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中国古典文献学_(NXPowerLite)
中国古典文献学绪论何谓文献?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郑玄注:“献,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宋朱熹《论语集注》:“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是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该书《自序》对“文献”一词作了更具体的解释: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这里“文献”指的是对历史的记载与人们的种种议论。在《文献通考》中,马氏对此加以区别,凡顶格写的,都是文字记载;凡低一格写的,都是文士议论。文献概念的变化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末四句云:车轮日出扶桑树,笠盖天倾北极星。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东土校全经。此处“文献”指典籍,专指那批被徐福带到日本,在中国早已佚失的经籍。后来“文献”的概念变为单指历史上的各种有价值的文字资料。如明代永乐年间编纂了一部大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改名《永乐大典》。据我国的现行国家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凡使用文字、图画、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的知识,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及各种视听资料,如胶片、录音带、录相带、幻灯片、影片、唱片、磁带、光盘等都可称之为“文献”。“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关键词一:知识。提供知识是文献的本质属性。关键词二:一切。文献的物质载体丰富多样。关键词三:记录。文献记录知识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常用的文献概念什么是文献学?定义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科学。它除研究文献本身外,还要研究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文献学史、文献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形体(“本体”)——载体、体裁、体例、体式+文献构成(内部结构)方法——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编纂;历史——文献学史;理论——文献学理论。(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1994)文献学的分类分类:由于“文献”的内容相当广泛,因此,文献学的内容也就非常丰富。从科学的分类上看,文献学可以分出许多分支学科。根据文献内容可分为:文学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哲学文献学、民族文献学、政法文献学、方志文献学、语言文字学文献学、科技文献学以及其它特种文献学。从时代上看,文献学又可分为古典文献学(或古代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应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文献”一词曾特指一切历史性的材料,因而,学术界有一部分学者使用“文献学”这一名称时实际指的是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严格讲,这是不科学的。什么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定义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清代及清以前的各种文字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涉及面相当广泛,诸如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法学、民族、史学、语言、文学、艺术、外事、科技、农学、医药、方志、民俗、图谱以及宗教经典等等。)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形态及基本构成,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古文献学史、古文献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研究中国古典文献的形态及基本构成外在形态:甲骨、金石、竹帛、纸张等;基本构成:经、史、子、集、丛;古文献的产生、积聚、保存、散佚等。古文献整理的内容与方法古文献学史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年版古文献学理论较薄弱。洪湛侯有粗略介绍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范围与功用目录、版本、校勘、(典藏)辨伪、辑佚、标点、注释、翻译、检索、出土文献中国古典文献学简史先秦两汉时期文字的出现典籍的搜辑、整理、运用、批判典籍的焚毁散乱与重新搜罗目录、校勘、注释、辨伪各方面的奠基刘向、歆父子,许慎,郑玄王充《论衡》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经书、子书的注释,注音法的引入四部分类法的确立三体石经与汲冢竹书校勘与训诂:隋陆德明《经典释文》注释学唐代经疏:孔颖达等人的《五经正义》唐颜师古《汉书注》李善、五臣的《文选》注本五代的雕版印刷宋辽金元时期史书的编纂集部的编纂、注释金石考据目录学《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遂初堂书目》郑樵、朱熹等人对古典文献学的开拓《通志·二十略》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明清及近代《永乐大典》的编纂、亡佚与价值《大藏经》、道藏的编纂刻书业的发达毛晋汲古阁藏、刻书明人对古典的考证杨慎、焦竑、胡应麟、方以智等人清朝官修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的功过得失《四库全书提要》清人考据学对古典的校勘、注释、考辨之功清人对古文献的整理编纂马骕《绎史》、毕沅《续资治通鉴》、戴震校《水经注》清人在古典文献学理论方面的贡献“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和《校雠通义》今古文经学家各自的代表著述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实践的“二重证据法”现代藏书家、出版家张元济续上页第一章“书于竹帛”——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题外前言古典文献的生成与流布著、述、编、译口传、刻铸、抄写、印刷、摄影、扫描、拷贝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公私收藏禁毁、战乱、火灾、水灾、虫灾古文献的清点目前大陆所存约八万种:李诗《谈谈我国古籍》其它文献:文书卷子、档案信札、甲骨简帛、金石碑志、少数民族文献古文献的散失我国保存至今的古典文献总数有多少?约八万种。然而,我们今天所见的八万余种古籍,远非我国古典文献的全貌。从古至今,由于种种原因,大量古籍散失残缺……古籍之“十厄”1、始皇焚书(前213年)2、王莽之乱,图书并毁。3、东汉末年,献帝移都,董卓之乱。4、西晋“八王之乱”,秘阁藏书二万九千卷毁于一旦。5、南北朝北方动乱,七万典籍被毁。6、隋朝藏书毁于随炀帝杨广之手。7、唐朝藏书毁于安史之乱(755年)。8、唐末战乱,毁书无数。9、宋朝藏书遭遇“靖康之灾”(1126年)。10、南宋典籍,惨遭蒙古骑兵“绍定之祸”(1128年)。综合有关文献资料,古籍散失之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四种:其一,统治阶级禁毁。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思想的尊严和地位,对各种不同思想的文献典籍加以禁毁和消灭。先秦已有焚书之例。秦始皇焚书是文献典籍的第一次大的浩劫。隋炀帝焚纬书是有一大浩劫。纬书:相对于经书而言,汉人伪托孔子所作,多有怪诞无稽之谈,也记录了一些天文、历法、地理、民俗等知识。两宋的禁书事件,史不绝载,如秦桧禁野史。明初文字狱大兴。清代文字狱尤胜于前朝,典籍之浩劫最大,比之始皇焚书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四库全书》的编纂,对古籍的保存自有其功劳,然其所禁毁之书与《四库全书》之数几乎相等。十年文革亦为一场禁书运动。仅苏州一地大约有二百多吨古籍化为纸浆;北京通县造纸厂院中堆放着十七垛三百立方米大书堆,约两千万吨,大部分化为纸浆,仅抢救出三万零四十吨。前人所述的“十厄”,主要是这前两种原因。其二,战乱。太平天国起义,几乎毁掉浙江宁波天一阁藏书①和《四库全书》之江浙三阁②。①范氏天一阁从明至清,藏书之多为天下之最。②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毁《四库全书》之文源阁。八国联军毁明《永乐大典》①。①号称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炸毁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与故宫图书馆匹敌的馆藏五十一万八千余册图书,包括大量珍本、善本,毁于日本铁蹄。二十世纪初,敦煌石窟藏经洞发现超过四万件古代文书卷子,文献价值及其珍贵。但大部分被盗走:英人斯坦言因盗走近万件;法人伯希和盗走五千余件;沙俄鄂登堡盗走三千余件;日本大谷光瑞盗走约三千件。水、火、虫……其三,自然灾害。隋炀帝聚书号称七十三万卷,唐兴,运其书至长安,中途覆舟,十不存二。宋代藏书家刘韶美归蜀,三船藏书一为滩石所败。水灾宋真宗年间,崇文院失火,秘阁所存三万六千二百八十卷文献尽毁。南宋大藏书家叶梦得藏书逾十万卷,终毁于大火。火灾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南京文渊阁藏书悉为灰烬。清人钱谦益之绛云楼,马里赞之道古楼,郑性之二老阁俱为大火所吞。火灾私人藏书,源远流长。虽保存古籍有功,然或秘不示人,一旦书毁人亡,珍本秘籍便绝迹于世;或子孙不肖,珍本秘籍沦为废纸,以至于用以为爨、裱褙……其四,藏书家之过。古文献的部类一、《七略》分类法西汉刘歆作《七略》(图书目录):辑略概说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墨、纵横、杂、农诗赋略赋、杂赋、诗歌兵书略权谋、形势、阴阳、技巧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方技略医经、神仙我国文献的基本分类法,起源于魏晋,清代的《四库全书》是集大成者。经、史、子、集二、四部分类法1.1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一、甲骨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系统的古汉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上。甲骨文于1899年为山东王懿荣发现于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殷墟甲骨”。已发现殷墟甲骨十五万片以上。国内收藏达十万余片,港台三万余片,国外如日、美、英、法、俄、加拿大等有二万六千多片(胡厚宣《甲骨合集编辑缘起和经过》)。已发现甲骨文字总数四千多,已考释出的不到一半。甲骨文是商王占卜的记录,涉及面极广,如征伐、狩猎、畜牧、农事以及风雨、灾害、疾病、祭祀等等,所记载的历史资料是现存最早的文献资料。是研究殷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思想、风俗、语言文字等的宝贵资料。周原甲骨、周公庙甲骨著录甲骨资料的重要著作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的《甲骨文合集》计十三册,中华书局1979—1983年出版。收录了近八十年来发现的甲骨实物拓本精品41956片。姚孝遂、肖丁合编《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与《殷墟卜辞类纂》台湾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二、金石之一“金”青铜器是用铜锡合金制成的器具。青铜器刻有的文字叫“铭文”。古人也称青铜为金,故又称之为“金文”。青铜器以钟鼎为代表,故又称金文为“钟鼎文”。已发现商代有青铜器,但发现最多的是西周及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大体可分为礼器(吉金)、乐器、兵器、农器、度量衡、钱币、符玺、食器及日用器物等。礼器是属于贵族的,是权力的象征,故称“重器”。金文著录容庚《金文编》,著录金文最多的工具书。香港周法高编的《金文诂林》及《补》,集金文考释之大成。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4—1990年先后分十册影印。收有铭铜器11983件。图版:墙盘及铭文金石之二“石”摩崖、碑碣纪功、宣谕、书籍、题名、志墓秦刻石鼓文秦皇纪功刻石东汉熹平石经、魏正始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清乾隆石经元明进士题名碑石刻文献学石刻著录《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三、竹木竹木简简的形制、制作过程册(策)“维殷先人,有典有册”(《尚书·多士》)木牍版、牍、方、觚我国先秦两汉以至魏晋古文献大多是写在简牍上的。用竹制作的叫“简策”,用木做的叫“版牍”,合称“简牍”。出土简牍图版:二玄社《简牍名迹选》3郭店楚简图版:简的编联成册居延汉简图版:牍的形制觚四、缣帛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一直沿用到纸出现后的几百年,是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一种主要形式。《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风俗通义》:“汉刘向为孝成皇帝点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竹书,改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形态与保存1973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帛书五、纸张纸的发明与大规模制造使用我国纸的发明最迟在西汉初期,这已被实物材料所证明:1933年,新疆发现西汉宣帝时麻纸(前49年),早于蔡伦154年。1957年,在西安灞桥砖瓦厂工地上,发现了西汉武帝时(公元前140—88年间)麻纸。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发现西汉文帝汉景帝时麻纸,纸上有地图。东
本文标题:中国古典文献学_(NXPowerLite)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90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