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3信息化条件下对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比较研究
1信息化条件下对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比较研究众所周知,《孙子兵法》和《战争论》分别代表了东西方古代军事理论的高峰,堪称世界兵学领域的“双座高峰”。(幻灯)美国战略学家柯林斯曾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2200年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也认为:“《孙子兵法》堪称兵法之精华。在过去的所有军事思想家中,唯有克劳塞维茨可以与孙子相提并论。”正因为二者是可以相互媲美的“双壁”,因此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尤其在21世纪初信息化条件下,这种意义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通过比较研究,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二者的思想精华,更加准确地把握东西方军事思想发展的不同主线,有助于科学地预测未来世界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势。(幻灯)提纲(幻灯)一、产生基础与叙述方式的不同孙子身处“战胜而强立”的时代,为帮助吴国征服群雄称霸天下,他竭力总结前人的战争经验,寻求制胜之道。《孙子兵法》源于中华民族冷兵器时代和春秋战国的农业社会,被誉为农战合一孕育的制胜智慧、万流汇聚的兵学思想;著述方式是“舍事而求理”,大量采用自然界的现象来比喻战争规律,一句一理,字字珠玑,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特点重宏观、重综合的思维特点。孙子兵法的表述方式影响了西方人对它的解读,(幻灯)美国信息化专家乔治·斯坦因说:“我们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理解孙子生存的由“道”和“气”组成的宇宙。”。2(幻灯)克劳塞维茨身处军事革命的大潮之中,精心总结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经验教训,研究适合新形势的新理论、新战法,目的在于振兴屡战屡败的普鲁士。《战争论》源于西方热兵器时代的成熟时期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半工业社会,被誉为铁血浇铸的兵学圣经、清浊交融的哲学源泉。克劳塞维茨则史论结合,以史鉴理,采用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辩证法,从拿破仑战例着手,鲜明地体现了西方重微观、重分析的思维特点。(幻灯)同样,第一次接触《战争论》的人,也难以理解克劳塞维茨所说的“纯金属铸成的小颗粒”。(幻灯)二、崇尚理性与崇尚暴力的战争观孙子开篇即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把战争列为国家头等重要的大事,以引起国君将帅的高度重视。显然,孙子是从社会职能这个角度来说明战争的,其要义在于阐明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告诫人们高度重视战争、慎重对待战争。他提出了“道”的概念,即“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在这里,所谓“道”,无非是指国君与民众共同的政治要求。孙子注意到,这种政治要求并非无足轻重,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因此,他把“道”列为“五事”之首,看作战争制胜的首要条件。他还进一步明确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正”,阐明了平时政治建设与战时作战地位的关系,认为只要平时修明政治,并建立与这种政治相适应的法度,就能在战场上掌握战争胜败的决定权。然而,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论点又不可避免地带有直观、笼统和朴素的性质,还没有也不可能从理论上彻底揭示战争本质及战争与政治的关系问题。3(幻灯)而克劳塞维茨主要从哲学角度抽象战争的本质,提出“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的观点,直接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回答了战争是什么的问题。由于着眼点不同,决定了孙子和克劳塞维茨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的见解不一致。克劳塞维茨注意到,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开路工具,当政治难以进展时必然诉诸武力。由此,他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经典论断。较之于孙子的认识.他的这些观点显然更准确、更深刻、更全面。《孙子兵法》的战争观中的慎战思想给西方很大启示,即使是在克劳塞维茨思想一统天下的德国,据说,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流亡伦敦时读过《孙子兵法》。(幻灯)当他读到《火攻篇》的名言:“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不禁感慨万千,仰天长叹:“我如果早20年读《孙子兵法》,就不至于饱尝亡国的惨痛了!”。用《孙子兵法》和《战争论》点拨核战争(幻灯)美国斯坦福大学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福斯特教授和日本京都产业大学三好修教授联手,在1978年底向美国国务院、国防部提出了一项名为“孙子的核战略”的研究报告,强调:“人们应该从克劳塞维茨‘纯暴力’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政治家们把核武器当作是一种遏制侵略的因素,这种信念的基础是一种完全不合现实的幻想。拿核武器来进行威胁,只是一种虚张声势的恐吓,苏联人对此并不认真,相反,真正胆战心惊的是欧洲大陆上离苏联很近的哪些国家,他们担心成为美苏核大战的试验品,‘大规模报复’战略并非灵丹妙药。在这种4核恐怖平衡状态下,克劳塞维的‘彻底打垮’‘完全消灭’对方的理论非但不能使美国打开胜利之门,反而很可能使整个世界走向毁灭。”美国先后采纳了《孙子的核战略》思想,对苏联核战略从“相互确保摧毁”,改变为“确保生存”和“超越遏制”,转而寻求新的威慑和实战手段,发展以远程精确打击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战争能力,以实现其“超越遏制”。(幻灯)核武器(幻灯)三、谋求全胜与争取战胜的战略思想中国人重谋,西方人尚力,这种区别在《孙子兵法》和《战争论》中表现得相当明显。对此,西方人似乎也有同感。(幻灯)美国国防大学教官高德温1987年9月来中国国防大学讲学时说道:“就这两位伟大军事家的不同之处而言,我认为,孙子的军事思想侧重于计谋和战略,克劳塞维茨则强调暴力。在西方国家中,广泛流传着孙子的这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确实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任何疏忽、麻痹,都会导致无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孙子十分重视谋略的运用。在这方面,他的另一句名言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不使用武力就能使敌人屈服,应该说,这是最高明的。在克劳塞维茨著作中,则强调战争必须诉诸暴力,强调对付敌人必须进行杀戮。可见,孙子与克劳塞维茨在战争中如何运用作战手段是有所不同的。”。(幻灯)克劳塞维茨的战略思想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可谓大不一样。他因为参加普鲁士和法国之间的战争,于1807年到过法国,当时法文版《孙子兵法》已出版35年,按常理推测,在部队期间大量读书的克劳塞维茨可能看过《孙子兵法》。从5《战争论》的某些观点来看,这种推测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他在第一篇第一章中批评说:“有些仁慈的人可能很容易认为,一定会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大的伤亡就能解除敌人的武装或者打垮敌人,并且认为这是军事艺术发展的真正方向。这种看法不管多么美妙,却是一种必须消除的错误思想,因为在像战争这样危险的事情中,从仁慈产生的这种错误思想正是最为有害的。”不知是巧合,还是确实看过《孙子兵法》,他的这些批评显然有针对孙子全胜论之嫌。(幻灯)在他看来,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暴力的使用是没有限度的。因此,他的战略思想以战而胜敌为战略目的。诸如“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在战争中手段只有一种,那就是战斗”“用流血的方式解决危机,即消灭敌人军队,这一企图是战争的长子”,“主力会战是战争的真正重心”等等观点,无不散发出“暴力论”浓烈的火药味。孙子和克劳塞维茨战略理论的分歧之大,足以引人注目。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也在其名著《战略论》中否定克劳塞维茨的暴力战略,(幻灯)认为“真正的目的与其说是寻求战斗,不如说是寻求一种有利的战略,以收到决定性的效果。”。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孙子和克劳塞维茨的战略理论,作为不同军事文化的产物,必然各有其合理之处,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正确的态度是辩证分析,取其精义。孙子的全胜战略固然符合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但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争取全胜一刻也不能离开“武力准备”这个基础,当“伐兵”时得“伐兵”,不能有丝毫犹豫。克劳塞维茨的暴力战略虽然令人恐怖,却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战的规律,6无论古今,一旦战争打起来,的确不能指望什么仁慈的救世主,即使坐下来谈判,也是以战场交锋的结果为筹码的。(幻灯)有人研究信息化战争时认为:信息化战争主要是通过信息领域的对抗来攻击敌人的认识和信仰,使敌人放弃抵抗意志,实现不战而曲人之兵的目的,战争可以以不流血的方式进行,暴力性将不再是战争的突出特征,战争将是一种脑力思维战,由硬打击转为软毁伤,战争将变得“慈化”、“软化”、“非暴力化”。信息化战争的领头羊和实践者是美国,在前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并逐渐具备和美国对等的核威慑后,美国认识到核武器将可能造成自身的毁灭,转而发展常规威慑,寻求远程精确打击,这成了信息化作战的主要形式,(幻灯)以科索沃战争为例,是信息化战争走向成熟的标志,南联盟阵亡500人,平民伤亡2000余人,而美军真正实现了“零伤亡”,美军在战斗中仅损失2架战机,无人员伤亡,比起朝鲜战争死亡失踪美军54246人,越南战争死亡失踪美军58209人来说,的确是不小的进步。(幻灯)据可靠统计,从2003年3月至今,驻伊拉克的联军死亡人数已经突破2000。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幻灯)“流血少不等于不流血,流血的多与少与是否流血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暴力性是战争区别其他斗争形式的突出特征,这种情况在信息化战争中并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信息化只不过是使暴力手段更加精确和可控而已,但暴力特征不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而消失。此外,暴力仍然是摧毁信息化武器系统的最直接和可靠的手段,不可能不引发人员流血。所以,信息化战争仍然没有改变,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这个论断。这就启示我们,不能对信息化战争抱有仁慈的幻想,只有具备战胜、打得赢的实力,才有可能争取全胜。否则,就是过于浪漫主义。(幻灯)7(幻灯)四、“避实击虚”与“打击重心”的打击目标问题孙子主张“避实击虚”,克劳塞维茨则强调“打击重心”。孙子之所以主张避实击虚,主要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敌之虚弱之处通常兵力弱小,或者戒备松弛,易于取胜。二是敌之虚弱之处也是其整体的一部分,断其一指,往往可以起到伤及其余的效果,使敌整体崩溃。三是敌之虚弱之处往往抵抗力也相应较弱,双方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也势必会减小。(幻灯)克劳塞维茨基于无限制使用暴力的思想,反复强调选择敌人力量的重中之重,尽可能集中优势兵力,给予其致命一击。为此,他反复强调“打敌重心”的观点。所谓重心,就是指敌人力量的核心、要害、关键部位。战略指挥员,不仅要善于识别敌人的重心,而且更要善于集中兵力予致命的一击。他指出,以彻底打垮敌人为目标的作战,所有力量的集中打击都必须指向敌人整体所依赖的重心。“以优势的兵力平平稳稳地占领敌人的一个地区,只求比较可靠地占领这个小地区而不去争取巨大的成果,是不能打垮敌人的。只有不断寻找敌人力量的核心,向它投入全部力量,以求获得全胜,才能真正打垮敌人。”尤其要注意的是,如果敌人由于重心受到打击而失去平衡,那么,胜利者就不应该让敌人有时间重新恢复平衡,而应该一直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打击,换句话说,应该永远打击敌人的重心,绝不予敌以喘息之机。在信息化条件下,克劳塞维茨“打敌重心”的目标选择观点适应性更强一些,西方国家则是继承了克劳塞维茨“打敌重心”的军事理论,并把它发展为“五环打击论”,(幻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军确立的打击目标依此是:国家指挥中心、关键生产设施、交通设施、民心、作战部队。8在海湾战争中美军打击目标顺序依此是:第一、首脑机关、第二、能源和生产设施、第三、武装部队、第四、交通道路设施。科索沃战争中则是:第一、指挥控制和防空系统、第二、陆军主力兵团、第三、国家基础设施。通过打敌重心,美军以较小的代价获取了最大的胜利,震慑了敌军,地面部队很少参战,即宣告战争胜利,基本上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幻灯)五、“践墨随敌”与“贯彻计划”的战场指挥问题孙子侧重于因敌制胜,克劳塞维茨则侧重于按计划行事。“孙子尚智”,绝非谬言。孙子对作战指挥的最高要求是“用兵如神”。所谓“神”,就是那种“能与敌变化而取胜”的人。为此,他特别强调机断指挥,诸如“因形而错胜”、“战胜不复”、“践墨随敌”等等,核心都是一个“变”字,要求将帅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换作战布势和作战方法。(幻灯)或许是受逻辑的严密性和数学的准确性的
本文标题:3信息化条件下对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比较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44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