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四章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
第四章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学习目标1、了解企业是什么?什么样的决策才是企业的最优经营决策?2、理解总产量、边际产量、平均产量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3、了解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和规模经济。4、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5、解释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的不同、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不同。6、掌握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的关系。第四章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厂商理论的基本命题是:生产者用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产量.它包括两部分内容:(1)从实物角度分析生产要素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称作生产理论;(2)从价值及货币形态角度分析对应产量变动所消耗的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的变动情况,称作成本理论.第四章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第一节生产理论第二节成本理论第三节收益第一节生产理论一、厂商组织二、生产函数三、短期和长期一、生产和生产函数1、企业的含义及类型厂商或企业[Firm]: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从事商品生产或服务的单个经济决策单位。按所有者的多少和所负责任的大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组织形式:(1)个人企业:单个人独资经营的厂商组织。(2)合伙制企业:两人以上合资经营的厂商。(3)公司制企业:按公司法建立和经营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厂商组织。三种企业组织形式的比较企业类型优点缺点单人业主制容易建立决策过程简单只交个人所得税决策不受约束所有者承担无限责任企业随所有者的死亡而结束合伙制容易建立决策多样化合伙人退出仍可存在只交个人所得税形成统一意见困难所有者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人退出引起资本短缺公司制所有者承担有限责任筹资容易管理不受所有者能力限制永远存在管理体系复杂、决策缓慢要交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生产者行为准则——运用有限的资本,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以取得最大的利润。2.生产和生产要素生产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成产品的行为。利润=总收入(产出量与其价格之积)-总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与其价格之积)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即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3、短期和长期(1)短期和长期。经济学中,短期和长期的划分并非按照具体的时间长短,而是以生产者能否变动全部的要素投入数量作为标准。短期(shoutrun)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长期(longrun)指生产者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对生产进行调整的时间周期。(2)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在短期和长期划分的基础上,相应地把投入要素分为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不变投入又称为固定投入,是指在所考察的时期内其数量不能改变的投入要素。不管产量如何变动,不变投入的数量都是固定的。例如厂房、机器设备、土地等。可变投入是指在所考察的时期内其数量可以改变的投入要素。如当产量变化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生产工人、原材料、燃料等。4、生产函数(ProductionFunction)(1)什么是什产函数?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以Q代表总产量,L、K、N、E分别代表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则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Q=f(L、K、N、E)在分析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时,一般地,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是既定的,企业家才能难以估算。因此,生产函数又可以简化为:Q=f(L、K)它表明,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生产Q的产量,需要一定数量劳动与资本的组合。同样地,在劳动与资本的数量与组合为已知时,也就可以推算出最大的产量。(2)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Q=f(L、K0)Q=f(L0、K)长期生产函数(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Q=f(L、K)长期生产函数的主要问题是调整生产规模已达到产量最大和成本最低。生产函数企业产出生产函数:投入要素与产出的关系式Q=f(L、K、N、E)黑箱自然资源资本劳动企业家才能产量Q投入要素投入二、短期生产函数(一)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三)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1、定义:(1)总产量(TotalProduct,TPL):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公式:TPL=f(L)(2)平均产量(AverageProduct,APL):是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公式:(3)边际产量(MarginalProduct,MP):是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总产量。公式:LLTPAP=LLLTPMP=LLLLTPTPMP=limLxddL或者当增量趋于零时,MP是TP的导数根据以上的定义和公式,可以看出,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随劳动要素投入量的变动而变动。在短期生产函数中,产量与可变要素投入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用下面的案例及表来说明:案例用3台机床加工转盘,开始只用1名工人,由于既要操作机床,又要作必要的辅助工作,使机床效率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日产量只有6件。当增加一个工人后,有1人做辅助工作,另外1人能够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操作机床上,日产量增加至17件,人均8.5件,边际产量为11件。再增加1个工人后,就能够2人操作2台机床,另外1人做辅助工作,日产量增加到31件,人均10.3件,边际产量为14件,再增加1个工人,就能够3人操作3台机床,充分发挥了3台设备的效率,日产量增加到46件,人均11.5件,边际产量15件,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增加。当增加到5人时,由于第5人没有具体的分工,看哪个环节紧张就到哪儿帮忙,总产量虽然增加至60件,但边际产量却下降了。当增加到第6个人时,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相等,平均产量达到最大,总厂量继续上升。此后,随着劳动力不断增加,不但剩余时间越来越多,而且因为工人互相干扰,废品率也上升,结果平均产量不断下降,边际产量下降更快。直到总劳动力为9人时,总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降为0,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当继续增加劳动力,便出现人浮于事、互相扯皮的现象,废品率进一步增加,导致边际产量为负,平均产量继续下降,总产量也开始下降。资本投入量(K)劳动投入量(L)总产量(TPP)边际产量(MPP)平均产量(APP)10166610217118.5103311410.3104461511.510560141210672121210781911.510886510.81098609.6101080-68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MP与TP之间关系:MP0,TP↑MP=0,TP最大MP0,TP↓MP与AP之间关系:当MPAP,AP↑当MPAP,AP↓MP=AP,AP最高,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AP曲线的最高点如果连续增加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与横轴相交QLTPAPEL2GMPOL3L1FABMP、AP和TP的关系TP,AP,MP都是倒U型曲线;TPMPAP当MP=0时,TP达到最大值[证明]一阶条件TP=f(L),MP=令=0,即MP=0。∴当MP=0时,TPL达到极值。二阶条件:=∵边际产量递减,∴0∴当MP=0时,TP达到极大值。dTPdLdTPdLd²TPdL²dMPdLdMPdL当MP=AP时,AP达到最大值[证明]一阶条件:TP=f(L),AP=,MP=令=0,====0即:MP—AP=0MP=AP∴当MP=AP时,AP达到极值。TPLdTPdLdAPdLdAPdLL•dTP/dL—TPL²L•MP—L•APL²MP—APL二阶条件:dAPdLMP—APL==MPLAPL–d²APdL²L•dMP/dL–MPL²L•dAP/dL–APL²-=L•dMP/dL–MPL²(MP–AP)–APL²-=∵在极值点:MP=AP;L0;边际产量递减。∴∴当MP=AP时,AP达到极大值。L•dMP/dL–2(MP–AP)L²=d²APdL²=dMP/dLL(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LawofDiminishingReturn)1、含义: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的减少。这一规律是前述消费选择理论中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在生产理论中的应用,或其转化形态。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原因生产中,可变要素与不变要素之间在数量上都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即最佳技术系数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最佳配合比例所需数量,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越来越接近最佳配合比例。边际产量是呈递增的趋势。当达到最佳配合比例后,再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就是呈递减趋势。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3阶段APEQLTPL2ⅠⅡⅢGMPOL3L1FAB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开始减少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增加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3阶段有点区别:MP和AP最高点托马斯·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经济学家,1805年任黑利伯里学院历史和政治经济学教授,1819年马尔萨斯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马尔萨斯是人口理论的创立者。马尔萨斯预言:由于土地报酬递减限制了农产品数量,而人口又在不断地增长,因此最终会有人挨饿、出现饥荒。数据显示食品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技术已经导致了产品过剩和价格下降马尔萨斯没有考虑到技术的潜在影响,即食品供给增长速度会超过需求增长速度。马尔萨斯预言的失败(三)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L不足K不足合理区域QTPAPEL2ⅠⅡⅢGMPOL3L1FAB第一个阶段,(MP>AP阶段)平均产出递增,生产规模效益的表现;第二个阶段,(AP>MP≥0阶段),平均产出递减,总产出增速放慢;第三个阶段(AP>MP,且MP<0阶段),边际产出为负,总产出绝对下降。根据三种产量和要素投入量之间的关系,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EMP0TPQMPAPAPMPAPAP进一步图示LTPAPL2ⅠⅡⅢGMPOL3L1FABMP=APAP最大MP=0TP最大一种生产要素(劳动)的合理投入区域生产的三个阶段及生产的合理区域在图4-1中,以AP曲线的最高点为界,及以MP=0为界,将要素投入量L的范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MPLAPL,即APL呈递增的阶段。总产量增加。第二阶段:APLMPL0,即APL呈递减的阶段。总产量增加。第三阶段:MPL0时,TPL呈递减的阶段。一种生产要素(劳动)的合理投入区域第Ⅰ阶段,产量曲线的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劳动的边际产量上升达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且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这说明:在这一阶段,不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或者说,生产者只要增加可变要素的劳动的投入量,就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总产量.因此,任何理性的生产者都不会在这一阶段停止生产,而是连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以增加总产量,并将生产扩大到第Ⅱ阶段.第Ⅱ阶段:可变生产要素的平均产量下降,边际产量呈下降至零之时,但仍为正值;总产量仍在增加,并达到最大值。此时,生产者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是还有利的。第Ⅲ阶段: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转为负值,总产量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而下降。从图形中可以看出:生产者减少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才是有利的。由此可见,任何理性的生产者既不会将生产停留在第Ⅰ阶段,也不会将生产扩张到第Ⅲ阶段,所以,生产只能在第Ⅱ阶段进行.在生产的第Ⅱ阶段,生产者可以得到由第Ⅰ阶段增加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全部好处,又可以避免将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第Ⅲ阶段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第Ⅱ阶段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在第Ⅱ阶段的起点处,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和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相交,即劳动的平均产量达最高点.在第Ⅱ阶段的终点处,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与水平轴相交,即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零
本文标题:第四章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62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