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栽培技术措施第四章作物栽培技术措施本章重点:各项栽培技术措施的原理和主要内容。难点:土壤耕作的作用与中低产田的改良;育苗移栽意义与主要育苗方式;地膜覆盖的直接效应;肥料运筹与施肥方法;节水农业技术;病、虫、草害防治原则;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作物智能栽培支持系统主要内容。土壤耕作(soiltillage):是利用农用机具切割破碎土壤并直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的农作技术。第一节土壤耕作1、土壤耕作的作用1.1土壤耕作概念调节土壤三相的适宜比例,协调土壤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满足作物实质的要求;创造有利于蓄水保墒、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土壤表层结构;创造深厚、疏松、肥沃的耕层结构,调节土壤微生物的生化活性,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有效养分的释放;翻埋前作物的残茬落叶、杂草以及肥料,调节耕层养分的均匀分布,控制并减轻病虫草害。1.2土壤耕作的作用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翻耕(plowing):用犁或锄翻土(切土、碎土),同时翻埋肥料和作物残茬。——深松耕(subsoiling):用犁或锄对耕层进行深位松土。——旋耕(rotarytillage):用旋耕机切割、破碎、搀和土壤。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2、土壤耕作的类型(type)分为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两大类:2.1基本耕作(basictillage)基本耕作:是利用各种犁或锄进行整个耕作层的耕作。包括翻耕、深松耕、旋耕。——耕作深度: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基本耕作应注意:——土壤墒情:宜耕土壤水分——耕作时期:冬耕——一般耕后冬闲,待春播、春栽,春(夏、秋)耕——耕后即播(栽)旱地——25~30㎝水地——16~22㎝如要增加耕作层深度,耕深逐年增加如要结合施肥,可适当增加深度砂土5~8%,宜耕期较长粘土20~24%,宜耕期三天左右壤土10~15%,宜耕期适中——耙地(harrowing):对已耕翻的土壤或表土进行碎土、松土、平整的措施,深度5㎝左右。(作用:耙松表土、切碎毛细管、除草)——中耕(intertillage):在作物行间对表土进行耕作的措施,深度3~10㎝。(作用:破土表板结、增加通气性、减少蒸发、除草)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2.2表土耕作(surfacetillage)表土耕作为基本耕作基础上进行的辅助作业。包括耙地、中耕、镇压、培土、作畦、起垄等入土较浅、作业强度较小的耕作。——镇压(packing):利用重力作用于土壤表层的耕作措施。(压紧耕层、压碎土块、提墒、保墒)——培土(hilling):利用机械将作物行间的土壤拥到作物体根部的措施。(防倒、防冻、防旱、促生根、利排灌水)——作畦(bedding):结合整地将田做成一定规格畦面并以畦沟或畦埂间隔(有利于灌排水或蓄水)。——起垄(ridging):利用机械(犁)培土成垄。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2.3少耕和免耕少耕(minimumtillage):指在一定生产周期内尽量减少耕作次数。——包括耕播法、带状耕种法、松土播种法等。免耕(no-tillage):指在一定生产周期内既不耕作,又不耙、不中耕的保土耕作法。少、免耕可减少耕地水土流失(湿润、半干旱农区)或直接蒸腾(干旱农区),减少投入成本,提高复种指数。少、免耕可能增多耕地病、虫、草害,降低施肥利用率。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盐碱土壤内含盐碱较多、肥力低、耕性差。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3、中低产田的土壤改良红黄壤质地粘重、耕性差、水土流失重、耕层浅、有机养分少。3.1红黄壤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适量施用石灰和掺砂,改善土质合理轮作、深耕施肥、加速熟化3.2盐碱土壤排除盐碱增施有机肥料红黄壤治理盐碱土改良土壤结构差、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低。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土壤板结、结构差、通透性差,积累毒性物质。3.3冷浸水稻土壤冬耕晒垡、冻垡水旱轮作增施有机肥料3.4风砂土植树造林,防风固砂封砂培肥,种草稳水冷浸水稻土壤改良风砂土治理依据种子发芽出苗和幼苗生长的最低温度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第二节播种与育苗移栽1、播种(seeding)依据作物品种的感温、感光特性——强春性小麦和油菜品种适当迟播强冬性小麦品种早播——晚稻感温性、感光性强,适宜播期可调性小中稻感光性中、感温性弱,适宜播期可调性较大——5㎝地温稳定通过(粳稻10℃,籼稻12℃,玉米12℃,棉花14℃)。1.1播种期的确定(seedingtime)依据种植制度前茬收获时间依据作物生长发育的安全性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小麦、油菜的安全越冬,水稻安全抽穗——避开虫害、风灾等考虑气候变化、土壤水分和播种方法。1.2播种量的确定(seedingrate)一般规则灵活原则播种量(Kg/亩)=发芽率(%)×种子净度(%)×出苗率(%)×106基本苗数×千粒重(g)——撒播(broadcastsowing):水稻、油菜育苗;——条播(drillsowing):小麦、牧草(确定行距);——点播(spacedsowing):棉花、玉米、蚕豆(确定行、株距);——精量播种是点播的发展。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1.3播种方式的确定——大粒种、土质疏松、土壤水分少、温度高,适当深播;反之适当浅播。——小麦、玉米播深3~4㎝,棉花2~3㎝;水稻、油菜、烟草播于表土。播种深度播种方式2、育苗移栽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集中管理培育壮苗确保大田种植密度减少种子及管理成本缓和季节矛盾、拓展生育期2.1育苗移栽的意义(seedingraisingandtransplanting)——方法简单、管理方便、省工节本——生产上有多种实践应用:2.2育苗方式露地育苗:在自然温度满足作物幼苗生长条件下不加覆盖材料采用的育苗方式。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水稻的育苗方式;在水田内筑成一定畦面宽度(130~150㎝)的苗床,床土施好配比肥料,床面做平后种子均匀撒播于床面,覆上细土;播种后保持床面湿润状态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薄水层)。①湿润育秧(semiaridnursery)②旱育苗(drynursery)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油菜、蔬菜、玉米、烟草、棉花和水稻均可采用这种育苗方式。露地育苗苗床的营养土采用熟土和腐熟肥料配制而成。可做成与湿润育秧相似的旱苗床或将营养钵排列于苗床上种子或撒播、条播、点播,播后盖薄土(因作物而异)。用覆盖物保持苗床体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设施育苗:采用某种覆盖物或调节温湿度和光照的设施进行育苗的方式。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设施育苗是露地育苗方式的发展。—设施育苗通过覆盖物的作用或其它设施的作用改变自然状态下的温、光、水等条件,培育适应于特定栽培体系所要求的健壮幼苗。—设施育苗方式可概括为两类:保温育苗和增温育苗。在露地苗床上加覆盖材料,广泛应用的有塑料薄膜、遮阳网、玻璃、秸草等;覆盖材料内的苗床温度或高或低于自然状态,而温度一般较自然状态稳定;覆盖方式分搭架(大拱棚、小拱棚)或平铺两种①保温育苗(protectivecovernursery)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应用较广泛的作物有棉花、玉米、水稻、烟草、果树等。增温育苗的发展方式,也称温室育苗(greenhouse)通过某种手段将苗床内的温度增加至高于自然状态增温手段有生物增温和人工增温应用较广泛的作物有蔬菜及其它作物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设施育苗的发展方向为工厂化育苗(factorynursery)工厂化育苗实现育苗生态条件的智能化、自动化调控——设施条件下培育的作物幼苗移栽入大田必须经历适应性炼苗的过程,目标:②增温育苗(人工温、湿、光)(自然温、湿、光)嫩弱苗健壮苗苗床培育的壮苗按照栽培目标的密度配置行株距栽入大田。移栽期的确定: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2.3移栽技术——根据移栽后易活棵确定移栽苗龄——根据前茬收获期或与前茬共生期确定移栽时间。棉花3~4叶烟草9~10叶油菜8~9叶水稻4叶以上——移栽时要施好安家肥;——带土移栽有利于缩短缓苗期;——水稻小苗抛栽、或机械插秧;——移栽时浇大水促活棵;——分苗类移栽促进平衡发苗。移栽方法:地膜覆盖栽培(groundcoveredculfurewithplasticmembrane):指采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超薄型)覆盖农作物地面的保护地栽培。——这是一项最先由日本引入国内的新材料应用技术。——应用范围由蔬菜到棉花、花生、玉米、果树等。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3、地膜覆盖栽培3.1概念覆盖地膜种类普通透明膜有色膜降解膜(degradableplasticmulchingfilm)除草膜(plasticmulchingfilmwithherbicide)微孔(有孔)膜3.2地膜覆盖对农田生态的直接效应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提高覆盖保护地的膜下土壤温度稳定覆盖保护地浅土层的土壤湿度促进耕作层土壤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结构性状,加速土壤可利用养分的转化防止盐碱地土壤返盐碱改善近地光照条件(地膜反光作用)除草膜覆盖杀死杂草地膜覆盖对作物生产的意义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3.3地膜覆盖对作物生产的作用地膜覆盖对作物的作用——提高了作物的出苗率;——促进近地表土层内根系的生长和生理功能;——加快了作物苗期的地上部生长速度,增长了叶面积,提高了光合效率;——加快了作物生育进程,促进早熟。——有益作物区域和品种布局的调整;——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和盐碱农区的作物生产发展;——提高作物生产的复种指数。覆盖地膜时应压严膜边幼苗出土后及时放苗并用细土封口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3.4地膜覆盖栽培的技术要点需要适当抑制开花前作物的营养生长势非除草膜覆盖须配套除草措施做好地膜覆盖田的地膜回收工作,避免污染覆盖地膜的农田要平整、施足基肥、土壤含水量适宜提高保温保湿效果——作物矿质营养需要必需元素的综合平衡(balance)——最少养分规律(lawofminimumnutrient)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第三节肥水运筹技术1、施肥(fertilization)1.1外源矿质元素对作物营养的一般规律养分平衡与最少养分规律:作物获取外源矿质时,如果其中某种元素供应不足,即使其它元素供应十分充足,仍限制作物生长的现象。(增加该元素供应量即可改善作物生长)生产上表现缺素症。——养分的协同作用(synergism)对作物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矿质元素时,作物反应的同施效应超过单施效应之和的现象。(表现某种元素对另外一种元素的促进作用)——养分的拮抗作用(antagonism)对作物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矿质元素时,作物反应的同施效应小于单施效应之和的现象。(表现某种元素对另种元素的拮抗作用)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养分互作与最少养分规律——就作物经济产量而言,在配合施用一定的肥料量范围内,单位施肥量所生产的作物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但当施肥量超过一定量后,单位施肥量所生产的作物产量逐步下降甚至严重下降的现象(施肥不是越多越好)。报酬递减规律(lawofdiminishingreturns)——作物体生长所处的介质环境(如土壤、水、空气)中贮存的营养元素量。如水稻摄取的肥料元素量来自于土壤部分的为:N59%~84%P58%~83%——作物生长期间由人工增施的营养元素量。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1.2施肥量的确定一季作物生产一定的经济产量需要消耗一定量的肥料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讲,作物产量目标是确定施肥量的本质依据。作物体摄取的矿质营养来自于两个方面:——作物对土壤营养的利用率因土壤质地,土壤肥力因素和作物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密度差异而不同;——作物对人工增施的营养元素量的利用率因肥料种类、施肥方法和施肥环境差异而不同。据试验研究,我国当季肥料的利用率大致为:氮肥20%~60%,磷肥10%~25%,钾肥40%~70%作栽学总论第四章作物生产技术作物体对土壤营养元素量和人工施肥元素量的利
本文标题:作物栽培技术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52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