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第三节_“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第三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形成的历史背景。2.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过程。3.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4.了解“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及其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推动作用。5.了解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的区别和联系。第三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一)形成的历史背景: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驱逐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78年12月,中美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84年2月,邓小平在厦门市向台湾同胞祝贺春节1984年2月,邓小平在厦门市向台湾同胞祝贺春节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随后,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二)形成和确立过程:“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1978年12月—1979年1月)2.正式提出阶段(1981年9月-1982年1月)3.逐步系统化、法制化阶段(1982年12月—1985年3月)1.萌芽阶段(1978年12月—1979年1月)(1)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2.正式提出阶段(1981年9月-1982年1月)(1)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被称为“叶九条”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叶九条”实际上已提出“一国两制”的内容。(2)1982年1月,邓小平指出:“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3.逐步系统化、法制化阶段(1982年12月—1985年3月)(1)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这表明,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2)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六条主张,后来被称为“邓六条”。“邓六条”使“一国两制”的构想更加完备、充实,更加具体化、系统化。(3)1984年6月,邓小平接见香港访京团时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4)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的正式确立。回大陆探亲的感人一幕回大陆探亲的感人一幕在我们党和政府的推动下,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两岸关系有所松动。从1986年底开始,台湾出现了声势浩大的要求返乡探亲的热潮。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从1987年至今,海峡两岸交流大体经历了单向交流、双向交流和两岸交流持续、稳定、有序地向前发展三个阶段。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基本内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1.一个中国---核心、基础。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基本内容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重大意义第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和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与国内环境。第五,“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拓,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我国政府和英国政府从1982年9月到1984年9月,就解决香港问题进行了22轮艰苦的谈判。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背景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中英香港问题谈判邓小平1982年9月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强调指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中英签署香港问题联合声明中英签署香港问题联合声明1984年9月,中英双方达成协议,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同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基本法既坚持了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又明确规定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回归祖国1985年5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就举行谈判解决澳门问题达成协议。从1986年6月到1987年3月,中葡两国先后举行了四轮会谈。1987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历经400多年沧桑的澳门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澳门回归祖国香港、澳门的回归香港、澳门回归的重大意义1.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性贡献。香港、澳门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可行的。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中央政府坚持“一国两制”,坚持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3.香港、澳门回归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大业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表明了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卓越能力。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第三节_“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46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