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 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
第十三章货币政策主讲人:马春晓稳定经济的任务,要求我们能够控制住经济,使之不至于偏离持续高就业之路太远。就业率过高将导致通货膨胀,而过低又意味着衰退。灵活审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帮助我们在这两条路中间穿过一条“狭窄的通道”。——约翰·肯尼迪01020304目录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第四节货币政策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定义与构成要素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手段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用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构成要素货币政策要素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间目标最终目标传导机制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近期中介目标短期利率银行准备金基础货币远期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汇率最终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目标界定与水平备注物价稳定币值稳定将物价的变动控制在一定幅度,不发生明显的波动;控制通胀/通缩;一般物价上涨了控制在5%以下,以2%-3%为宜→汇率稳定首要目标最早目标充分就业高度就业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失业率≤4%为宜,消灭了周期性失业的就业状态即为充分就业—摩擦性失业:为更好的工作而失业—自愿性失业:教子,旅游,“充电”并非人人都有工作经济增长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不能停滞甚至负增长,GNP/GDP;或人均GNP/GDP各国各异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对其他国家/地区的收支基本平衡静态:1年;动态:一定周期内(3-5年)货币政策目标间的矛盾与统一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1958年菲利普斯曲线)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5.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之间的矛盾6.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三、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1)统一a.币值稳定,可以为充分就业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b.充分就业,可为币值稳定提供物质基础。(2)矛盾:菲利普斯曲线a.要实现充分就业—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社会总需求—很可能引起物价上涨b.要降低通货膨胀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AD、减少MS—失业率上升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与统一三、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菲利普斯曲线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本质上是一致的物价稳定是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的经济增长,有利于稳定物价。(2)矛盾经济增长往往伴随通货膨胀;而治理通货膨胀,又可能造成社会经济衰退。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国内物价不稳,国际收支便很难平衡;国内物价稳定时,国际收支却并非一定能平衡。如:为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稳定物价,需要提高利率,提高利率会导致国际资本的流入导致顺差,使国际收支失衡。4.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常,就业人数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而经济增长速度越快,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越多。但在这种统一的背后,还存在一个平衡劳动生产力的动态问题。5.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之间的矛盾为了追求充分就业,就需要更多的生产资料和资金,这对平衡国际收支是不利的。6.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加本国用来出口的商品—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导致国际贸易收支的不平衡。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目标矛盾经济增长与币值稳定共有六组目标相互间有矛盾经济增长+失业下降→通货膨胀经济低迷+失业上升→通货紧缩—货币供应→币值稳定/汇率稳定→失业上升•思考:如何选择货币政目标?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操作策略操作目标:货币基础增长3%中介目标:M2增长4%最终目标:名义GDP增长5%四、货币政策中间目标(intermediatetarget)四、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类别构成说明定义为实现货币最终目标而选择的,供以观察、调整的中间金融变量——过渡性指标如登月飞船的中途校正选择标准1.可测性:有明确的定义,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能迅速、准确的获取资料2.可控性:央行能控制,并进行调节3.相关性:对最终目标有可预测的影响选择对象1.短期货币市场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公开市场操作或贴现→同业拆借利率→货币供给量、长期利率2.银行准备金3.基础货币(通货和银行准备金)近期中间目标1.长期利率2.货币供应量3.汇率远期中间目标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一、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中央银行不仅要设置用于观测和跟踪的中介目标,还需要有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四大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等。一般性工具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选择性工具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等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直接控制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比率利率管制间接控制道义劝告窗口指导1.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2.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性行为。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三大法宝)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货币乘数传导机制优缺点法定准备金率提高/降低→超额准备金减少/增加→货币乘数降低/提高-政策效果:1)最猛烈的工具:即使变动幅度很小,也会引起MS巨大变化;2)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3)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会导致起额准备金率的变化。缺点:1)效果过于猛烈;2)有固定化的倾向;3)对各类银行的影响不同1.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货币乘数)社会经济商业银行信用量社会货币供给量派生存款量市场利率紧缩扩张我国存款准备金调整图再贴现政策传导机制优缺点贴现率→借款成本→贴现数量→Ms贴现窗口的行政管理:贷款方式--调节性:短期流动性→快速归还--季节性:度假、农业地区银行--持续性:严重流动性→不快速归还目的:方式贷款乱用,以谋利--贴现率一般低于市场利率→特惠;特权商业银行借款成本--申明/告示效应优点: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缺点:1)与存款准备金率相比,显得被动;2)具有顺周期性;3)它要求存在发达的金融市场基础货币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款成本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票据贴现商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货币供应量社会经济紧缩扩张中央银行再贴现率预示着货币供应量社会经济意味着市场利率投资和消费需求企业和个人调整信用量紧缩扩张公开市场政策基础货币/R以及抵消其他影响传导机制优缺点买进/卖出→吐出/吞进货币→债券价格→利率优点:1)主动;2)精巧灵活→规模控制自主;3)可逆转:立即纠错4)执行迅速,不会行政延误缺点:1)告示效应小;2)商行的行动不一定符合央行的意愿;3)必须有大量种类齐全的证券,并且要求有发达的金融市场。4)最初的影响范围具有局限性3.公开市场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有价证券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货币供给量买进卖出社会经济紧缩扩张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工具构成说明消费者信用控制1.首期付款额;2.最长偿还期限3.耐用消费品种类限制:提高1;缩短2;限制3证券市场信用控制规定、调整证券市场的贷款如:证券交易保证金比率限制/鼓励:降低/提高该比率不动产信用控制1.贷款最高限额;2.最长期限3.首次付款额4.分摊还金的最低金额主要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优惠利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行业、地区提供差别利率政策的体现预缴进口保证金央行要求进口商预缴进口商品总额一定比例的存款目的在于抑制进口的过快增长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三、直接控制信用工具工具说明最高利率限制防止抬高利率吸存、牟高利发放高风险贷款信用配额分配信用规模,并限制最高数量——信贷规模控制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对存款的比重,与收益率成反比—限制信用扩张的直接管制措施直接干预直接干预存款业务、放贷范围辅以:拒绝再贷款/贴现;惩罚性高利率;直接信用控制是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四、间接信用指导道义劝告窗口指导央行:地位和威望→商行等:通告、指示、面谈→遵守金融政策并采取相应措施央行根据产业、物价、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并要求执行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金融检查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理论一.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利率渠道)二.现代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货币供应量渠道)三.托宾的Q理论四.莫迪利安尼的财富效应理论五.汇率渠道理论六.信贷渠道传导机制(资产价格渠道)现代经济学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是从凯恩斯开始的。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发挥作用:①货币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即流通性偏好;②利率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即投资利率弹性的途径。上述传导机制很可能因以下两个因素而被堵塞:①“流动性陷阱”的出现;②投资的利率弹性非常低。一、早期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二、现代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货币学派认为,在传导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利率;具有直接效果的是货币供应量。当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改变,比如增大,由于货币需求并不会因外生变量的增大而增大,超过愿意持有的货币必然使支出增加:或投资于金融资产,或投资于非金融资产,直至人力资本的投资。支出,导致资产结构调整,并最终引起Y的变动。M→E→I→Y两者可用以下模式区别凯恩斯学派的一般模式是:货币学派的一般模式是:货币学派的与早期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学派认为,从短期来看,货币数量的变化是决定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的主要因素,或者说,货币数量变化是决定经济变动的主要因素。而从长期来看,货币增长率的变化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化,不会对实际产量产生影响。三、托宾的q理论托宾q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把资本市场的价格特别是股票市场的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托宾认为,由利率变化到实际收入变化,其间存在着一个股票市价或者企业市价的变化问题和一个固定资本重置价格变化的问题。该理论有以下两个假设:第一,整个经济中各个经济主体都将依据一定的经济原则,自助而又灵敏地调整其资产结构,而资产范围包括货币和其他各种金融资产。第二,金融市场是完善的,在市场上有着各种金融资产供各类投资者选择。在这两个假设条件下,托宾将q定义为公司的市值与公司的重置成本之比。KPVqk企业重置成本企业市值其中,Vk为企业的市场价值,即股票总市值,Pk为每单位实物资本的价格,K为实物资本数量如果q=1,则说明公司的资本以经济的自然增长速度重置和扩张;如果q>1,说明公司的市值高于重置成本,于是公司只要发行少量股票即可筹集到较多的资本,并购买较便宜的投资品,从整个经济看,这一行为将使投资支出增加;如果q<1,说明公司的市值低于重置成本,厂商对新投资的意愿不高。托宾的q理论的传导机理是,如果货币供应量(M)增加,则利率(r)下降,人们进行购买股票的资产选择,股票价格(PE)上升,q值上升,投资(I)和产出(Y)也增加。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M→r→PE→q→I→Y四、莫迪利安尼的财富效应理论根据莫迪利安尼的储蓄生命周期理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上,引入了货币供给对私人消费的影响。他认为,影响人们消费的,不是一时的收入,而是其
本文标题: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 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45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