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九章 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
50号朱宇琪目录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家庭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因素自我意识的发展成熟速率的影响最初的个性和气质体貌与体格的影响托马斯和切斯的分类卡根的行为抑制罗斯巴特和贝茨的气质分类气质,通常称为脾气或者性情,它是个性或人格的生物和情绪基础。一定的气质类型使儿童的情绪和反应倾向于某一种类型。婴儿表现的气质特点即使个体最初的个性。2020/1/19托马斯和切斯在1956年发起的持续了近乎30年的追踪研究是迄今持续时间最长、研究最全面的气质研究。他们从九个维度来来研究婴儿最初的气质结构。最后将其分为三类。易养型40%困难型10%迟缓型15%活动有规律,喜欢探究,容易适应环境。活动没有规律,易退缩,容易紧张,难以适应新环境。生活规律多变,初遇新事物会退缩,对环境的适应比较慢。以上三种类型只涵盖了约65%的儿童,另有35%的婴儿不能简单地划归到上述任何一种气质类型中去。他们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特点,属于上述类型中的中间型或过渡(交叉)型。2020/1/19卡根从行为抑制的维度来划分气质类型。他们集中关注一个害羞、抑制、胆怯的儿童和一个合群、外向、大胆的儿童之间的差异。把对陌生人的害羞看作广泛气质分类的一个特点,称作不熟悉的抑制。受抑制儿童对不熟悉的事物,反应出的大多是逃避、忧伤或抑制情绪反应,开始于7—9个月。卡根的行为抑制外倾性消极情感努力控制(自我调节)包括“积极的参与、冲动、主动水平和感觉寻求”(卡根的不受抑制儿童符合这个类型)。包括过敏性和害怕。这些儿童易忧伤;常常烦恼、哭(卡根的抑制儿童符合这个类型)。包括“注意集中和转变、抑制控制、知觉敏感和低强度的愉悦”。2020/1/19•儿童最初表现出来的这些气质特点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基础,是个性塑造的起跑线。•正是这种差异或特点制约了父母或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制约了父母和教养者对儿童作用的效果。•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幼儿个性的发展,婴儿的气质类型与他的社会环境之间的拟合性(goodnessofit),才是真正决定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当父母以敏感抚养方式去适应婴儿的气质特征,儿童可实现最佳的发展。•体貌与体格是指一个的面部特征、身高、体重及身体的比例。•因为体貌与体格会影响到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具有社会价值与意义,成为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之一。•其中在儿童心目中有权威的人,如父母、老师对儿童外貌的看法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体貌与体格对个性的影响程度和方向。1、体格反映了潜在的精力与气质上的差异2、父母及周围的人对不同体格的人有不同的反应,从而造成了个性发展结果的差异3、父母对不同体格的孩子的期望不同,这影响到了不同体格孩子个性发展结果谢尔登的类型理论简单而又方便,但是,这种理论过于将人的人格形式简单化、绝对化了,而在实际上这种理论类型也不是普遍有效的,有时会维护人的偏见,伤害一些人的人格。外胚层(瘦)中胚层(壮)内胚层(胖)往往内倾、拘谨、胆怯、爱好艺术等自信、健壮、精力旺盛和大胆悠闲自在、喜爱交友、慢条斯理、宽宏大量2020/1/19成熟速率•身体成熟程度的差异会使同年龄的儿童招致不同的社会心理环境,从而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兴趣、能力和社会交往。•研究表明,身体成熟的早晚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不相同的,甚至于是完全相反的。一般来说,早熟的男孩和晚熟的女孩在情感和社会适应上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体貌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匹配程度•青少年对自己体貌的感知会强烈地影响他们对自己身体的满意程度,并最终影响到他们的自尊和心理幸福感。•体貌与同伴相符的重要性•研究表明,青少年在与和他们生理发展水平相当的同伴相处时感觉最舒适。个性发展与社会化过程家庭的物理环境电视和因特网的影响家庭对个性发展的影响社会化通过学习和接受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和风俗,儿童融入这个社会的过程。个性化儿童形成一个显示自己独特心理特性的过程。个体与社会、个性与社会性是对立的统一影响儿童个性社会化的动因或途径主要是社会文化、社会制定的年龄标准、家庭、学校和同伴。此外,社会的各种媒体也在个性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20/1/19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父母通常采用的养育和指导儿童行为的方式,表现为对孩子的控制、关爱、期望及具体采用的管教方式。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家庭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每个儿童最初的个性特征或气质类型各不相同。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儿童个性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影响儿童个性的家庭因素可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直接因素指直接与儿童发生互动的因素,主要指父母的教养方式。间接因素指不直接与孩子发生互动,但对其产生间接影响的因素,如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育程度等。2020/1/19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接纳/反应性:提供支持,对孩子需要的敏感程度,信任尊重孩子,能及时提供表扬或者批评。命令/控制性:对孩子限制和控制地程度。接纳/反应高低权威型:合理的要求;敏感地对待、加纳孩子专制型:许多的规则和命令;对孩子需要和要求的极少解释和不敏感娇宠型:较少的规则和要求;父母给予孩子很多的自由冷漠型:很少的规则和要求;父母不管孩子且对孩子的要求不敏感鲍姆瑞德根据两维度将教养方式分为以下四种命令/控制高低2020/1/19教养方式儿童时期权威型较高的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专断型一般的认知和社会能力纵容型较低的认知和社会能力教养方式和儿童中期发展结果的关系大家庭破裂家庭核心家庭独生子女家庭。认知发展上,独生子女成绩略高;人格发展上,没有明显的不同。几代同堂的家庭。儿童受教育和爱抚的时间多,但容易出现隔代溺爱离异家庭和重组家庭2020/1/19离婚对儿童的情绪、认知和社会化发展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离异家庭的儿童在智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情绪障碍、自我控制和问题行为等方面,与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都存在显著差异。父母离异的儿童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①危机期,持续一年左右,儿童受消极影响表现明显。②适应期,一般在父母离异一年以后,父母适应离婚生活,与孩子关系改善。据研究,离婚对男孩的影响要大于女孩。男孩显示出更多认知的、情绪的和社会行为问题,往往变得更富攻击性、冲动、依赖、焦虑和缺乏任务指向。离异是否对孩子有长期影响有三点可以肯定:a)长期冲突迭起的婚姻比离婚对儿童的不利影响要大的多。b)来自离异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犯罪。c)每个离异家庭情况不同,不利影响持续时间也不同。2020/1/19为了尽量减少离婚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心理学家建议:1.加强良好的亲子关系2.非监护父母继续(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关心和支持原来家庭儿童3.监护父母应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管教方式再婚和混合家庭收养家庭同性恋家庭母亲—继父家庭:男孩适应要好于女孩父亲—继母家庭:继母比继父更具破坏性,女孩适应更难大部分养父母能和孩子形成很强的情感联系这种父母的孩子和正常家庭孩子在认知、情感和道德成熟方面没有差异儿童的家庭不管是怎样的结构,都是儿童生活的中心。我们不能根据儿童生长的家庭环境就对儿童妄下定论。重要的不是家庭结构,而是家庭内部形成的关系的和谐性:家庭氛围是充满爱意的、温馨的,还是冲突不断,或是压抑的、无助的。2020/1/19派克把家庭环境分为两个变量社会变量物理变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间的影响是相互的。除人以外的物质条件及其组织和安排。对儿童发展影响较为密切。消极影响攻击行为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感强化潜在的不良社会刻板印象导致亲子间冲突性别刻板印象种族刻板印象横向研究表明观看电视暴力与现实中攻击行为呈正相关;纵向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关系是相互的。电视暴力对那些对电视暴力角色产生认同的儿童影响是最大的长期观看暴力节目使儿童对暴力去敏感化积极影响学到亲社会行为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积极和孩子互动,相互影响,和孩子一起成长。2020/1/19•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自我意识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自我意识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自我意识是指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实验研究阿姆斯特丹点红点实验15个月大的幼儿开始能够擦去自己鼻子上的红点,这标志着儿童客体的自我产生。大约在24个月左右的儿童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自我概念。这标志着儿童“自我”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刘金花发现婴儿自我认识阶段戏物伙伴游戏相依性探究自我认识出现发展学家实验当婴儿发现自己能导致某些事情发生时,表明婴儿能将自己从世界中区分出来的能力开始出现。卡根实验①分不清自我与客体②开始把自己从客体时间中区分出来③认识自己的身体,并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④开始把自己当做主体来认识表面性和局部性情绪性和不确定性依从性和被动性幼儿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加之对成人的尊重与服从,往往把成人的评价当做是自己的评价。幼儿的自我评价都集中在自我的外部行为表现,还不会评价自己的内心活动和个性品质。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带有主观情绪。幼儿的自我评价尚处于学习阶段的,有人称其为前自我评价。大部分幼儿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偏高儿童还没有开始把自己以及自己的表现和他人相比较。1、对学龄初期儿童自我意识的研究儿童自我概念、自我评价水平较低,处于从具体、个别的评价向抽象、概括评价过渡阶段。2、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研究①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时期,产生的原因有:生理原因心理上的原因社会的原因对自尊和友谊的尊重②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成人感和独立意向的发展●自我的分化●自我中心——“假象观众”和“个人预言”●自我评价逐渐趋于成熟●逐步实现自我统一2020/1/19•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越来越多地置于自我监督与控制之下。到了青少年时期,儿童就能逐渐地按照内化了的社会目标自觉地改造和重建自己的个性结构,从而加速个性社会化的进程。自我意识不仅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自己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儿童个性的发展,不仅有着生物学因素的作用,社会化因素的作用,还有儿童作为主体我的作用,作为我的功能自我意识的作用。教育者必须善于利用这个重要作用,要教会儿童自己教育自己,完善自己的个性。
本文标题:第九章 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90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