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1章 C语言程序设计初步
第一章C语言程序设计的概念1.1程序与程序设计语言1.1.1常量一提起计算机,人们就会联想到键盘、显示器和主机。其实,应用要早得多、并一直流传至今的计算机工具是算盘(见图1.1)。那么,现代电子计算机与算盘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呢?关键在于现代计算机可以自动完成计算过程,而算盘进行的计算过程是在人的拨动下才能进行。图1.1算盘那么,为什么现代计算机可以自动完成计算过程呢?这首先要从程序说起。程序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概念: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的工作步骤。可以说,做任何事情都有相应的程序。做的事情不同,要求的效果不同,程序就不同。例如,用同样的原料,采用不同的程序,会做出不同的菜肴来。一种工具能够自动工作,一是要有记忆功能,能够记住程序;二是具有按照程序控制相关部件操作的能力。如果能让算盘记住做某种计算的口诀和计算的数据,并且有能按照口诀控制算珠自动运动的机制,则只要发出开始执行的命令,算盘就会自动完成计算。可惜这样的机制并没有在算盘中实现。但是,却有另外一种机器却在这方面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就是明朝末年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中国古代提花机(见图1.2)。图1.2中国古代的提花机中国提花机大约出现于西汉末年(公元前)。它采用用丝线结成的“花本”(花版)控制经线起落,以织成要求的图样。这是最早的程序控制思想。后来,提花机沿着丝绸之路传到欧洲,历经改进,1805年法国人JosephJacquard制造成功用穿孔卡片(见图1.3)控制连杆(横针),用有孔和无孔进一步控制经线起落的提花机。图1.3穿孔卡片穿孔卡片把程序控制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一技术被一位英国数学家CharlesBabbage(见图1.4)引入到了计算机中机,用有孔和无孔的组合来表示数据和程序。图1.4英国数学家CharlesBabbage18世纪末,法国数学界调集大批数学家,组成了人工手算的流水线,经过长期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17卷《数学用表》的编制,但是,手工计算出的数据出现了大量错误。这件事情强烈刺激了Babbage。1812年20岁的Babbage开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他要把函数表的复杂算式转化为差分运算,用简单的加法代替平方运算,快速编制不同函数的数学用表,并将这种机器称为“差分机”。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于1822年完成了第一台差分机,可以处理3个不同的5位数,计算精度达到6位小数。1833年他又开始投身于一种“会分析的机器”——分析机的研制中。他把机器设计成三个部分,一是用来储存数据信息的“仓库(TheStore)”,二是进行数据运算处理的“工场(Themill)”,三是使用穿孔卡片来输入程序并用穿孔卡片输出数据。这台机器虽然没有制造成功,但它的工作原理——程序存储控制为今天的计算机奠定了基础:(1)任何工具的工作,都是由程序控制的;(2)只有工具具有了记忆程序的功能,并具有了按照程序进行自我控制的功能,该工具才能自动工作。1.1.2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要需要用某种形式(语言)来描述。例如,用算盘进行计算,程序是用口诀描述的,珠算的语言是口诀。现代计算机的程序则是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来描述的。从计算机诞生到今天,程序设计语言也在伴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不断升级换代。1.机器语言一种CPU的指令系统,也称该CPU的机器语言,它是该CPU可以识别的一组由0和1序列构成的指令码。下面是某CPU指令系统中的两条指令:10000000(进行一次加法运算)10010000(进行一次减法运算)用机器语言编程序,就是从所使用的CPU的指令系统中挑选合适的指令,组成一个指令系列。这种程序虽然可以被机器直接理解和执行,却由于它们不直观,难记、难认、难理解、不易查错,只能被少数专业人员掌握,同时编写程序的效率很低,质量难以保证。这种繁重的手工方式与高速、自动工作的计算机极不相称。这种方式仅使用于计算机出现的初期(使用穿孔纸带的时期)的编程(用有孔、无孔,分别代表1、0),现在已经不再使用2.汇编语言为减轻人们在编程中的劳动强度,20世纪5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用一些“助记符号”来代替0,1码编程。如前面的两条机器指令可以写为A+B=>A或ADDA,BA-B=>个样A或SUBA,B这种用助记符号描述的指令系统,称为符号语言或汇编语言。用汇编语言编程,程序的生产效率及质量都有所提高。但是汇编语言指令是机器不能直接识别、理解和执行的。用它编写的程序经检查无误后,要先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才能被机器理解、执行。这个翻译转换过程称为“代真”。代真后得到的机器语言程序称为目标程序(objectprogram),代真以前的程序,称为源程序(sourceprogram)。由于汇编语言指令与机器语言指令基本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汇编语言源程序的代真可以由汇编系统以查表的方式进行。汇编语言与机器语言,都是依CPU的不同而异,它们都称为面向机器的语言。用面向机器的语言编程,可以编出效率极高的程序。但是程序员用它们编程时,不仅要考虑解题思路,还要熟悉机器的内部结构,并且要“手工”地进行存储器分配。这种编程的劳动强度仍然很大,给计算机的普及推广造成很大的障碍。2.高级语言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是面向机器的,不同类型的计算机所用的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是不同的。1954年出现的FORTRAN语言以及随后相继出现的其它高级语言,开始使用接近人类自然语言的、但又消除了自然语言中的二义性的语言来描述程序。这些高级语言使人们开始摆脱进行程序设计必须先熟悉机器的桎梏,把精力集中于解题思路和方法上。第一种高级语言是1954年问世的FORTRAN语言。此后不久,不同风格、不同用途、不同规模、不同版本的面向过程的高级语言便风涌而起。据统计,全世界已有2500种以上的计算机语言,其中使用较多的有近百种。图1.5为几种广泛流行的高级语言的发展变迁情况。20042000199619921988198419801976197219681964196019561952JavaC++CPL—BCPL—B—CPASCALModula-2AdaALGOL68ALGOL60FORTRANBASICQBASICVisualBASICFORTRAN77FORTRAN90PL/1LISPPROLOGCOBOLSimula67Smalltalk80C89C99C#图1.5几种广泛流行的高级语言的发展变迁情况1.1.3高级语言程序的开发过程一般来说,程序开发的一般过程有如图1.6所示几个步骤。图1.6高级语言程序的开发过程1.分析问题,建立模型一般来说,一个具体的问题要涉及许许多多的方面,这是问题的复杂性所在。为了便于求解,往往要忽略一些次要方面。这种通过忽略次要方面,而找出解题规律,就称为建立模型。2.表现模型表现模型就是用一种符号-语言系统来描述模型。一般来说,模型的表现会随着对问题抽象程度的加深和细化,不断由领域特色向计算机可解释、执行靠近,中间也可能采用一些其他的符号系统,如流程图等,直到最后用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描述出来。3.源程序的编辑源程序的编辑就是在某种字处理环境下,用具体的程序设计语言书写并修改的过程。为此就要掌握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还要应用一种专用程序编辑器或通用的文字编辑器进行。4.程序的编译(或解释)与链接写出一个高级语言程序后,并不是就可以立即拿来执行。要让机器直接执行,还要将它翻译成由机器可以直接辨认并可以执行的机器语言程序。为区别它们,把用高级语言写的程序(文件)称为源程序(文件),把机器可以直接辨认并执行的程序(文件)称为可执行程序(文件)。这一过程一般分为两步:第1步:在程序编辑过程中输入到源文件中的是一些字符码,但是机器可以直接处理的是0、1信息。为此,首先要将源程序文件翻译成0、1码表示的信息,并用相应的文件保存。这种保存0、1码信息的文件称为目标程序文件。由源文件翻译成目标文件的过程称为编译。在编译过程中,还要对源程序中的语法和逻辑结构进行检查。编译任务是由称做编译器(compiler)的软件完成的。目标程序文件还不能被执行,它们只是一些目标程序模块。第2步:将目标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所需的系统中固有的目标程序模块(如执行输入输出操作的模块)链接成一个完整的程序。经正确链接所生成的文件才是可执行文件。完成链接过程的软件称为链接器(linker)。图1.7为编译和链接过程的示意图。程序在编译、链接过程中,也可能发现错误。这时要重新进入编辑器进行编辑。#includestdio.hintadd(int,int);intmain(void){ints;s=add(2,3);printf(“Thesumis:%d”,s);return0;}intadd(inta,intb){intsum;sum=a+b;returnsum;}编译器0101100101110101101010001010001000110010101111010001000101000100011001010111101000100111011101链接程序源文件1源文件2目标文件1目标文件2110001101011100010100010001100101011110100010011101110110010010010000000000可执行文件10001000101000100011001010111101000100111011101100110011其他目标文件图1.7编译和链接过程的示意图5.程序的测试与调试经编译、链接的程序文件,生成可执行文件,就可以让计算机执行了。但是,并不是就可以得到预期的结果而交付用户使用了,因为程序仍然会存在某些错误。因此,每一个人编写出一个程序后,在正式交付使用前,总要试通一下。“试通”就是试运行程序,也就是对程序进行测试。测试是以程序通过编译、没有语法和链接上的错误为前提,目的是找出程序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因此,应该测试程序在不同情况下运行的情况,输入不同的数据可以检测出程序在不同情况下运行的情况。测试的数据应是以“程序是会有错误的”为前提精心设计出来的,而不是随心所欲地乱凑而成的。它不仅应含有被测程序的输入数据,而且还应包括程序执行它们后预期的结果。每次测试都要把实际的结果与预期的结果相比较,以观察程序是否出错。6.编写程序文档经过了问题分析、设计、程序编码、测试后,程序开发的工作基本上结束了。但是,这时还不能交付使用。因为,随着程序规模的增大和日益复杂化,程序的使用和运行也越来越不那么直接,用户要运行程序,还需要知道许多信息,如:程序的功能需要输入的数据类型、格式和取值范围需要使用的文件数量、名称、内容以及存放位置等程序运行需要的软、硬件环境程序的装入、启动方法以及交互方式等。为此,程序开发者需要向用户提供这些资料——称为程序使用说明书或用户文档。需要说明的是,在许多软件中,这些内容已经部分或全部地以“readme”或“help”的形式提供。目前,程序文档已经成为软件开发产品的必要部分。文档在程序使用和维护中的重要性也改变了软件的概念,使之由早期的“软件是计算机程序的总称”演化为“软件是计算机的程序连同计算机化的文档的总称。”7.程序的维护程序交付用户使用之后,并不是万事大吉了。由于多种原因,还可能要对程序进行修改。交付之后对程序的修改称为程序的维护。维护程序的原因主要有:原来的程序没有完全满足用户要求;用户要求的改变;程序中遗留有错误,在运行中被发现。程序的维护可以由开发者进行,也可能是由别人进行。为能便于程序的维护,开发者应当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并且要保证程序的可读性好——能让人看懂。1.2C语言及其标准1.2.1C语言的出现C语言是目前程序设计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可是,它却是“漫不经心”地开发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Bell实验室的KenThompson(见图1.8)着手开发后来对计算机产生了巨大影响的UNIX操作系统。为了描述UNIX,Thompson首先将当时的一种专门用来描述系统程序的BCPL语言改进为他称为B的语言。1970年Thompson发表了用汇编语言
本文标题:第1章 C语言程序设计初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54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