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重点总结
第一章商代西周的政治思想(不重点看)(1)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各部落由氏族公社向国家形态转变。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家长制家庭与部落征服共同作用的结果。特点:1.保留了部落的某些特征(国家是松散的联盟,对本部族成员和被征服者实行分治政策)2.土地公有3.君主制度(2)西周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1.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同姓子弟和古代帝王后裔。3.井田制:土地公有。以家庭为单位平均占有土地,农户上缴十分之一的实物地租或九分之一的劳役地租。(3)商代祖先崇拜和王权观念1.占卜成为重要的事务,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统治者向成名宣示其权力神圣性和合理性)2.从祖先崇拜到王权至上(4)西周初期“敬天保民”思想周公“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他提出“天佑有德”“惟命不于常”“明德慎罚”第二章: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一、孔子的政治思想(1)“天下有道“的政治思想。“道”是作为判断社会政治良否的标准。符合道义的社会便是好社会。符合道义的社会特征包括:1.有着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一秩序。2.道德品行良好。3.社会关系和谐(2)“仁“与修身。”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有三要点。爱人为仁、克己复礼为仁、敦朴厚重为仁。仁是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是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前提。孔子认为诗人还要进行修养,包括养成“克己忍让”的美德、恪守“忠恕”之道、安贫乐道、安分守己(3)“礼”的德政教化。恢复礼制是走出社会动乱的根本途径,主张用礼规范社会生活,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礼是适用于社会各面的行为准则。礼是个人的行为规范,也是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君主做到礼的规范便是德政,而做到以德治国应该做到富民均平、举贤才、教化主张。孔子还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二、老子的“无为而治”政治思想(1)老子的“道”论。道是老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道先于物质世界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道是物质世界的本原,并且决定着具体事物的属性。本质为无的道孕育了世界万物。,道是社会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法则。(2)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老子设想的理想社会有以下几个特征:国家规模小,人口少、生活在原始状体下,人们长期实践形成的知识与技能失去了价值、人们没有知识欲望目的的生活、人们之间没有交往每一个小国相互隔离。(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可以使民众保持淳朴善良的品质。无为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慎征伐。老子的无为而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在本质上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无为诗人回到原始蒙昧的状态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一、孟子的“仁政”思想(1)”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性善论),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也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所以可能的前提。(2)”王道“论。孟子倡导王道而拒绝暴政。他所说的王道是符合道义的政治,统治者应该道义在先,不能有任何追逐利益的主观动机,最好的政治只能从改善民生开始。,也表达了孟子期望统一的愿望。(3)君权天授论。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天。孟子一方面强调天是君主权力的来源,另一方面也强调君主权力必须遵守天的意志。(4)施仁政的政治主张。仁政核心是改善民心。仁政是治国的根本原则,能不能行仁政是决定一个国家成败得失的关键。仁对于社会每一个人也是至关重要的。孟子对仁的理解来自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对统治者的道德品质提出较高要求。主张君主与民同乐。实施仁政包括:制民之产、轻徭薄赋、保护工商业。三、荀子以性恶论为前提的礼治思想(1)“性恶”论。荀子全部政治思想的理论出发点是性恶论。人本性变现为某种与生俱来的感官需求。人恶会引起社会动乱,进而导致贫穷。政治活动的任务就是抑制人恶的本性。所以人需要摆努力创造善,就是“化性起伪”。(2)礼治与恢复三代之治。礼的起源: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社会矛盾发展的结果。礼的作用:礼是约束社会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在礼的约束下人们有正当的社会生活也是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礼与法的关系:礼比法重要,礼具有政治指导作用的一般原则,法是统治者所运用的工具,但饭以强制性特征对礼具有重要补充作用。恢复三代之治原因:时代近,易于效法、三代的制度完美。最终他支持恢复井田制分封制。(3)尚贤使能与富国富民。赏贤使能是君主第一要务,明君善于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经济上主张富国富民,这是统治阶级重要的责任,措施有:以礼调节人的物欲、重农抑商、薄税敛。四、墨子以兼爱尚贤为核心的政治思想(1)兼爱非攻。社会动乱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兼相爱交相利是解决社会纷争最有效途径。墨子反对战争,提倡非攻,理由是战争是亏人自利行为,亏人自利便是不义、战争是人类不义行为、战争影响民众生活妨碍社会发展。墨子理论有一定合理性,但认为所有战争是不义有些片面。(2)尚贤主张。统治者不知尚贤是因为不知他的重要性。应该任人唯贤,墨子不亲疏不论贵贱,比儒家前进了,有利于扩大国家统治基础。(3)尚同主张。社会动荡,人们意见不统一。墨子人任,每个人应该放弃自己观点服从君主意见。这一主张导向必然是极端的君主专制政治。五、庄子以返璞归真为主旨的政治思想(1)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基于自然的理解做出的设想更加原始。他追求返璞归真,人与人之间没有交往,靠能力生活。体现了庄子对自由的追求,却脱离了现实。(2)社会批判精神。他认为他生活的战国时代是糟糕的时代。批判有:圣人名曰治天下,其实是乱天下。现实社会的伦理规范都是道德衰败的结果。(3)君道无为的思想主张。帝王治国在于顺应天道天道的本质就是无为自然。君主无为臣子有为。实施无为做到两点:君主应该心静恬淡、不以智慧技巧治国。这一思想成为汉初黄老学派思想来源。六、商鞅的法治思想(1)人性好利论。人性好利是与生俱来的,礼义法度对人约束有限,但这并不是坏事,君主可以因势导利使民众用于耕战,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2)“利出一孔与奖励耕战。一耕二战是国家最重要的事,耕与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国家实行奖励耕战的政策,堵塞耕战以外的任何利益渠道。耕可养战,战可促进农业生产。这一主张使得秦国强大起来。(3)法治主张。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的作用包括:定分、胜民、富国强兵。关于法的实施,这商鞅主张:刑无等级、明发利民、轻罪重罚。商鞅提出的法已经有了进步性,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的理论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一味用法约束人民却不用法保护他们的权利,脱离事实具有随意性。七、韩非法术势兼用的君主专制思想(1)历史观与人性观。他把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他反对儒家以古非今、效法先王的主张。从上古到今发生了几个变化:物质财富供求关系的变化,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物质才读增长速度,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权力本质的变化,天子权势变弱。对于人性观,韩非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收好利的本性支配,计划而行是人的行为法则。他认为应该从利的角度解释人的全部社会行为。人的好利本性源于人的生物本能。国家应该利用引导利的本性为君主专制服务。人性论对人间关系实质揭示是深刻的,但是也否定了伦理道德具有片面性,人不单单只有单纯的厉害关系。(2)君主之上的观念。他认为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君主是国家的主任,君主是国家的私有物。民众要无条件服从君主,为君主所用。他还给民众划分了等级。这对于君主专制有一定积极意义。(3)法术势兼用的主张。法的特征包括:法是文字记录的成文法、法的对象是民众、法要公开。权术指的是君之驾驭臣下的手段,术是君主专用的。势是权势,权利与地位的总称,君主用法术的前提。势包括刑和德,是君能够君临臣民的根本条件。法术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势是君主用法术的前提,法是君主维护权力的地位手段。君主用权术的要领:君主无见其所欲、虚静无事、设法隔断大臣与民众、大臣与大臣之间的联系、去做让民众赞誉的事情、控制重臣的政治经济实力、循名责实,参验群臣。治国必须实行法治具体法治原则有:法一二固、以其所重禁其所轻、法不阿贵。这些理论加强了君主专制。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一、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秦国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制,指定颁布法律统一度量衡、钱币和文字,全国推行土地私有制,统一赋税制度。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实行轻徭薄赋、重农抑商、与民休息的政策。进入东汉农业手工业进步,豪强地主兼并与割据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阻碍与破坏力量二、秦始皇天下一统的政治思想(1)君权至上的统治思想。他信奉并实践法家的以法治国主张。首先更改帝王名号其次取消谥法充分体现了君权至上的思想。将君主的政治权威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2)中央集权与”大一统“政治思想。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官僚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大统一思想包括:天下一统于皇帝,土地臣民无不为皇帝所有、皇帝一统天下具有政治正当性、维系大一统治秩序(3)严刑峻法的法治思想。继承了韩非的文化专制思想并付诸于实践。秦始皇的专制严刑峻法加剧了社会矛盾造成文化浩劫。三、李斯极端专制的政治思想(1)文化专制思想。主张思想统一理由为:统一思想学术有利于国家政策法令实施、有利于强化君主权威天下一统的政治需要。他主张收书烧书、禁绝言论、集发家思想于一(2)督责之术与帝王专权思想。是一种君主统驭群臣的政治权术,手段与做法包括:深罚与独断。他的思想过于极端加剧秦国的灭亡四、陆贾儒道结合的政治思想(1)以仁义为本的治国主张。以仁义文本的治国方针出发,提出要着重处理好三个关系:一德治与刑罚的关系二是义与利的关系三是政策与民心的关系。这些主张对于缓解汉初矛盾消除秦政积弊形成新的治国思想有着积极意义。(2)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陆贾将儒家的德治忠孝礼义教化身份等级思想融合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之中为无为而无不为体现黄老道学派特色。他要求政府减少行政干预减少傜赋,减轻刑罚,忠臣子孝、尊尊亲亲上下有序、老安少怀(3)统物通变的政治调节思想。统物观察天文地理和人事,通变根据时势与世事的发展变化进行适宜的调节不墨守成规。圣人通过观察天地确立人道制定运用社会政治的方法原则。陆贾的政治思想以仁义文本又倡导无为而治对汉初政策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五、贾谊儒法相济的政治思想(1)总结秦朝速王教训。秦统治者的根本错误在没有随政治形势变化调整政治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根据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治指导思想和政策。(2)民本思想与倡四维、兴教化的主张。民本与是仁政:百姓是国家根本统治者的国策是固本具体政策仁爱民众,实施德政其点有二:实行仁政以利民、富民,减轻刑罚,政不扰民倡四维,兴教化:主张以礼治国思维包括礼、义、廉、丑,“张四维”教化天下实现大治。要害在移风易俗使人们遵守身份等级规范,懂得廉耻,循规蹈矩。(3)礼法兼并与强化中央集权。巩固中央集权,强化君权:具体措施完善官僚制度,强化君主权威,削弱地方封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礼法兼让,以礼为主:劝善用礼,强化等级秩序,关键是依据礼的原则建立严格的君尊臣卑等级秩序。惩恶用法,慎用赏罚约法省刑。六、《淮南子》中的黄老道政治思想(1)清静无为的政治主张。君主应当以无为作为统治原则,无为是循道而行,为民兴利除害,具体治国策略有二:省事节欲、法宽刑缓,不可累施刑法(2)法与时变,礼与俗话的制度调节主张。历史是向前发展的,那些以一世之度制治天下而固守当今,不思变革的认识与作法是愚蠢的。作者认为礼义法度应当适应时势发展而相应地加以调节。(3)兼容仁义与法术势的治国之道。把仁义德治视为治国之本,法治刑杀作为辅助手段。明法重势用术:法是君子统治天下的工具,而势可以使君主具有权威,臣民折服。仁义为本,法度为术:将仁义视为国家根本的治国原则,《淮南子》作者注重法治,但更加看重儒家的仁义教化思想,他们表明了吸取秦国鄙视仁义、强化法治而骤亡的教训,改变政治指导思想。国以闲治:贤人是集智慧与德行于一身的政治人才。比较注重儒家德治和仁治的思想强调统治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七、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1)天的权威与人副天数。把人类社会与天地宇宙视为整体,以调节天人关系作为政治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天人思想将天视为某种神秘主义的人格化,是融合自然规律、伦理原则和神秘性权威为一体,成为一种理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重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41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