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一、文明史观文明史观也通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创立者是德国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其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他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强调以文明视角来透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认为“世界历史”就是各种文化的“集体记忆”。其后,英国学者汤因比在他的专业巨著《历史研究》中,通过对近6000年来出现的26种文明形态的比较研究,以其创立的挑战和迎战说,阐释了各种文明形态的产生、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从而完善了文明史观的哲学体系。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文明史观下的重要视角:①生产力视角:以生产力标准划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大类。(工业文明的进程,又称之为“现代化”。)②整体视角:尤其关注工业文明以来的各种文明的演进历程,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进行观察。③交往力视角:文明交往是一个双向的或多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附表1文明史观下的世界史历史时期转折性事件表现文明特征西方东方16世纪前海洋文明农业文明文明的差异16—18世纪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海洋文明农业文明文明的连接19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文明的冲突文明的融合与创新2◆附表2中国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交流中华文明的形成政治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局面不断巩固经济文明自然经济,手工业、商业文化文明形成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古代科技取得巨大成就。中华文明与外国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国文明的外传科学技术(造纸术、建筑技术、四大发明),生产技术(冶铸技术、制漆工艺等),思想文化(儒家学说等)外国文明传入中国农作物品种(甘薯、玉米)、生产技术(欧洲的水利技术)、科学技术、宗教(佛教)、“西学东渐”◆附表316世纪前的东西方文明的不同文明类型经济特征政治制度主流思想东方农业文明农业经济(小农经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儒家思想西方海洋文明商品经济民主政治人文主义要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一般都会付出大小不一的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人类坚忍不拔地追求文明的步伐。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没有优劣高低之别,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各文明也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通过这两种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附表4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在与西方文明融合中的差异态度方式结果中国被动学习暴力冲突缓慢而曲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日本主动学习和平交流迅速而成功,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二、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提出这种史观的是欧美学者,其中以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著者,最具代表性。在我国最早阐发这一史观的是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教授。吴先生指出,世界历史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吴先生的观点表明,整体世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的产物和结果。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3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全球史观下的重要视角:首先,人类历史发展趋势是从分散走向整体。这一趋势的明显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它的基本完成。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快速延续、发展着,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其次,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全球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如果说唯物史观以社会形态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文明史观以文明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那么全球史观是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的。◆附表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知识结构时间表现原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扩张积累原始资本;商业革命后市场扩大、商品种类与商业经营方式变化;世界联系加强。基本形成工业革命后①世界贸易迅速发展;②人口资本大规模流通;③便捷的交通通讯方式;④军事武力扩张;⑤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⑥亚非拉成为列强经济附庸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深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市场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日益加强等。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新交通通讯方式;两极格局结束;各国建立市场体制;跨国公司、区域集团发展注意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附表2近现代中国与世界阶段特征对比(以整体史观为视角)阶段世界中国手工工场时代16世纪---18世纪准备阶段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迅速发展。明清时期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发展缓慢政治英法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政治封建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社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思想推行文化专制,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较弱。科技近代科学产生、发展科技传统科技的总结阶段,未产生近代科学国际形势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外交由开放走向闭关,失去国外市场蒸汽时代经济工业革命从英国产生向欧美扩展,近代工业社会取代传统农业社会。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产生机器大工业,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4自由资本主义形成时期(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起步阶段晚清社会世界市场。政治资产阶革命和改革进一步展开。社会主义由理想到实践第一次尝试(巴黎公社)。政治沉沦:两次鸦片战争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抗:太平天国运动思想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成为19世纪三股进步历史潮流,自由主义是主流。思想向西方学习思潮兴起(抵抗派),并付诸于实践(洋务派),但局限于器物层次科技瓦特改良蒸汽机,达尔文进化论等科技国际形势资产阶级征服世界活动加剧,以商品输出为主,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外交被迫开放,部分主权丧失,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电气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垄断阶段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高速发展但经济发展不平衡。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及北洋军阀)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并进入黄金时期,但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化特征。政治列强之间勾结斗争矛盾激化并爆发一战,社会主义由理想为现实,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政治沉沦: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逐步确立反抗: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列宁主义思想维新思想、旧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思想层次科技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科技国际形势世界被资本主义瓜分完毕,以资本输出为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外交再抵抗到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0世纪一战后(20世纪20年代经济美日等国经济恢复,;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新经济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经济民族工业有较快发展;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政治经过战争打击,不少国家调整政策,缓和社会矛盾;十月革命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政治国共对峙十年,中共依据国情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国际形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英国等国通过提高自治领地位等方法密切了与殖民地关系。思想毛泽东思想产生、发展及成熟。5初至20世纪40年代调整阶段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危机及二战期间(20世纪30---40年代)经济美国等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初步确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经济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并日益萎缩;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土地革命)政治法西斯出现,民主进程受到严重挑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显示民主进程不可阻挡。政治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斗争。思想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极大加强各国联系思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并发展。信息时代二战后(1945年---至今)全球化阶段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1945——1949解放战争1949——1956新民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时期政治两极格局下的冷战、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加强(目前是一超多强)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曲折发展)思想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科技以网络技术为突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1978——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现代化史观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会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大约从16世纪起,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从本质上说,现代化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现代化的目标和内容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为科学化、理性化、大众化和通俗化;社会方面表现为平等化、世俗化、城市化、福利化和流动化;个人方面则表现为开放、参与、独立和平等的特点。近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德国例外)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现代化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过程也可以叫做近代化,即中国社会有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近代化与现代化都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可以把中国近代化叫做“早期现代化”,或者叫做“近代中国的现代化”。◆附表1两次工业革命比较6动力能源特点发明者结构中心时序组织工业布局思想第一次蒸汽机煤生产经验总结工人技师轻工业为主英国从英国向外扩展工厂制度工厂集中,工业城市兴起自由主义第二次发电机内燃机电力石油科学与技术结合科学家重工业为主欧美多国俄日等国两次交叉垄断组织工业城市群兴起垄断主义◆附表2近现代民主政治的贡献在人类民主政治中的贡献近代英国君主立宪、责任内阁、政党政治近代美国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分权制衡、政党政治新中国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附表3资本主义的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时间14—17世纪16世纪17—18世纪中心意大利德意志法国批判教会神学体系罗马天主教会封建神权、王权与特权形式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宗教异端、挑战教皇权威公开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核心人文主义因信称义理性主义领域文学、艺术、科学宗教宗哲政
本文标题:多元史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53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