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第四讲 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的保护
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日益严重的沙尘暴•第二节水土流失•第三节粮食生产的困境•第四节土地的污染与品质下降•第五节土地资源的保护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第一节日益严重的沙尘暴•1.什么是沙尘暴•——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三类。•(1)浮尘:悬浮在大气中的沙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2)扬沙: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3)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当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时,为强沙尘暴。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2.沙尘暴标准及实施时间•——沙尘暴自古中外都有,但没有界定相应的标准。•——我国新的沙尘暴标准于2004年3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对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进行重新界定。中国气象局表示,今后全国气象部门将启用统一的沙尘暴天气标准,所有沙尘天气也将使用新标准界定和测报。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3.近年来的沙尘暴•——2001年,我国发生沙尘天气26次,影响范围达到和超过5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沙尘天气10次,受到沙尘天气影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17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监测结果表明,•——2002年,我国发生沙尘天气16次,影响范围达到和超过5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沙尘天气5次,受到沙尘天气影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19个。•——2003年,我国发生沙尘天气11次,影响范围达到和超过5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沙尘天气3次,受到沙尘天气影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9个。•——我国2004年以来发生沙尘天气6次,与近年同期(2004年3月10日以前)相比,较2003年增加4次,较2002年增加3次,与沙尘天气频发的2001年相比,减少3次。其中,影响范围达到和超过5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沙尘天气2次,受到沙尘天气影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11个。•——近些年由于实施生态移民、退耕还林等,有所减轻。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陕西吴旗地区转变产业结构的效果。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4.沙尘的来源•——沙尘暴天气的沙源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北方和东北地区。•(1)8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沙漠•——库姆塔格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2)4大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具体分布见下图。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5.沙尘暴的影响•(1)不利的影响•——对健康的影响•——对工业、农业生产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影响降雨量•——对土地资源的影响:风蚀——水土流失•(2)有利的作用•——利于海洋生物•——有利于减少酸雨的发生•——利于热带雨林的发育•——中国的沙尘暴对韩国、日本及美国的影响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6.如何有效地防止沙尘暴•——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规范建筑工地的施工•——其他措施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第二节水土流失•一、何谓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二、基本状况•——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是泥石流。•——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三、水土流失的原因••——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我国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陡坡开荒;•——山地开矿、修路;•——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四、水土流失危害••——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恶化生态环境。20世纪30~60年代,人们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后,开始联系到人类整个环境所受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五、水土流失的防治•1.宏观政策•——人口的流动与城市化•——生态移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宁夏月亮湾的生态移民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内蒙古的生态移民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青海格尔木的生态移民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陕西延安的生态移民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2.具体措施•——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各项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持续治理,才能奏效。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播放教学片•1.BBC-大自然发飙;•2.为了地球的明天(3-1)荒漠化(19分)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第三节粮食生产的困境一.粮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二.目前世界粮食的供应情况三.粮食生产面临的困境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第三节粮食生产的困境•一、粮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粮食用途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是作为食用口粮;•第二是用作饲料;•第三是工业用粮比如酒厂生产酒精。•第一类用粮十分有限,而第二、第三类则用量越来越大。•——粮食问题涉及国计民生;严重地影响国家的安全。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第三节粮食生产的困境•二、目前世界及中国粮食的供应情况•(1)国际的情况•——世界粮食生产地区不均。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1/4,生产粮食占世界1/2。发展中国家人口世界占3/4,生产粮食占世界1/2,因此人均产粮少、消费少。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许多国家缺粮问题日益严重。•——《2011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着重说明了2006-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对不同国家的不同影响,最贫穷国家受影响最大。虽然一些大国有能力应对严重危机,但是依赖进口的许多小国的人民则经历了价格大幅上涨,而即使只是临时性价格上涨也会对他们将来收入能力和脱贫能力产生永久性影响。•——近些年来,饥饿这个与人类文明共存千年的幽灵不但未曾离开,反以令人忧虑的速度在全世界蔓延。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年会上,“新的粮食和农业危机正在形成”已成为共识。•——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地区粮食缺乏,营养不良,有此国家大多数人民外于饥饿状态,例如:中非、西非有些国家。每日每人只能获得3两粮食,连维持生命的最低水平也难达到,由于这些国家十分贫困,无力发展生产,因而粮食压力越来越重。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第三节粮食生产的困境•(2)中国的情况•——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党中央和国务院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各级政府积极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科技支撑力度明显加大,农业气候条件总体偏好,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登上5亿5千万吨新台阶。初步统计,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从中国粮食供求总量看,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作用下,中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收。当前,国际粮荒虽然远未波及中国,但我国粮食需求占世界粮食需求总量18.5%,粮食缺口不断扩大,过去10年我国粮食缺口占总需求的0.9%,比世界同期高了0.7%。从我国国情分析,中国的粮食安全依然是脆弱的,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还很多。•——附件:1950—2011年中国粮食产量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第三节粮食生产的困境•三、粮食生产面临的困境•——粮食继续增产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存在“五个不可逆转”、“四个日益”、“三个投入不足”的问题。•1.“五个不可逆转”因素影响粮食发展:•一是人口越来越多。2007年已达13.2亿,按5.178‰的自然增长率推算,今后每年增加近700万人口,直接推动了粮食需求总量的刚性增长,将使我国本已偏紧的粮食产需形势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更趋严峻。•二是耕地越来越少。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9.51亿亩,到2006年底,已降为18.27亿亩,10年间净减少1.2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已降到1.39亩,全国已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从长远看,耕地减少的趋势仍难以扭转。•三是消费快速增长。人们由过去吃粗粮向吃细粮或粗粮细做的方向发展,肉蛋奶明显增加。•四是一定时期内的农业仍“靠天吃饭”。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2006年全国耕地中有较完善灌溉设施的水浇地为8.25亿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5%,难以抵御较大的自然灾害。•五是耕地荒芜现象严重。农业比较效益低,弃田不耕日趋普遍,这给中国粮食安全罩上了阴影。第四讲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保护问题•第三节粮食生产的困境•2.“四个日益”•一是土地质量日益下降。我国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2/3。据有关部门对10个省的调查分析,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比上世纪90年代初下降0.35个百分点,土地质量每年以0.6%的幅度下降。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了保护土地质量,采取耕地轮休制,而我国目前还做不到。•二是淡水资源日益短缺。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为1945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三是气候影响因素日益严重。据统计,我国因灾年均损失粮食在1000亿斤左右,相当于每年产量的1/10。2008年雪灾的受灾面积达到1.78亿亩,其中成灾8000多万亩,绝收2000多万亩;截止今年4月10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59亿亩,威胁粮食安全。特别是四川地震,对我国粮食生产有一定影响。据专家预测,未来气候将会出现大的变化,若不采取适应性措施,对农作物产量、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四是粮食政策激励作用日益降低,种粮成本日益加大。今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30%,劳动力价格上涨了25%,几乎所有农产品价格都比上年贵20%以上,而且国际米
本文标题:第四讲 沙尘暴水土流失与土地资源的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74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