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公共空间中滨水线形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11绪论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1选题的背景水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城市文明。水与城市的亲密关系,在江南许多被称为“水乡”的城市中都有非常精彩的表述(见图1)。这些依水系网络发展起来的城市,以水为运行脉络,城市生活也依水系而展开。吴雅萍,高峻.城市中心区滨水空间形态设计模式探讨[J].规划师,2002(12):21-25.城市滨水区域是城市形成时期最早的聚居点、城市繁荣期的经济与文化中心、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不仅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城市滨水景观作为一种线形景观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视线观赏线,它可以提供连续的、以平视透视效果为主的、高潮迭起而富有变化的景观效果。结合节点分布,可以创造出有特色、给人印象深刻的城市景观。(英)G·卡伦著;刘杰,周湘津等译.城市景观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它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窗口,是外地游客对城市了解的一条重要通道,是一个城市的骨架和走廊,肩负着担任城市特色文化内涵的重要媒介,对城市形象特征的形成和环境功能的体现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因为城市滨水环境复杂的现状条件、历史人文因素和特有的线形空间形态,加上人类天生具有的“亲水”趋向,决定了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有别于一般城市开放空间的特殊设计需求。而城市中心区水域,又因新旧城市运行体系的交错与碰撞,形成了保护、改造及再开发的难点。综观近几年中国的城市滨水区域再开发项目,在城市滨水地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建设上均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各地日益广泛开展的此项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利的倾向:黄蕾.城市河滨地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讨[J].规划师,2000(3):44-47.①简单化倾向:把城市滨水景观环境规划与设计单纯看成修砌河道、清淤截污、拆除杂乱建筑,增加绿地的工作,未进一步对整个滨水区域进行整体的、深入的、综合的分析研究与规划。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的规划设计理念,空间构架不完整、连续性不足,重表面、不重内在联系。②雷同化倾向:各城市的工作千篇一律,相互模仿,未对本城市的历史、现状进行2深入分析,不问具体情况相互照搬学习,空间意象模糊或雷同,缺乏城市地域人文特征所赋予的“场所精神”,景观形象功能差,城市历史文脉的断裂使得其空间文化内涵不明确,也即城市特色和个性的消逝,出现“特色危机”。③工程化倾向:把城市河流作为城市水道,进行人工化的整治、加固及景观建设,忽视其作为城市中重要自然生态要素的特点。缺乏对自身以及城市内、外部生态系统的研究,没有充分发挥滨水线形空间作为一个城市景观生态廊道的生态功能。④“非人性化”倾向:缺乏对公众城市生活行为的关注与研究,许多“滨水公园”与“绿地”形同虚设,难以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接受与使用。一味的强调城市河流的防洪功能,河道截弯取直,石砌护坡,高筑岸堤等,人的近水、亲水心里不被重视,使滨河地带成为冷冰冰和缺乏生活情趣的堆砌体,并造成了人与水的疏远。那么应如何将城市滨水景观工作推向深入,全面综合地对城市滨水地区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呢?本研究课题正是在此背景之下,试图通过分析国内外滨水景观研究现状,对城市公共空间中滨水线形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总结滨水地区景观规划设计包括的内容、进行的基本步骤和设计方法,并为以后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1.1.2选题的意义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其规划涉及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全方位的内容,要求设计人员以综合的视角进行多目标的规划设计。合理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能充分利用城市滨水地区各种景观资源,保证滨水环境的进化和持续发展,延续城市历史,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促进城市建设发展的新的契机。同时,滨水地区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以其景观环境、情趣上的优势为人们所向往,它不仅可提高城市的景观美学质量,而且可充实和完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为城市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的滨水空间。另外,城市中的水体以其活跃性和穿透力而成为景观组织中最富有生气的元素,它集中体现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蕴和丰富的物质文明。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它不仅是单纯的物质景观,更是城市中的文化景观。成功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在城市的空间整合、景观塑造、提高城市整体质量等方面具有深刻的意义,有利于强化人们心中的地域感,塑造出美丽的城市形象;并以此带动整个城市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对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发展二战以后,西方国家普遍经历了大规模旧城改造的“城市更新”运动,其理论也经历了不断改进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从一开始以形体规划为特征的大规模改造的“现代主义”思路逐渐向多元化、多目标的适宜人居环境的建设。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和城市生态的进一步得到重视,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重点逐步转为城市滨水地区的开发更新,其理论基本延续了城市更新的脉络,只是更加针对滨水城市的特性,关注城市生态和城市新经济的塑造,着力于滨水开发对城市复兴的推动。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城市滨水地区的设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起步较早,但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地区开发并在理论上得到足够的重视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事情。这一阶段,西方国家掀起了城市复兴的高潮,滨水地区开发日益受到重视,与之相关的城市设计也成为国际学界瞩目的焦点。国际学术界围绕滨水问题建立多个专门的研究中心,举行了数次主题国际会议,基本体现了滨水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发展的脉络。①《横滨滨水区MM21,86》1986.11.11-12,横滨(WaterfrontYokohuma86MM21)横滨MM21项目(MinatoMirai21)是东京都市圈内,围绕东京湾规划的三大滨水开发区之一(临海副都心、幕张新都心、横滨MM21)。在开发建设中,结合滨水地区的空间特征,以“水”与“绿”为中心做文章,这是由于河流孕育着城市的生命,蕴藏着城市的历史,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因此在滨水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引进了展示、博览、娱乐、休憩等大型项目,强化文化、信息、商业、教育、居住等功能。在开发建设中,出现从“量的扩大”向“质的充实”转移的情况。开发活动必须提升包含美学、地方性、人性以及历史传统在内的文化品位。横滨MM21开发区对原有的工业厂房、船坞码头进行了充分的再开发与利用,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城市景观。1986年在横滨举行的这次会议的意义首先在于提出21世纪滨水区开发战略理念:水与绿结合,建筑与环境结合,历史与未来结合,在战略实施中要将经济开发,历史文化和城市设计结合起来。胡文娜.一河两岸滨水城市空间形态初探——黄岐一河两岸区段控规及城市设计实例报告[D].北京:清华大学,2004.②《国际水都会议》(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Aquapolls)1989年由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发起成立国际“滨水城市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Center“Citiesonwater”)。并于1990年7月,在日本大阪举行了首次“国际水都会议”。这次大会主要强调了城市和水的关系,邀请了世界33个城市的首脑与会,阐述了各自对“城市·水”的认识,体现了政府重视滨水开发的重要意义。会后宣布的《大阪宣言》阐明了水都宗旨:提出政府与专家结合在国际交流中研究决策的重要性,强调水的利用与保护,4强调水是城市空间中心要素,水与绿结合是环境景观的基础。1993年12月,第二届该会议在中国上海举办,22个国家的27个城市参加了此会,会议就滨水地区开发中的绿化与生态问题、创建21世纪水都城市的规划及港口开发和水的利用与治理等问题做了深入的讨论。上海市还重点讨论了当时为国际瞩目的浦东新区开发的进展,会议一致通过了《上海宣言》。黄士力.93国际水都会议在上海举行[J].上海水务,1993(4):18.第三届大会在希腊的比雷埃夫斯召开。2003年3月大阪召开“第四届国际水都会议”。同时还召开了第三届世界水论坛会议,议题涉及全球性缺水问题的对策、欧洲及其他地区的跨国境河流的管理问题、以及最近受到瞩目的水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还将讨论如何对丰富的水资源进行治理、管理和有效利用等的问题。③滨水研究中心“滨水地区研究中心”(WaterfrontCenter)位于美国华盛顿,成立于1982年,其理论刊物是WaterfrontWorld。主要研究员AnnBreen和DickRigby在滨水区设计方面建立了自己的理论,尤其是在滨水区再开发方面。1994年出版了《滨水地区——城市收还自己的边界》,1996年出版了《新滨水地区——一个全世界范围的城市成功的故事》,书中总结了相似的成功经验,同时又强调一条:别人的成功是当时当地政治、经济、地理等条件的结果;学习这些成功经验的同时,应该是借鉴其原理和思路,而不是搬抄其外形和风格。他们还指出,盲目照抄别人的形式和风格往往正是失败之源。张庭伟,冯晖,彭治权编著.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8.另外,日本横滨城市滨河地区的设计理念也为我国滨水地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主要理念体现在1989年制定的《鹤见川河流管理基本规划》中,该规划提出“以河流作为横滨城市发展的坐标轴线,挖掘河流的自然性、空间性、生活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的理念。并且提出了4大设计方针:——滨水空间与街道空间实行一体化设计,把握城市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在河流配置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整治;——重视生态系统、流域资源网络化,形成横滨城市的自然基础;——通过恢复水循环,减轻河流的负担,以河流为中心打造防灾救助基地;——促进市民在滨水空间的活动,创造新的水文化。规划中将滨河地区划分为大、中、小3级据点(见表1-1)。实行人车分离,将河边道路尽量改造成为具体休闲散布功能的步行道,连接各类据点,形成步行系统网络。确保与河流相联接的开敞空间,公共与公益设施尽量配置在沿河地带,通过设计导则引导形成优美的河流景观。同时,为了唤起人们对滨河空间的关心,积极举办相关的活动。经过近205年的设计实践与建设,横滨滨河空间取得了大量的设计成果(见表1-2)。这都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表1-1河流管理基本规划中的滨河据点范围Tab1-1TheTypesofCivicPublicSpacesofLinearLandscape类型组成要素大据点车站、大型公共设施、大规模绿地等对城市起重要作用的空间中据点河流的交汇处、道路的交点、地区性设施所在地等对城市起一定作用的空间小据点道路之间的节点、桥梁、小型休息处等表1-2横滨滨河空间设计主要成果与要点Tab1-2TheTypesofCivicPublicSpacesofLinearLandscape名称位置建设前的环境特点设计要点鹤见地区滨水副中心横滨最大河流——鹤见川的下游鹤见川上游为农业用地和田园风景为主,中下游的建筑密度逐渐增大,为防洪修建了钢筋混凝土大堤,景观面貌较差桥梁、船库改造为景观标志物,河岸两边道路改造为步行道,建设亲水公园,增加绿化大罔川河道横滨西端大罔川为横滨第二大河,河边城市化现象严重,缺少开敞空间结合大堤形态建设落差式步行道帷子川亲水绿道与港口相连接的帷子川中游帷子川为典型的城市内河,周围建筑密度亲水绿道连接车站,大雨时可以储存水量,具有防洪和亲水功能。岸边采取自然式驳岸,追求生态体验横滨新车站滨水区鹤见川的支流鸟山川边横滨第二中心区,建筑密度和人口逐年增加游水地、体育场、广场、湿地植物园一体化设计和泉川亲水广场横滨西南端和泉川边具有原始的、连续的自然景观具有防洪功能的亲水广场,设计着眼于自然生态保护和恢复,强调野趣三泽亲水绿道东端神奈川区反町川原先河水经常泛滥,给周边居民造成不便。后来河道被遗弃,河道周围有大片绿地周边绿地网络化,形态多样的步行道和人车共用道路共存。吸取地下水循环使用补给水源6许浩编著.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14-215.1.2.2国内研究进展分析国内关
本文标题:城市公共空间中滨水线形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84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