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安全文明施工 > 数字经济用技术信任加持商业信任
区块链技术日下午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举办的「清华大学数字金融资产大讲堂」上,李礼辉博士做了主题为《数字金融与数字货币》的演讲。李礼辉博士曾经担任中国银行行长,现在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两岸企业家峰会金融产业合作推进小组召集人,他在金融领域,特别是数字金融和数字货币的方面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和见解,这样的金融实业名家在区块链行业非常少见。以下是李礼辉博士的演讲全文: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在座的各位都是科技界的名家,所以今天到这个讲堂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的观点非常的忐忑,因为我在科技方面不是行家里手,当然我对金融区块链技术有自己的体会。这几年大家看到科技发展的非常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发展的非常快,在改变我们金融服务的模式、金融管理的模式,它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商业模式,从我今天讲的主题来看,我自己觉得这些新的技术的发展应该在打造一个新的数字金融的业态。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讨论两个跟数字金融相关的话题,一个话题是信任机制,第二个话题是数字货币。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下的信任是建立在契约原则的基础上,信任形成的传统模式是基于共同的规则,通过可信任的中央节点或者支付平台来验证信息,执行规则,积累信任。因为信任需要积累,所以需要比较长的周期,信任形成的成本是高的。另外要经过可信任的中央节点,所以小范围的经济行为很难成为社会认可的信任记录,信任可及的范围比较小。这几年,因为我们传统金融模式的局限性,一个方面造成的信任隔离,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是我们很想解决又解决不好的问题。另外容易产生信任造假的问题,进一步损害了信任环境,扭曲了信用的社会价值。新的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应用正在构建全新的信任机制,我们看看到底做到了什么程度?第一是大数据技术的信任机制区块链技术阿里巴巴最早看到传统模式下信任的痛点,也就看到了潜在的金融市场,阿里巴巴最早应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小微企业和普罗大众的信任,发展小微金融服务,取得突破性的成功。大家知道早在2016年,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和网商银行,那一年就为500多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累计发放八千多亿的贷款,这些贷款真正流向实体经济底层,包括淘宝等,还有线下的商户,还有农业生产经营设者等等,阿里巴巴之后越来越多的平台和金融机构推出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信任服务,我觉得在技术上关键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发现信用、创造信用,发现普罗大众的信任价值。与此同时,找到了社会信任的痛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任痛点,所以提升了企业自身的价值。我自己觉得,从阿里巴巴还有腾讯等等的案例来看,我认为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信任普及,发展普惠金融,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该是一条路径。在这里我们就要对大数据进行一些分析和定义,到底什么是大数据,最早是IBM提出大数据的五个特点,大量、高速、多样性、价值和真实性。IBM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巨头,未来会不会仍然是科技巨头?在座的各位可能会提出很多质疑,但是他对于大数据的解读应该是一种技术性的解读,而且很难得他凑齐了5个V打头的英语字词。在座的各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要研究技术问题也在研究经济问题,我自己觉得为了这种构建广泛的信任制度的要求,大数据应该具备一些较高的品质,我归纳了几句话。第一要有具体的真实性,就是说数据要来源于具体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家庭,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行业,可以是金融机构,也可以是政府部门,而且数据应该来自真实的行为,可以是商品交易,也可以是金融服务,区块链技术可以是劳动就业,也可以是薪酬福利,可以是法定的税收,也可以是行政的收费。另外,大数据应该有可靠一致性,我认为数据一致性要求,跟数据的应用范围正相关的,金融场景数据应用的范围很大,所以对于数据的一致性、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在一定的数据应用范围数据采集的标准和方法必须一致,数据存储的结构和路径也必须一致,这样才有可能保证可靠的一致性。第三要有足够的延展性,就是说数据具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足够的延展性才能具备统计学的意义,必要的数据传输和维护一般与数据主体的延展性相关,就是说如果是个人或者家庭,我可能只需要一年左右甚至几个月这样的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具备一定的力度,我就可以来判定一个家庭、一个个人消费倾向、财务实力等等,但是如果是大大小小的企业,那么就需要按经营范围、服务对象来区分这样一些数据组合,才可能分析和比较不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要对特定类别的产品或者行业做一些趋势性的分析的话,我们就需要一整个经济周期,甚至比一个经济周期更长跨度的数据,这才有可能对特定产品、特定行业需求的变化、市场的变动以及生命周期的变化。所以,基于这么几个要求,我觉得我们要将以数据为基础的信任体系必须有信得过、靠得住的数据,也必须有管的住、靠的住的数据,所以怎么样运用大数据构建全社会的信任基础设施,这是一个大的问题,目前我们有几个方面做的不够。第一,可靠性不足,数据不够安全。我把我们的数据分为几类,一种是共享信息,一种是专有信息,还有私密信息。共享信息是所有公众的信息,我觉得它的价值在于真实,要维护它的权威性。专有信息的价值在于归属,要维护它的知识产权,区块链技术我发明这个东西,这个信息是我的,这个数据系统是我的,我要维护它的知识产权。另外是私密信息,跟在座的各位信息都有关系,它的价值在于可靠,必须维护它的安全。在目前我们这样的信息结构下,往往难以证明共享信息的真伪,难以确认专有信息的所有权,难以保护信息的私密安全。第二个问题,一致性不足,这个数据不够大。波士顿公司在2016年或者2017年做了一个测算,我们现在全球信任体系的覆盖率不同国家水平不一样,美国到了92%、93%,中国一年多以前我们信任的覆盖率大概只有35%,这一两年,刚才我前面提到的因为大数据、区块链在信任领域的应用发展,可能会达到40%左右,但是跟美国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国家的信任数据不一致,我们征信系统也是不一致的,这个我想大家会有比较深的体会。在我们国家涉及立法的信任数据分散在哪些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比如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他们的数据也都是不一致的,还分散在海关、税务、工商行政管理等等,不同的系统,标准不同,口径也不相同,我一直说一句话,我们社会福利不社会。本来社会主义国家这些东西更应该努力统一一致的,但是我们做不到,我们现在数据都不一样,标准都不一样。上市公司好办,因为他的信息披露有严格的规定,所以他的透明度比较高,比较容易建立信用。但是我们看到绝大多数小微企业,它的商业行为是淹没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的,没有信任标记,无法积累信用,也就不能产生信用正向值,我区块链技术认为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这是与生俱来的缺陷。但是对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商业来说,我认为这就是经济制度的问题,经济制度的缺陷。第三合规性不足的法律不够完善。大数据的技术正在将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法人信息纳入各种各样的数据库,与此同时,个人信息的滥用屡禁不止,包括擅自披露个人信息等等,引起人们对隐私保护的关心,今天在座的各位在这里听课,大家手机运营商肯定知道你处在哪一个点的位置,你的行动轨迹,你经常往来的朋友圈,对于运营商来说都是透明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中国的法律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如去年6月开始实行的《网络安全法》,11月的民法总则,明年1月份开始实行的《电子商务法》,都对个人信息保护做了严格的规定,但是落实到位我觉得还有过程,而且重要的在于,我们现有的法律规定比较原则的,一些具体的法律规范还有待进一步明确。比如说我举个例子,刚才我提到的像互联网点上平台、移动通信运营商,连锁商场、酒店、品牌房地产商、航空公司、高铁公司、客运公司、物流公司、学校、医院等等,他们都有大量个人信息数据,在这样海量个人信息数据中,有一部分应该属于公众数据,更多的包括个人隐私私有的信息,我们现在法律的具体规范,比如对于公众数据的归属管理,对于个人信息的商业利用,我说的商业利用,目前还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所以,这是我说的关于大数据技术建立的信任机制,目前面对的一些问题。第二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在座的各位对区块链有很多的研究,很多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有的自己在研发有关区块链的模型、平台,所以在这里我可能在技术方面真的并不熟悉,我这里从金融的角度说说我自己的看法。从名义上说,或者我们顾名思义,简单说区块链是信息区块衔接而成的数据链,参考定义我也归纳了一些话。区块链技术是各参与方基于共识机制集体维护的一套分布式的共享帐本,是多种技术组合的创新,有四句话,第一基于时间顺序的链式的数据结构,二是基于共识算法的实时运行系统,三是基于智能合约规则的生成与执行,四是基于加密算法的点对点的网络。我们现在的互联网也是点对点的网络,但是这种点对点的网络本质上并不是加密的,区块链的建立应该说是以基于加密算法的点对点网络,或者说是加密的互联网。区块链技术区别于现在的金融技术以至于互联网技术重要的特征,它有制定共识规则、自动实施规则等技术性的加持商业信用,这些方面可能大家也都很清楚,一个是建立了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以算法程序表达规则,只要信任共同的乱发程序就可以建立互信。它的价值在于,可以在信任未知或者信任薄弱环节中形成可信任的纽带,可以创造信任,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因此,可以容纳更多的交易对手,这就有利于铺会金融的发展。进一步分析区块链通过共识协议和编程化的智能合约可以潜入可编程脚本,本质上是由交易各方自定义,并且共同确认规则,技术上众多子例汇总的列表。这里有几个方面,我就不详细一一列举了。区块链技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诚信文化仍然是社会的基石、契约的原则,信任形成的传统模式仍然将维持这些,都不会改变,技术再怎么发展,只要我们坚持市场经济这么一个体制诚信文化的契约原则我认为都不会改变。能力改变的是什么?在区块链进入场景中,技术性的信任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取代商业信任,但是并非否则传统信任方式,实际上不是去信任,而是用技术信任加持商业信任,加持是佛教用语。我觉得对于区块链来说,这种技术信任对于现在我们商业的信用是一种加持,这种加持是有意义的。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的支柱,契约关系、契约原则、公有领域的公权力,对于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有基础性的意义。我们看到契约原则一般通过推行法律的实施和合约的履行实现的,这样的话就会有一些问题,比如良俗是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法律是写在纸上的规则,合约有白纸黑字的约定,也有口头的承诺,这里就存在一个可能被利用的缝隙,就是违背良俗、冒犯法律、背离合约的行为,有时候难以被及时制止和纠正的。例如,票据。票据是非常便捷的结算工具和融资工具,也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政策货币工具之一,当然这几年票据交易量在逐步减少,到去年我们累计签发的商业汇票17万亿多,金融机构累计贴现39万笔,现在票据业务有个很重大的缺陷,难以有效管控和防范操作性风险和道德风险,包括票据真实性的认证失效,一票多卖,利用票据违规融资套利等等,我们现在的票据业务监管,包括现在推的电子票据,它的监管只能通过现场审核的方式执行,缺乏全流程快速调阅和审查的手段,所以监管效率低,交易成本高,经过这么几年我们票据问题比过去少区块链技术了很多,我们付出的巨大成本,金融机构也好、监管机构也好,要有专门的岗位、人员、流程执行票据,因为我们审核这些就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我们能不能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数字票据呢?我认为会涉及五大要素,一是必须有中央银行票据交易所、金融机构组成分布式超级帐本的系统,负责数字票据的记帐和安全维护。二是中央银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作为票据的清算媒介;三是数据票据从签发承兑到转让贴现再贴
本文标题:数字经济用技术信任加持商业信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37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