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七章逝去岁月的回眸与体认:历史小说关于历史小说•现代中国历史小说约有四大类型:•传统的演义型历史小说,以真人真事为模特儿,以铺陈情节、塑造人物为最基本的叙事方式,具有严正、肃穆的姿态与通俗演义的品格。•二是红色演义,即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俗称红色经典。•三是新历史主义小说。•四是狂欢化、戏谑型历史小说。•现代中国历史小说发端于鲁迅的《故事新编》。《故事新编》含1922—26年的《补天》,《奔月》,《铸剑》,1934—35年的《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等八篇作品。•小说依据古籍,容纳现代,从性格、精神、心理方面写人,是关于神话传说和史实的演义。•有人说鲁迅逝世前的几篇历史小说,针对日本侵华而写,这没有依据,姑且存而不论。•《故事新编》开拓了历史题材的崭新领域,开启了历史小说中三分真实七分虚构的写意派的先河。•虽然是写意,但鲁迅的历史小说,重文不轻史,虚构不胡编,文史并重,没有政治功利目的,注重人生启示,尊重历史的史实与精神,无影射之嫌,为写意派历史小说提供了范本。第一节填补历史小说的空白:姚雪垠的《李自成》•作者简介:•姚雪垠,现代小说家。原名姚冠三,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河南省邓州市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父亲上过开封优级师范。由于家境窘困,母亲准备在他出生时溺婴,幸为曾祖母所救。从小爱听外祖母讲故事,还由此激发了想象能力和文学兴趣。1999年4月29日去世。••1929年春考入河南大学预科。次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释放后被校方开除,离开河南至北平。•1931年因参加学潮被学校当局开除,此后刻苦自学,广泛阅读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作品,到北平以投稿、教书为生,曾在《文学季刊》、《晨报》、《大公报》、《申报》等北平、天津、上海的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文学论文多篇,富于时代感。抗日战争爆发后,离开沦陷的北平返豫。••1937年到开封,与嵇文甫、范文澜、王阑西等人创办《风雨》周刊。•1938年春到武汉,在《文艺阵地》1卷3期发表著名的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描写农民在抗战大潮中的觉醒和成长,最显著的特色是采用鲜活的群众语言,为当时一般作品所少见,被认为抗战文艺的杰作。•1939年,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开始在胡绳主编的重庆《读书月报》上连载,这是最早出现的反映抗战生活的长篇小说,人物性格鲜明,生活气息浓厚,语言朴素、自然,细腻、流畅。同时还创作了颇有影响的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1943年初至重庆,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5年到四川三台,任内迁的东北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任大夏大学副教务长,代理文学院长。•在此期间出版有报告文学集《四月交响曲》,短篇小说集《M站》、《差半车麦秸》,中篇小说《牛全德和红萝卜》、《重逢》,长篇小说《戎马恋》(一名《金千里》)、《新苗》、《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论文集《小说是怎样写成的》,传记文学《记卢镕轩》等,•并专注于研究明代历史,发表了《明初的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论著。他的小说多写农民在战乱中的变化和反抗斗争,为新文学人物画廊塑造了一批具有强悍豪爽性格的人物形象。作品朴素自然,语言生动,采用北方农村口语,为实践文艺大众化做出了贡献。•1953年迁居武汉为专业作家。•1957年被错定为右派,••1960年被摘掉“右派”帽子。姚雪垠在逆境中开始创作他的代表作5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这一史诗性的作品,以宏大的规模、壮阔的气势反映了宽广的社会历史生活,再现了明末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人物性格鲜明,具有深远的悲剧内蕴。1963年出版了第1卷,译成日文后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1976年出版的第2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1978年后,当选为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主席。1981年12月,在古稀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品分析:本书共分十本,以写明末的农民战争为主,兼写中国内部明、清之间和清、顺之间的民族战争,刻画了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和生活画面,以及各阶级、各集团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展开了色彩缤纷的历史画卷。•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很明确,他试图全面展现明清之际的社会画面,通过艺术形象来使读者得到较为广泛的历史知识。•作者以“深入历史与跳出历史”的原则,描写了距今300多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小说以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弱小变强大,转败为胜推翻明王朝统治、抗击清军南下为主要线索,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再现了明末清初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和农民起义军从胜而败的悲剧结局,揭示了农民战争和历史运动发展的规律。•1、《李自成》的结构特点•从横的方面看,小说有四条线索,一条主线,即李自成造反,起义军发展、壮大到失败的过程;伴随这条主线还有三条副线:明皇朝与清军的矛盾,•明皇朝内部的矛盾,•起义军内部的矛盾。•三条副线中,明皇朝内部崇祯与大臣的矛盾,主战派与主和派的矛盾,皇亲国戚与一般大臣的矛盾,以及宫廷内部的矛盾,写得尤其充实、生动而丰富。无论主线与副线,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从纵的方面看,虽然是以李自成的成败为叙述的次序,因方方面面的人事、各种各样的矛盾盘根错节,往往在同一时间内发生许多重大的事情,不可能用单一的时间顺序来结构,小说采取了“单元结构”的方式。•一个单元完成一件重大事情的叙述,避免了鸡零狗碎、不得要领、面貌模糊的毛病。•在节奏上,《李自成》特别注意迅疾与舒徐、急切与缓慢的辩证关系,小说波澜起伏,疏密有致。•姚雪垠赋诗形容这一结构特色:“方看激流奔急峡,忽见流水绕芳坡。”•2、人物塑造•个性鲜明的不下三十人。•(1)成功地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形象•他抱负宏伟,志向远大,不以小胜小利为满足,立志灭明庭,打下农民自己的江山。•他有广阔的胸怀,特别是前期和中期,放郝摇旗,收陈永福,皆为大手笔,能凝聚人心。•他有叱咤风云,指挥若定的统帅军队的指挥才能,还有超人的胆气与政治远见:石门单骑平叛,只带尚炯医生;15骑突围后,派尚炯到京城打探内情与全国形势;后来入河南,风影云从,攻城略地,秋风扫落叶一般,直捣北平。•因为小说深情而细致地歌颂了李自成的人格魅力、政治智慧和军事指挥才能,许多评论都说拔高了李自成,其实并没有拔高。•姚雪垠笔下的李自成并没有无产阶级领袖的先进性与政治智慧,相反,他有致命的弱点:•军事上的流寇主义,入河南,没有建立根据地,无法抵挡清军与吴三桂的联合进攻;•思想上有农民意识,进了城,无法约束部下,内部迅速腐败;•性格上多疑,造成自相残杀,尤其是杀李岩,搞得人心涣散。•(2)还成功地塑造了亡国之君崇祯皇帝的形象•他刚愎自用,总以为自己是中兴之主,英明能干,但又小聪明误事。•他霄衣旰食,励精图治,在位十七年,换50个宰相,杀了两个首辅,7个总督,13个巡抚,被杖者更多。•他的失败在于,明朝末年,各种矛盾集结,统治集团内部已经无法解决这些矛盾。•其次,他的治国方略根本错误——增收练晌,火上浇油,激化矛盾,导致死路一条。•他行事乖张,性格猜疑,多有禁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最终吊死在歪脖子树上。•但他至死不觉悟,埋怨说“皆群臣误我”。•全书有名有姓的两百多人中,个性鲜明的不下三十人。•有叱诧风云的义军将领刘宗敏、刘芳亮、李过、田见秀;•有忠心耿耿的老兵王长顺;•有巾帼英雄高夫人、红娘子、慧英、慧梅;•有青年小将双喜、张鼐;•还有李岩、宋献策、牛金星等谋士等等。•明皇朝内部,有无奈叛变的洪承畴,有血战沙场的忠良卢象升,有屡打败仗的杨嗣昌,还有奸臣高起潜等等。这些生动的独创的艺术形象,共同筑起了《李自成》这座宏伟的艺术大厦。•小说通过正面描写明末李自成起义从蓬勃兴起到壮烈失败的历史过程,广泛而深刻地概括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道德、宗教、文化、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等各个方面,透视了中国农民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无科学纲领,无根据地,无统一战线,无治国方略,部下腐败),暗示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是对历史上一切农民起义的伟大超越。•王富仁认为,“农民起义不是一种完美的革命形式,它是一种社会情感的总爆发,是那些被传统政治统治窒息了的本能生存力量的无节制的释放,它是一种盲目的报复力量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是一种破坏了堤坝的洪水的泛滥;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体现的不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而是对政治统治者违背传统道德信条、无节制增加社会群众政治经济负担的一种惩罚。‘替天行道’的形式,体现着他们把社会更严格的纳入传统秩序中的愿望。”还说,“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是一种没有实际力量的革命形式,它的命运只有一个:失败。不是失败在自己被镇压里,就是失败在自己胜利后所建立的政权里。”第二节史家眼光文人心肠:唐浩明的《曾国藩》•作者简介:•唐浩明,又名邓云生,湖南衡阳人,1946年生。其父抗战末期任兰田县县长,1948年后改任蒋介石贴身秘书,记录蒋介石的起居言论,每天给蒋过目,后在蒋经国阁内任立法委员,教育部长。•1949年衡宝战役前夕,唐父急匆匆来衡阳接夫人与儿子赴台,3岁的唐浩明在另一处玩耍,遂留在大陆,被姓邓的剃头匠收留,认作儿子,改姓邓,为贫农子弟。1965年考入华东水利学院,1979年入华中师大中文系攻读古文研究生,2004年任湖南省作协主席。•在岳麓书院编曾国藩全集时,阅读了1700多万字材料,遂动手创作《曾国藩》。小说先在台湾出版,后由湖南文艺社分别于1990/1991/1992年出版《曾国藩》三卷本《血祭》、《野焚》、《黑雨》。•作品分析:•1、巧妙选择重构历史的立场、视角与切入点•历史上的曾国藩,既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又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干臣;既是清王朝最大的鹰犬,又是开启向西方学习的元勋;既是玩弄权术,待时而动的政客,又是湖湘文化的开创者与儒家人格的发扬者。•如何写好这个复杂的人物,确是一个大难题。•作者站在读书人立德、立功、立言的文化立场上,以建功立业为切入口,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以生存智慧,取予技巧,决胜手段为主要内容,镇压太平天国的国家政治行为,就变成了知识分子寻求个人生存、自身发展、报效国家的文化行为了。曾国藩这个封建王朝的干臣,就变成了儒家文化的强力践行者,文化人格的高尚实践者,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打破封闭,沟通与西方联系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先锋。•《曾国藩》巧妙地避开了政治礁石,发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含,灿烂的人生智慧,真实的历史精神和深刻的思想启示,成了不是为曾国藩翻案又胜似翻案的经典文本。•他在重构历史时,尤其注重政治场景的再现和政治智慧的发掘。•《曾国藩》写封建正统文化指引下的驭人之术,颇得精髓。善治人者亦善治于人,此乃保证生存质量的另一面,写得也很有启发。•《曾国藩》最启人心智者,是时时审时度世,保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方位成功,人称“作官必读曾国藩”。•2、人物形象塑造•曾国藩是一个轰轰烈烈的悲剧人物,唐浩明从五个方面把这一矛盾的历史人物化为丰富复杂的艺术形象。•第一,人生选择。•曾国藩的成功,首先取决于一系列智慧的人生选择:墨绖出山与否?把湘军办成地方小武装还是国家正规军队?祁门惨败,是生还是死?道光年间中进士,吏部尚书肃顺有恩,上表谢恩,还是不上?灭掉太平天国后,持盈保泰,裁撤湘军,还是挥兵问鼎?选李鸿章建淮军还是自己继续统帅湘军平捻?关键时刻的每一步,曾国藩都看准了,抓住了,选对了。•第二,内圣。即砥砺品性,修炼人格。•曾国藩作人,是仁慈坦诚的好父亲,好兄长,好朋友,还有农家子弟的勤俭朴素。•作官,是公正宽厚的上司,恭谨有为的下级,有主见、好相处的同事。•作文,有品格,讲致用,写得辞切理辟的好文章。•作事,严谨端方,从道光23年起,连走路都不违规则,每一步跨出的距离全相等。•他还善于养气,凡遇考验有骨气,每临界大事有静气,谋定而后动,不使性负气。•第三,外王。即建功立业,争得功名利禄。•小说着重写了他决胜太平天国之道:•(1)建立自家武装,保证军费资源。•(2)巧妙处理与清朝宫廷的关系,最大限度依靠国家力量,深得慈禧太后和权臣恭亲王之信任。•(3)在尊孔重文的文化口号下,团结大量与太平天国疏离的知识分子,尊
本文标题:第七章 逝去岁月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65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