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类型学”案例分析目录孟加拉国达卡国会大厦——路易斯康斋浦尔艺术中心——查尔斯·柯里亚中央邦议会大厦——查尔斯·柯里亚孟加拉国达卡国会大厦设计初期1959年6月,巴基斯坦政府意欲建造一座永久性的立法机构来管理东巴基斯坦(现在的孟加拉国)。在1962年,路易斯康被授予了达卡首都计划的设计工作。康在这项漫长的工程中,始终围绕着他的地域化的精神中心以及古典的集中与集成构想展开工作。他首先确定了一个集中式的主要建筑居中在地段中轴线上,两边呈V字形排开一系列小型建筑群,以逐渐加强中心的国会大厦的殿堂感。这是一个与当时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的古典构图。这个庞大的草稿来自于康在达卡的第三个晚上从睡眠中醒来的灵感突袭。关于这个古典的形式,康甚至提到了清真寺与它的集合,谈到了点亮灵感的古罗马浴室。平面当面对一个落后国家的有关统治诉求的立法机构建筑设计时,康使用了一个纯粹集中式的古典神庙逻辑以及一个变形的中轴线:将四角对称的入口中心扭转了45°角,这带来两个流线上的巨大改变。首先,主要入口虽然仍然居中,但是不是主立面延展上的对中,而是以一个独特的角部进入的方式,突出了主入口,但消解了一个纯粹威权的城墙式门前广场氛围。这个广场因为主要建筑立面的放射性退后,使得虽然立面仍然采用大尺度手法处理,但是竟然在实际中产生了更容易接近的温和性格。第二个重要的流线改变是在进入大厦内部后,仍然立即面对着整个建筑的绝对中心———议会大厅,但是人们的行进流线自然而然地沿着45°分别散开,进一步消解内部空间的集权气氛。这种逻辑上简单微小的动作在建筑的各个部分成系统的顺次展开,既得到了一个接近古典的空间秩序,又遵循着完全现代的流线和空间氛围。路易斯康始终用面对这些根本问题,解决这些根本问题的态度来表达建筑,这在主入口过厅部分形态的选择和轴线进一步调整中能够继续看到。达卡国会大厦所处的设计地段其实与门前主要干道有微小的夹角,这个角度虽然与45°的立面相处已经没有巨大的冲突,但是这个夹角带来的不平行感,在人们沿着中轴线前进时,越是接近主入口越是容易感觉得到。康使用了一个巨大尺度的弧线外观形体来消隐这个错位,同时,不惜将过厅空间悄悄做一个同样微小的角度扭转。正因为弧形体量与45°角外墙形体最容易模糊这个视觉上的扭转,整个国会大厦丝毫没有轴线变化的感觉。立面处理1)材质与尺度康对于材质的思考是从没有停下的,即使是混凝土,他也尝试种种不同的色彩差别和肌理差别。在大尺度混凝土外墙带给国会大厦足够的外观可识别性的同时,康并没有忽略这个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可能带来的现代主义式的祛魅。白色的石材条带被用在了大面积的混凝土墙上,给雄厚成功地掺入了一部分轻快的小尺度。因为无比精妙的光环境设计原因,混凝土与白色条带配合开孔开洞对比,给室内的效果带来更加戏剧化的感觉。而室外,则更像是施工粗糙的后补的防水。这个不能回避的不足,是那一代的设计大师们不断在探索如何在现代主义建筑材质使用方式上由祛魅到返魅的坚持过程的反映。2)开孔康在后期的建筑立面处理上,外墙上的开孔开洞方式往往特征明显,在达卡国会大厦外墙面上也仍然大量使用大半径的弧线以及圆孔,同时出现的还有等腰三角形,矩形,它们一起构成了强烈的外观可识别性。这些孔洞相当部分是开在双层外墙上来完成采光通风的,在一定程度上,这在功能的解读上是站得住脚的,被认为是适合当地强烈日照和湿热温度的建筑对策。在该设计中,康首次探索了外层与内层墙的关系。斋浦尔艺术中心背景介绍斋蒲尔老城素有“玫瑰之城”、“粉色之城”的美称,1727年数学家、天文学家、学者马哈拉季二世在一片干涸的河床上做了最初的规划,并渐渐构筑起新的城市———依照印度古老的空间图式“曼荼罗”来布局:城市以9个边长800米的正方形构成,并且此9个正方形分别象征着9个星球,如太阳、水星、木星等,而每个星球又有其特殊的寓意,如太阳象征着创造能源、水星象征着教育、木星象征着知识等等。由于受周围山脉的影响,建造时将西北角的部分向对角方向移动。城中所有建筑的外立面都涂上了一层红色涂料。平面柯里亚充分考虑建筑与老城区的对应关系,首先在平面布局上充分体现老城的空间和建筑手法。“曼荼罗”是古印度空间构成形式,为很规则的方、圆等图形,并把正方形分成4、9、16……个方形,每个方形对应一种神,中心则象征着“梵天”———宇宙最高的精神统领。为了和城市文脉取得某种关联,建筑成为了一个古老和现代概念的结合体。建筑由九个正方形组成,每个正方形分别代表不同的星座和属相,每个方形内部都有自己不同的功能和图案装饰,犹如每颗星座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彩。对应着每个特定的星座,艺术中心根据功能被分解成9个独立的组团。每个组团都是采用30m×30m的正方形平面,由8m高的红色砂岩装饰面墙限定出来。同时,将9个方块之一的多功能剧场(木星的星相)向外移动退让出入口空间,使建筑构图在规整之中多了变异。在建筑中表达古代宇宙的形式,是自古以来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正如古印度的“曼荼罗”和中国的“天圆地方”。在柯里亚建筑中,从博帕尔会议中心、新班卡格特规划再到斋普尔艺术中心都使用了古老的“曼荼罗”空间图式,折射出极强的东方艺术个性,蕴含着东方远古吠陀精神的延续。建筑师意欲从这份延续中,表达深厚而独特的印度精神,再现一种非凡的东方神韵。显而易见,这种精神上延续的震憾远比头上加个大屋顶或洋葱头,身上套着罗马柱式等形式模仿要强烈的多。平面建筑以九个各自封闭的方块为组团,九个方块组团实际上就是九个不同的建筑,每个建筑的功能、空间、色彩、内部形式等完全不同,它们拥有各自独立的交通系统,互不干扰。虽然组团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却都与相邻的方块保持一个开口。这样,在建筑中形成了一条环形交通流线;人们从一个方形到另一个方形,感受着空间交替和色彩变化给视觉带来的强撼冲击力。第一个方形空间对应火星,它代表着力量,颜色为红色,空间功能是行政办公。作为入口空间,正方形平面中央采用了穹隆屋顶,以此来强调门厅空间,室内墙壁的图案则用来图解纳格拉哈曼陀罗。接下来的是代表月亮的方形空间,象征着“心脏”,功能是自助餐厅及客房,墙面上的具形绘画以及黑白相间的圆形餐桌象征“新月”。平面包含一个露天十字形的庭院空间,对应的是水星,象征着“教育”,颜色是金黄色。空间分上下两层,布置了五个展区,首层展示珠宝、手稿,二层展示陶器、建筑等民俗艺术。凯图星厅,对应的是一个虚构的行星凯图星,象征着“毒蛇”,颜色为褐色和黑色,集中展示拉贾斯坦邦的传统服饰和纺织品。土星厅象征着“技术”,颜色为土红,展示精致的手工艺品。拉胡星厅,对应的亦是一个虚构的行星,象征着“日食”,颜色为珍珠灰。展区用来表现拉贾斯坦古代的战争故事,展示当时所使用武器的仿真品。木星厅象征着“知识”,颜色为柠檬黄,功能为图书馆。金星厅象征着“艺术”,颜色为白色,功能为剧场。位于建筑正中的是太阳厅,采用露天剧场的形式,象征着“创造力”,颜色为红色。这个露天空间是整个建筑空间的核心所在,象征着宇宙的力量源泉。游客通过门厅进入这个空间,可以观看传统舞蹈和戏剧演出,并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安排参观路线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对空空间”的空间构成“曼荼罗”是一种中心型构图模式,其中心“梵天”,是能量的源泉,是万物之根本。这种古印度构图模式中心的虚空间,对应于建筑,则是九个方块正中的中央庭院,一个阶梯式的露天剧场,其中央的方形空间为象征宗教的“圣池”。这个露天空间表达的是空空如也,却吞吐万象,仿佛整个宇宙的能量都汇聚其中。在建筑内部,以露天剧场为中心,将散布在周围的建筑空间和游览路线高度统一于位于中央位置的开放空间———中央庭院,在保持建筑多样性的同时突出了统一的主题。对空空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空间概念,它是建筑空间中的组成部分,没有任何建筑构件的遮挡,完全向天空开放。对空空间是柯时亚建筑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他所提倡的对空空间是以空间体系,在建筑构造中体现出来的,他说:“德里和拉格尔的伟大的清真寺处在类型的另一端,它们的空间主要由大面积的开放空间组合而成,而这些开放空间又被形式多样的建筑围合起来,使人感到存在于一片建筑中。这种阴阳关系产生了图底之间的变化,开放空间起到了使视觉在围合体量之间停顿休息的作用。这种模式不仅为集中和休息提供了组合方式的机会,而且为游览者创造了利用多种变换动线游览建筑的机会。”在斋普尔文化中心,建筑的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出入口,却又与中央庭院相通。人们从一个方块进入另一个方块,感受着身心的变化,但是,只有回到中央庭院才算找到最高境界的归落感。对空空间,向天空开放,可以说是一种阴阳的变换,一种内外空间的交融。正如中国传统的太极阴阳学说和老子空间论,都反映了东方人对建筑空间的深层体会。在柯里亚的建筑中,我们深切地感觉到建筑师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对建筑民族地域性的追求,正如UIA金奖对他的评价:“他将艺术性和人性融入了他的建筑中,作品高度体现了当地史文脉和文化环境。”文化中心的内部空间是自由而开放的,穿过入口内院广场,是约10米直径的穹顶圆厅,穹顶天花是浓重的印度装饰彩绘,感染着每一个来此参观的人。进入开敞的内花园,其周围是供游人交流休憩的咖啡座;展区是延续开敞的柱廊大厅;图书馆立面是曲线型的透明玻璃;通过二层的展室台阶和庭院的坡道均可到达二层户外平台。如同柯里亚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艺术中心的建筑序列采用城市空间的设计手法铺陈开来。在参观序列里,我们如走街穿巷般,感受着片片红墙构成的“玫瑰之城”。红塔、曲墙、台阶、棚架、细水、九个方格如同九个建筑,行走其间,就象城市漫步,每处都不雷同,但又控制在一种色调,一种尺度下,丰富而不杂乱。“形式跟随气候”的建筑手法气候是影响地域建筑文化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位于南亚的印度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柯里亚以其对印度建筑敏锐的洞察力,将解决建筑和气候的相互关系问题作为发展本土建筑的突破口。他提出了“形式跟随气候”的理论,其根本在于从当地的建筑文化中寻找创作源泉,强调对空空间等在建筑环境中的调节作用和在建筑空间构成中的主导地位,强调建筑形式服从地域气候。斋浦尔艺术中心构成草图在斋浦尔艺术中心,除了中央庭院,在其它方块组团里还布置了形状各异的露天庭院。外表封闭,内部开放的对空空间在建筑中成了主角。建筑与组团环境之间,建筑与建筑之间,通过开口的墙壁、通透的玻璃,还有豁然开朗完全向天空开放的中央庭院,融汇成了一体。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强烈阳光所谱写的美妙光影,领略到热带地区厚墙小窗的印度建筑韵味;在遮阳棚架的遮蔽下,绿树、鲜花、小径尽收眼底;漫步庭院中,偶尔还会感受到习习微风带来的惬意。对空空间广泛地存在于印度传统建筑和民居中,表达了建筑与气候的契合性,如同我国南方地区的厅堂、天井。在这座建筑里,所有的公共空间均是室外或半室外处理,一则有利通风采光,二则取得空间的自然过渡,避免行走其间的人们受到太阳曝晒和雨淋。因此,它不仅提供了额外的活动空间,而且反映了适应气候条件的需求。正如柯里亚所说:“把建筑这个复杂问题简化到只考虑在外观和材质上玩些花样,这是流于表层肤浅的思考,这些短浅正是近十几年来影响现代建筑师的症结所在。”当今,我们在疾呼建筑的地域性,却总是在建筑的表面形式中徘徊,其实更多的应该从建筑所处的环境中找出路,与环境最和谐的就是最具地域性的,也是最生态的。从全球化的能源危机到中国大规模建设带来的愈发严重的建筑能源消耗,能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前,我们强调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不能只一味强调能源单一的高技术,更应该强调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适宜技术”。大师的作品告诉我们,控制气候不能单从使用高成本的中空玻璃、设置建筑百叶、智能控制阳光入射等高科技手段入手,更重要的要从建筑环境布局,从建筑平、立、剖面设计中寻找出路。如何在有限的自然环境中,创造适应于气候环境的建筑,是当代中国建筑师要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央邦议会大厦背景介绍查尔斯•柯里亚在中央邦新国民议会大厦中通过拼贴手法为世人展示了一种新的曼荼罗原型的衍变方式。新国民议会大厦位于中央邦政府首府博帕尔,大厦地处城市的中央山顶之上,出于山顶地
本文标题:“九宫格”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53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