家对生产、收入和消费的干预与私人生产、收入和消费的结合。4、改革阶段(1980年至今)改革的原因(1)社会保障支出急剧膨胀导致财政不堪负担(2)依赖和懒惰思想的增长任何一种把福利国家当作是护身符的指望都是危险的个人都必须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不要靠国家照顾个人,而是应该自己照顾自己——撒切尔夫人
本文标题:第二章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30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