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心理学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名罗森塔尔效应,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科学心理学:①学科继承性;②独特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主张;③科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它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特点。•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绪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psychelogos心灵、灵魂讲述、解说对心灵或灵魂的解说Psychology(古希腊文字)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一、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心理活动在行为中产生,在行动中得到表现。•心理和行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看,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动态的,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心理特征:是稳态的,指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心理状态:指特殊情境中形成的暂时性的心理持续状态。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心理过程心理状态: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下一页注意、激情、灵感等能力、气质、性格•认知、情感、意志简称为知、情、意。•知、情、意紧密联系、相互作用。•1、情感和意志受认识活动的影响。•2、情感和意志影响认识活动。•3、情绪和意志相互作用。返回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是密切联系的。首先,心理过程是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基础。其次,心理过程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最后,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也是密切联系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介于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如果某类心理状态经常反复出现并且持续时间愈来愈长,就转化为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又会影响心理状态的性质。返回三、意识与无意识•从能否被当事人觉知到的角度看,可以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意识现象和无意识现象。•心理学上谈到意识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二是现代心理学把意识作为心理的高级层次看待,认为意识为人类所独有。(一)意识、无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是我们现实觉知到的心理现象。•无意识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二)意识的状态:•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3、白日梦状态•4、睡眠状态(三)生物节律•节律是一种周期性的变化。•有四种循环与人的行为相联系,即人的生物节律。它们与一年、28天、24小时和90分钟四种时间长短近乎对应。(四)睡眠和梦•人睡觉的时候,一夜之中有两种睡眠状态交替出现,即快速动眼睡眠与非动眼睡眠相互转换。•梦境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梦有一定预见性是有原因的。心理的实质•一、唯心主义心理观•二、唯物主义心理观辨证唯物主义: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是社会化的结果(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及构造神经系统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神经脊髓脑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脑功能开发•“人有一个头,但有两个脑袋”•左脑:意识功能、通过语言和逻辑表达内心世界•右脑:潜意识功能、通过情感和形象表达内心世界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无条件反射:遗传的、生来就有的,保证机体适应固定的环境。条件反射:有机体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结合产生的。反射(1)经典性条件反射:★条件作用之前铃声定向反应食物唾液分泌★条件作用期间铃声(无关刺激)食物(无条件刺激)唾液分泌★条件作用之后铃声唾液分泌〖原创研究〗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1948(2)操作性条件反射:1、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脑的反映形式(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反映形式的演化:(1)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的最简单心理现象——感觉。腔肠动物、节肢动物等。刻板的本能行为。(2)知觉阶段:低级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鸟类)出现脊椎和脑,有了高一级的反映形式——知觉。利用个体经验打破本能的刻板定型的行为。(3)具体思维阶段:哺乳动物有了思维的萌芽,能将现有事物与将来情境联系起来。•例1:狼孩•例2:埃及传说•说明:人的心理对社会环境(生存环境)具有依存性。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下一页3、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有主观性。受自身习惯、过去经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人对客观环境的反映有能动性。4、人的意识•意识分为客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结果。(1)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自尊自信、自爱自豪自卑自怜、内疚自责成就感、自我效能感自我认识、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立自制、自律自强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2)自我意识的内容:•对自己身体和生理状况的认识与评价——生理自我•如身高、体重、体型、健康状况等•对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和评价——社会自我•如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作用等•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认识和评价——心理自我•如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等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约经过20年时间,大约经历三个阶段,即:生理自我(8个月-3岁)社会自我(3岁—12岁)心理自我(12、13岁—青年)(3)自我意识的观念存在方式: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目前的实际状况的认识。•投射自我是个人想象中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又称镜像自我。•理想自我也称为“理想我”,即个体想要的完善的形象。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意义•(一)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二)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二、实践意义•(一)有助于搞好教学工作•(二)有助于做好思想工作•(三)有助于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因材施教•(四)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五)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方法、策略•(六)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学的分支•一、基础心理领域:•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二、应用心理领域:•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等。注意——一切心理活动的门户一、注意概述(一)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指向性:心理活动在哪个方向上进行活动。2、集中性:有两种情况(1)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刺激。(2)同一种心理活动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且维持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二)注意的功能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并不反映事物及其属性。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三)注意的外部表现1、感官的趋向运动2、无关运动的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有时注意的外部表现和注意的真实情况不符合。二、注意的种类•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差,保持时间较短,但人在此注意状态下精力消耗较少,不容易疲劳。(一)无意注意•无意注意的规律(引起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2、个体的主观状态1、刺激物的特点:①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②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③刺激的运动变化④刺激物的新异性2、个体的主观状态:①需要和兴趣②情绪状态③知识经验④期待心理(二)有意注意•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好,保持时间较长,但人在此注意状态下精力消耗较多,很容易因疲劳导致注意分散。•有意注意的规律(引起条件):•1、明确目的任务。•2、组织有关的活动。•(1)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2)提要求。严格而适当•(3)提问。•3、激发、培养间接兴趣。•4、用意志排除各种干扰。(三)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又称为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规律(形成条件):•①对活动浓厚的兴趣。•②活动的自动化。注意的种类类型目的性意志努力性质例如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无不需要低级、自发的窗外的歌声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需要高级、自觉的学习、听课有意后注意有不需要最高级、自觉性程度很强电脑打字“盲打”,打毛衣不用看三、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广度(范围)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客观因素:如刺激物排列的特点等。主观因素:如活动任务、个体经验、情绪等。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二)注意的稳定性•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是意识很难直接控制的。•注意起伏是正常的注意现象,它具有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对象(单调、静止——复杂、变化)•人的积极性(态度积极,有浓厚兴趣)•人的身体状况(失眠、疲劳、生病——健康)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三)注意的分配•注意分配的条件:•1、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其中只能有一种是生疏的,其余的活动必须是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形成动作系统。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四)注意的转移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1、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2、新事物的特点。•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4、已有的习惯。四、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无意注意在教学中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应该利用无意注意的特点加强教学过程,避免无意注意的消极影响。•第一,教学内容力求新颖丰富。•第二,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直观教具的使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2)教学语言准确生动,抑扬顿挫•(3)现代化教学手段•(4)规范化的板书•板书应该做到运用有度、重点突出、清晰醒目。•第三,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第四,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首先,注意教室内外环境对课堂的干扰。•其次,教师的服饰、发型端庄大方。•(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2、精心组织有关的活动•①组织学生实际操作•②对学生提要求:严格而适当•要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③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使学生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转移注意而少惰性。•3、培养和激发间接兴趣•4、用意志排除各种干扰•(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教学内容安排应该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感知觉•一、感觉概述•(一)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二)感觉产生的物质条件:•1、直接作用于人体的、具有一定能量的客观刺激物。•2、接受刺激的相应感觉器官(三)感受性•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叫做感受性。•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在刺激物能引起感觉的基础上,并不是量的任何变化都能被我们觉察出来。•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够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二、感觉的分类•(一)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二)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视网膜中的锥状细胞能感受亮光,杆状细胞能感受弱光。•视觉的适应:可分为对暗适应和对光适
本文标题: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41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