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 38经络总论--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
上篇针灸理论第一章经络理论经络的定义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路径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络:网络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分支,浅,表。经络是人体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结构功能经脉与络脉的比较经脉络脉①含义经:路径络:网络②地位粗大,主干细小,分支③走行方向纵行(个别特殊)横、斜,纵横交错④分布形式线状网状布散,遍布全身⑤深浅分布多行于深部多行于浅部经络学说定义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系统的理论。地位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其与针灸学科的关系最为密切。经络学说的形成针刺等感传的观察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腧穴功效的总结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孙络、浮络经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附属结构脏腑肢节(五官九窍)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和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十二正经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而确定的。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阳属性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太阴-阳明盛手足少阴-太阳一阴一阳三阴三阳三阴厥阴-少阳衰三阳十二经脉的名称1.阴阳属性盛衰阴——脏、内侧三阴太阴——前——阳明三阳阳——腑、外侧(内侧)厥阴——中(侧)——少阳(外侧)里少阴——后——太阳表2.脏腑隶属脏—阴经举例:腑—阳经手--循行至手---起止部位太前循行路线3.手足循行阴--属脏,内侧缘手—上肢肺--属肺脏---所属脏腑足—下肢经--经脉手六经彩绘图足六经彩绘图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内属于府藏(内行部分)外络于支节(外行部分)十二经脉外行部分外络于支节四肢分经,头、躯干部分部四肢分经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各分三阴三阳太阴、阳明——前厥阴、少阳——中(侧)少阴、太阳——后特殊——足厥阴——内踝8寸交出足太阴之前头、躯干部分部手三阴——胸手、足三阳——头(“头为诸阳之会”)足三阴——腹及胸。阳明——体前——前头少阳——体侧——侧头太阳——体后——后头躯干部的经脉分布部位第一侧线第二侧线第三侧线头部1.5寸(膀胱经)背腰部1.5寸(膀胱经)3寸(膀胱经)腹部0.5寸(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胸部2寸(肾经)4寸(胃经)6寸(脾经)十二经脉内行部分手太阴肺经属于肺络于大肠手少阴心经属于心络于小肠阴经属于脏手厥阴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络于表里腑足太阴脾经属于脾络于胃足少阴肾经属于肾络于膀胱足厥阴肝经属于肝络于胆手阳明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手太阳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阳经属于腑手少阳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络于表里脏足阳明胃经属于胃络于脾足太阳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足少阳胆经属于胆络于肝十二经脉循行规律阴经循行重体内善治脏腑病阳经循行重体表善治外经病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阴、脏、里阳、腑、表阴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阳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经属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属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腑络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络腑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脏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阴经属本脏而络表里腑,阳经属本腑而络表里脏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表里属络关系为十二经脉所特有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与十二脏腑有特定的属络关系与其他脏腑也有联系,尤其阴经与脏腑联系较广除手厥阴心包经外,各经脉与五官九窍、咽、喉等器官均有联系。阴经……图表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十二经脉的衔接表里阴阳经——在四肢末端衔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衔接异名阴经——在胸部衔接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图标奇经八脉定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的总称。命名“奇”有异的含义,与十二正经不同,无表里属络,“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名称多反映其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特点。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除任督脉,其余六脉借道纵横交错于十二经脉基本概况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一源三岐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任脉督脉带脉冲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奇经八脉的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奇经八脉的腧穴任督二脉各有所属腧穴其它六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脉与任督脉之中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专属腧穴与主治,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分,故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十五络脉定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络脉”。命名:以所别出的经脉、腧穴名称而定名□□□之别□□□络脉□□循行分布: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络穴别出——四肢肘膝关节以下(11)均走向其表里的经脉躯干部的三络,分布身体的前、后、侧面。十五络脉分布及作用分布作用四肢:十二经之络络穴(肘膝以下)相表里经沟通表里两经加渗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强灌前:任脉别络鸠尾散布于腹沟通腹部经气表气躯干后:督脉别络长强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沟通背部经气里血侧:脾之大络大包胸胁沟通侧胸部经气经孙络、浮络难以计数,遍布全身输布气血络脉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出现郁瘀血现象的络脉十五络脉是全身络脉中的主要络脉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主导作用十五络脉作用:加强了阴阳表里经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之间(四肢肘膝以下)的联系。躯干部的三络,主要是加强身体前、后、侧的沟通联系。遍布全身的络脉,其作用主要是促进气血渗灌输布,以濡养全身组织。十二经别——“别行之正经”定义: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的支脉。命名:其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而命名。□□□之正□□□经别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离——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别)——四肢肘膝上下入——进入胸腹腔称“入”合——与表里经别同行称“合”各会合于相表里的阳经出——于头颈部出来称“出”十二经别循行示意图阴阳经的经别于均腘中阳经经脉阴经经别阳经经别阴、阳经别出于项部阳经经别入于本经,阴经经别合于阳经离入出合经别联系简图阳经阴经十二经别——“六合”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合于本经阳经经脉。这样,十二经别以表里两两相合为六对,称之为“六合”。作用:加强了表里两经和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补充了经脉在循行分布上的不足,使十二经脉对人体各部的联系更趋周密扩大了腧穴的主治范围十二经筋—主运动定义: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命名:随所辖经脉而命名。□□□经筋循行分布:与经脉体表循行通路基本一致走向: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面、胸腹。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手足三阳之筋都到头目手三阴之筋到胸膈足三阴之筋到阴部作用: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六阴结于胸腹手三阴经筋聚于贲(膈肌)足三阴经筋聚于阴器六阳结于头面手三阳经筋聚于角(额角)足三阳经筋聚于九页(目下)结聚多在关节、骨节突出及肌肉丰厚处散络十二经筋分布图示十二皮部定义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分布区域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作用保卫机体,抗御外邪传注病邪:皮→络→经→腑→脏反应病候——临床上,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标本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标——上,本——下四肢为本,头面躯干为标根结根,根本,开始;结,结聚,归结。根结所表述的是一种向心性的经气循行输注,即从四肢末端流向头、胸、腹。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头、胸、腹三部为结——“四根三结”根结的理论,说明经气循行两极相连的关系,阐述了人体四肢与头面躯干的有机联系和腧穴之间的配合作用。根结与标本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根者,本者,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结者,标者,部位在上,皆为经气归结之所。它们反映的是十二经脉的向心性的经气输注,强调了肘膝以下诸穴的重要作用,为五输穴等特定穴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气街气街是经气汇聚通行的共同道路。人体从上至下横分为头、胸、腹、胫四气街特点:横向为主、上下分部、近邻脏腑、前后相连核心内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作用:从另一角度阐述了经气运行的规律,为临床配穴提供了理论依据。四海海,是水流归聚之所,十二经气血象百川归海一样汇集到一定部位,由此形成了“海”的概念。定义:水谷、气、血、髓四者的汇集所在,称为四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膻中为气之海;脑为髓海。四海概括了人体经气的生成、输布、聚集的四个主要部位。原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共同构成人体的真气(正气),真气行于经络者称做“经气”或“脉气”。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相互联系,主持全身气血津液。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构成有机整体——中医整体观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抗御病邪、保卫机体当病邪侵犯人体时,孙络和卫气可以发挥重要的抗御作用。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指导针灸治疗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说明病理变化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可反映症候征候经络气血阻滞——疼痛或肿胀气血郁积而化热——红、肿、热、痛气血运行不足——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经络虚证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脏腑病→经络、腧穴经络的实证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辨证归经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举例前额及前头痛——阳明头痛侧头痛——少阳头痛后头及项痛——太阳头痛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针灸治疗腧穴的选取——循经取穴《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针灸方法的选用经络、脏腑病用皮肤针扣刺皮部或皮内针进行治疗
本文标题:38经络总论--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48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