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第五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讲授内容一、历史反思: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二、实践深思: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三、科学概括: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四、理论突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论意义五、现实指导: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实践意义一、历史反思: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呢?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为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国内背景)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国际背景)毛泽东初步探索(一)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背景(1)1956年底,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如何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成为毛泽东考虑的首要问题。(2)经过七八年的经济建设,我们党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毛泽东认为,这时应该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国内背景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苏联模式弊端的暴露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苏共二十大前后,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一步暴露,促使我们党重新审视和考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国际背景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1956年2月14日至25日在莫斯科举行。赫鲁晓夫代表苏共中央作了总结报告,并为此通过了决议。大会总结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第五个五年计划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方针。大会着重批判了个人崇拜,对斯大林晚年所犯的错误进行了批评。这有利于苏共党员和人民群众从教条主义、个人崇拜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推动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各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克服教条主义的束缚,独立自主地探索本国革命与建设的道路。赫鲁晓夫还提出了促进和平共处、国际合作以及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一些具体主张。报告所提出的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有了实现和平过渡的可能的观点在国际共运中引起了分歧。大会闭幕前夕,赫鲁晓夫突然向全体代表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批判斯大林的错误及其严重后果,对斯大林的一生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在世界各国共产党内和革命人民中引起严重的思想混乱。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苏共二十大苏联(斯大林)模式成功的做法:把社会主义制度具体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计划经济——五年计划、指令性计划按劳分配——货币工资人民民主专政——苏维埃政权苏联(斯大林)模式主要弊端①在社会主义阶段的估计上,脱离国情。②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③在体制上过份单一,高度集权。经济体制——过份单一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单一的按劳分配形式。政治体制——高度集权一党揽权、个人专权、层层集权、干部特权、对外霸权。(二)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这一探索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1、正确发展阶段(1956年4月——1957年5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经济方面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比例失调国家无偿占有农民的劳动产品过多管理体制过于僵化政治方面民族关系不正常党派关系不好民主政治不正常以苏联为鉴戒,走自己的建设道路2、曲折发展阶段(1957年下半年——1966年)突出特点: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两个并存的趋向,一个是正确的趋向,一个是错误的趋向。正确的趋向主要指:1959年庐山会议以前纠“左”的努力、1960年冬提出“八字方针”、1962年“七千人大会”和以后调整经济的努力。错误的趋向主要指: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大跃进”,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到庐山会议“反右倾”,再到八届十中全会以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错误,偏离了发展生产力的中心。“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①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②盲目变革生产关系③片面发展重工业④大搞群众运动尽快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错误所在目的视频播放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发动3、陷入歧途的阶段(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为抵御“和平演变”,消除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并为人民群众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监督和管理寻找一条途径。目的错误所在①阶级斗争扩大化,夸大了和平演变的现实危险性。②对象错误: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当作修正主义。③方法错误:大民主的方法,踢开党的领导不讲秩序。(三)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召开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报告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出台始末《崛起的共和国》CCTV.com.mp4《论十大关系》: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总结、探索的初步成果视频播放《论十大关系》内容提要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经济关系(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政治文化(建设)《论十大关系》重大意义毛泽东提出的《论十大关系》,已经指向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从而开启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指出党和全国人民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坚持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在综合平衡中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了执政党建设问题,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加强党和群众联系。党的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推向高潮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深化和拓展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第十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内容提要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二、肃反问题三、农业合作化问题四、工商业者问题五、知识分子问题六、少数民族问题七、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八、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九、关于少数人闹事问题十、坏事能够变成好事?十一、关于节约十二、中国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存在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一般不表现为对抗的性质,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社会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前者需要用专政的方法,后者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理论贡献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取得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第二、在社会主义革命史上第一次把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进行理论说明。第三、正确地提出和论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在1956年至1976年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过程中1、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的手稿2、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3、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1956年9月召开的八大: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4、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第一、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1962年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第二、社会主义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1959年底1960年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讲到:“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第一阶段--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周恩来于1954年9月提出)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1964年改为科学现代化)现代化的国防。5、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一、“四个现代化”的目标(1964年12月,周恩来第一次提出)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20世纪)内,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第二、两步走的战略6、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思想经济建设思想◆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内容◆在经济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尝试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两参一改三结合”(“安钢宪法”)文化建设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政治建设思想◆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各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历史局限第一、毛泽东的探索从总体上讲,还没有摆脱苏联模式,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受苏联模式的影响还相当严重,第二、毛泽东在探索中取得的正确理论成果,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来,有的还出现了严重背离。第三、毛泽东在探索中的错误倾向逐步发展,最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四)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局限2、根本原因对社会主义本质没有认识清楚“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经验,使社会主义本质得以充分展开,为邓小平科学地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奠定了经验基础。二、实践深思: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之际,针对一些人因政策的调整而产生的困惑和疑虑,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1、“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提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980年5月)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的概括“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这两大原则的概括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2、社会主义本质论断雏形的形成1984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国内外对我国的改革产生两种评论:一是会放弃社会主义;二是不会放弃社会主义。针对“改革是否放弃了社会主义”的疑问,邓小平说:“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
本文标题: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73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