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五章 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的实践
第五章: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的实践第一节:国有企业及其改革第二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第三节:现代企业制度的最新进展在中国现代企业制度是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行而得以实践和建立的第一节:国有企业及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探索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State-ownedenterprise政府当局可以凭借它对企业的所有权、控制权或管理条例,对其施加直接或间接支配性影响的企业。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企业成本最大化——78年前,国有企业的行为目标不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其投入与产出完全是按完成政府下达的生产目标而制定,不强调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企业不需要为亏损负责。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三铁”“铁饭碗”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指国家分配工作,干不好只能调走,绝无失业之忧。“铁工资”是指工资从就业开始就是那么多,顶多根据工龄长短进行增加,不会因业绩的好坏而增加或者减少。“铁交易”是指当时国有企业之间的计划交易都是固定的,供求关系非常稳定。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一味强调扩大企业的规模,增加资本及劳动力投入,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同时企业还需要负担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包括养老金、医疗保险、住房、幼儿看护等。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绩效统计资料表明,在1952年至1978年的26年里,我国工业占国民收入的份额由19.5%上升到49.4%,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而国营工业又是工业增长的主要源泉。按可比价格计算,国营工业产值增长了17.15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1.55%。计划经济时代国企作为当时经济形式的主体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二、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国家所有制下的企业产权关系国有产权的政府代理与行政化竞争规则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安排与低效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一)国家所有制下的企业产权关系公有制的内涵及其实现形式国家所有制下的财产占有关系传统的国有制模式下的集权型计划体制1、公有制的内涵及其实现形式公有制:产权属于各个成员共同组成的社团而并非成员个人。特点:每个成员对全部企业财产拥有完全重合的权利权利之间存在着“外部不经济”不可分不可转让、不可出售在集权型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有制主要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国家所有制。2、国家所有制下的财产占有关系国家所有制是指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每一个公民成了名义上的所有者,每个成员实际拥有的比例和数量也是不清楚的,也是不平等的。国家所有制的实施意味着从抽象的全民所有变为抽象的国家主权所有,并非全体人民(自然人)所与,也非国家法人和企业法人所有。3、国有制下的企业产权关系政府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变成了政府所有制,即政府代替国家占有和行使国有产权,企业财产的所有权力都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二)国有产权的政府代理与行政化竞争规则权利的界定方式与竞争规则政府代理导致等级界定产权行政化的权利竞争规则1、权利的界定方式与竞争规则受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条件的约束,有政府的社会中可供选择的人与人之间权利界定方式及其对应的竞争规则:界定方式竞争规则法则管理界定权利(行政规则)等级界定权利(行政规则)以资产界定权利(市场规则)2、政府代理导致等级界定产权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游政府代理国家行使国有产权,以等级界定产权成为主要的产权界定方式。各级政府代理全体人民构建了一个“金字塔”式的行政机构。不同的部位对应相应的政治权利,依据政治权力的大小确定官员对社会资源的使用、收益以及转让等权利。行政级别越高,决定资源配置的权利越大。3、行政化的权利竞争规则等级化的产权界定规则决定了资源配置的行政化协调机制,其通行的是行政化的竞争规则。人们对资源和收益分配的多少取决于其权力大小,而权力取决于他在社会中的位置。人们对利益法人竞争就转化为对位置权力的竞争。(三)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安排与低效率有权约束的行政干预国有产权缺乏有效的保护企业财产与预算的双重软约束市场主体缺位与交易费用过高1、所有权约束的行政干预国家的行政职能、经济调控职能和所有者职能结合在一起,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在所难免,导致国有企业目标多元化经济目标社会政治目标2、国有产权缺乏有效的保护国有产权按等级规则界定给各级政府行使,但对于形式国有产权所产生的经济后果由谁承担并未作具体的规定,权力与义务不对称,导致产权行为主体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机制。3、企业财产与预算的双重软约束亏损既不成为灾难,盈利未必就是好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经济效益,而且取决于与国家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妨碍了技术和管理的进步。企业的责任和利益不对称。盈利全部上缴,亏损可以得到保护,企业无活力。企业技术进步或是发展的资金及希望于财政资金,内部积累更多地用于职工福利。企业对市场价格不敏感。4、市场主体缺位与交易费用过高市场主体缺位企业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无独立的产权和经营目标,不是真正市场主体,这妨碍了市场的发育,反过来软化了市场对企业行为的约束。交易费用过高远离市场的政府部门收集信息,界定产权制定计划,逐级下达,费用过高企业产权不清,缺乏动力机制,政府激励监督企业费用高。(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界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1、国有资产界定及分类国有资产即国家所有的资产,包括国家依法取得和认定的,或者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的投资和投资收益、向行政事业单位拨款等形成的资产。国有资产包括三大类:生产经营型的国有资产:以国家为出资者通过各种形式投资和投资收益所形成的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它权益。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分布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政党和人民团体的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自然生成的资本价值和利益,如土地、矿藏、海洋、森林等自然资源以及部分与投资有关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探索“五龙治水”:计划委员会管项目、经贸委管日常生产经营、财政部门关国有产权登记、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管工资、大型企业工委(各级党委)管干部1988.8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挂牌成立:权力、责任和利益未能彻底分离,形成老板加婆婆的格局,增加了代理链条环节1998.8撤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3、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2003.4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成立三大任务:国有资本的战略调整、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维护出资者利益政府三大职能分开:社会公共管理、国有资产所有者、宏观经济调控者从国家所有、分级管理到国家所有、分级行使产权: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行使出资者职责出资人权、责、利到位: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相结合,要做到职能“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两层模式和三层模式相结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经营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国有资产经营企业三、国有企业改革的探索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国家对经济只进行宏观调控,不再进行政治干预,放手让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三、国有企业改革的探索30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它反映了改革战略指导思想的演变和发展。1978-1984年,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扩大企业自主权。1985-1993年,租赁和承包经营。(1)扩大企业自主权(1978—1984)当时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就是权力过于集中。扩大企业自主权就是要有下放权利,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1)扩大企业自主权(1978—1984)通过这一阶段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的效益都有所提高。如:首都钢铁公司通过改革使企业有了自主权,增加了留利,改进了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1979-1981年和改革前的1978年比较,首钢利润净额平均每年增长45.32%,上缴利润和税金平均每年增长了27.91%,企业留利和职工收入都有较大的增加。(2)实行租赁和承包经营(1985—1993)所谓的产权分离,就是指国家有所有权,企业有经营权。目标: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途径:经营承包责任制。(2)实行租赁和承包经营(1985—1993)局限性:两权分离理论只承认国有企业有经营权,而不承认企业作为法人应该有财产权,认为所有权全部属于国家,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不可能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制约,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企业。第二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与市场之争内部人控制问题市场体系的建立公司制改造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1、产权与市场之争如何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已经不再停留在“计划与市场”的论证,而是围绕“产权与市场”展开。1995年6月6日北京大学“交火事件”市场论VS产权论市场论或外部环境论林毅夫、蔡昉和李周主张国有企业的首要问题是不公平环境条件下的软约束沉重的养老和社会负担;负债率太高;大量的呆坏帐;部分国有企业产品的价格扭曲搞活国有企业需要充分竞争的产品和要素市场确保企业的预算硬约束、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市场和股票市场也是必须的产权论和内部制度论张维迎、周其仁、汪丁丁、张军、樊刚国有产权名义上是国家所有,实际是“公共的悲剧”企业尚未确立起真正的有限责任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市场竞争不能真正驱动企业实施“股转债”,同时引入非国有股2、内部人控制问题“内部人控制”是日本学者研究前苏联和东欧经济体制改革时提出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由于中央计划的减弱,经理和工人等在企业公司化改造过程中获得相当大的控制权的现象。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也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信息不对称、内部人的利益一致性、中央政府缺乏发监督、计划体制下企业经理贡献未能内化为报酬以及员工的养老医疗体制等是造成“内部人控制”的原因。3、市场体系的建立1978-1984启动,放开了城乡集市贸易和个体经营(1984年,全国城乡个体户达930.4万户)1985~1991展开,工业生产资料探索价格“双轨制”,即增量部分以市场价格进入市场流通,1984第一家股份公司出现,1990上交所和深交所相继成立1992~2000加速发展,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商品价格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初步确立;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1年至今完善,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内的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初步建立,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市场中介组织发展,迅猛在市场规则、运行机制、法律制度等方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步伐加快4、公司制改造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4、公司制改造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改革明确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第一个特征:产权明晰即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价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金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4、公司制改造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择优扶强、优胜劣汰。要使国有企业也成为真正的企业,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改变国有企业范围过
本文标题:第五章 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的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32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