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方哲学智慧》张志伟2008年2月课程简介•《西方哲学智慧》:人文素质课程•史论结合、重点突出、以点带面•期中交一篇读书报告(30%成绩)•期末开卷考试(70%成绩)参考书目•张志伟、欧阳谦主编:《西方哲学智慧》•韩东晖主编:《智慧的探险》•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或者任何一本西方哲学史教材课程要求•喜欢•听课•预习•按时交作业教学计划•第一讲:智慧的痛苦•第二讲:哲学的诞生•第三讲:苏格拉底的问题•第四讲:柏拉图的理念论•第五讲: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第六讲: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第七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第八讲:主体性的觉醒•第九讲:大陆唯理论•第十讲:英国经验论•第十一讲:社会政治理论•第十二讲: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第十三讲:康德的批判哲学•第十四讲: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第十五讲: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批判•第十六讲: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第十七讲:海德格尔与老庄第一讲智慧的痛苦一、什么是哲学二、智慧的痛苦三、问题与对话一、什么是哲学关于哲学的成见○哲学是科学○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讲道理的学问○哲学无用哲学是什么?哲学=爱智慧Philosophia:philos+sophia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神而不适合人,我们人只能爱智慧。--柏拉图科学←→宗教↓哲学“哲学问题具有这样的形式:‘我找不着北’”。--维特根斯坦哲学家通常思想的都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他们思得也很“根本”,于是就把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推到了极端,后人若要解决问题就不可能再走老路,因为那条路已经被前人走“绝”了,他只好换一条路走。所以,哲学并不只有一条路而是有许多条路,任何一条路都不足以代表哲学本身,所有的哲学运思之路“综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一幅比较完整的哲学图画。换言之,哲学是由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那一条条思想之路构成的。哲学=哲学史=问题史问题是:如果哲学问题注定无法得到最终的解决,我们为什么还要追问这些难题?二、智慧的痛苦智慧的痛苦终极关怀人一方面是自然的成员,象其他有限的自然存在物一样受自然法则的限制;另一方面人又是一种有理性的存在,产生了超越自身有限性的理想……终有一死的人向往永生,向往永生的人终有一死,这就是人生在世最深刻最根本的悖论。从中产生了哲学的问题:它意味着人被抛入这样的境域,他自始至终面临着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暂时与永恒、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激烈冲突,在它们之间横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虚无主义的侵袭陀斯托也夫斯基的小说《群魔》中的主人公之一基里洛夫感到上帝是必要的,而且上帝应该存在。但他又知道,上帝并不存在,上帝也不能存在。这就意味着人生是荒谬的,根本没有意义。而这在他看来就意味着人没有活下去的理由,所以他准备自杀。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上帝、没有善恶、没有正义、没有规则、没有意义……我们生活的理由是什么?哲学=人的精神家园三、问题与对话了解哲学家的问题,熟悉哲学家的术语,沿着哲学家的思路,理解哲学家的思想。对话=辩证法1、问题2、对话3、理解带有理想性,哲学的世界就是“乌托邦”。哲学家们不满足于现实世界,所以在此之上营建了一个理想世界。公元前六世纪米利都的泰勒斯有一天仰观天象,不留神掉到了井里,旁边的女仆嘲笑他:连眼前的东西都还没有看清楚,却想知道天上的事!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由此开始:我们人类恰恰是一些不只关注眼前的事情,同时也关注未来,关注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的生物。人生的境界学习哲学的三重境界“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五灯会元》卷十七谢谢第二讲哲学的诞生张志伟2008年2月一、希腊文明的兴起二、哲学的诞生三、宇宙生成论四、本体论的转向一、希腊文明的兴起希腊哲学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发端,一直延续到公元6世纪初,前后一千多年。公元529年,皈依了基督教的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封闭了最后一所柏拉图学园,通常人们以这一年作为希腊哲学终结的标志。就其历史而言,希腊哲学经历了希腊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人们有时也称这一时期的西方哲学为“古希腊罗马哲学”,实际上这是不确切的。罗马人并没有给哲学贡献什么新的内容,所谓“罗马哲学”不过是希腊哲学的延续而已。哲学为什么在希腊诞生?“在全部的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难于解说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兴起了。构成文明的大部分东西已经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存在了好几千年,又从那里传播到了四邻的国家。但是其中却始终缺少着某些因素,直到希腊人才把它们提供出来。”--罗素巴特农神庙德尔斐神庙埃皮道罗斯剧场“我要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得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具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正因为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我们彼此间的日常生活也会是这样的。”--伯里克利哲学是城邦的女儿首先,城邦制度意味着话语具有压倒其他一切权力手段的特殊优势。话语成为重要的政治工具,国家一切权力的关键,指挥和统治他人的方式。于是原来那些由国王解决的属于最高领导权范围的涉及全体人利益的问题,现在都交给了论辩的艺术,通过论战来解决。其次,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都被赋予了完全的公开性,甚至可以说只有当一个公共领域出现时,城邦才能存在。最后,那些组成城邦的公民,不论他们的出身、地位和职务有多么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同类人”。二、哲学的诞生哲学与神话哲学从宗教神话止步的地方开始思考。命运--必然性--规律“一切存在着的东西都由此生成的也是它们灭亡后的归宿,这是命运注定的。根据时间的安排,它们要为各自对他物的损害而互相补偿,得到报应。”--阿那克西曼德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希腊哲学:思辨思维的发祥地就思维方式而言,西方哲学以理论思维或思辨思维为其基本特征,而希腊哲学正是思辨思维的发源地。所谓“思辨思维”或者“理论思维”也就是“抽象思维”(abstraction),亦即将某种“属性”从事物中“拖”(traction)出来(ab),当作思想的对象来思考。希腊哲学的基本特征1、朴素直观性2、经验主义3、宇宙论-自然哲学前苏格拉底哲学雅典哲学晚期希腊哲学三、宇宙生成论自然哲学=宇宙生成论=前苏格拉底哲学哲学起源于好奇(thaumazein)“不论现在还是最初,人都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开始是对身边所不懂的东西感到奇怪,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例如关于月象的变化,关于太阳和星辰的变化,以及万物的生成”。--亚里士多德“本原”(arche)所谓“本原”(arche)就是万物从它那里来,毁灭之后又回到它那里去,万物生灭变化,唯独它不变的东西。--亚里士多德泰勒斯(盛年:公元前585年)1、大地浮在水上。2、宇宙充满了灵魂。赫拉克利特(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分寸熄灭。”“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踏入又不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Logos:语言、尺度、理性、道“尽管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生成,而我又按其本性划分每一事物并说明它为什么是这样,但是,人们却像毫无经验一样,虽然他们对我所说的话和所行的事有所体察。另外的人则根本没有注意他们醒时所做的事,犹如忘却了他们的梦中所为一样。”“如果不听从我而听从这个逻各斯,就会一致说万物是一,就是智慧。”《新约·约翰福音》:泰初有道(logos),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早期自然哲学的局限•缺乏自然科学的支持。•以在经验观察为基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无穷后退不可能”。四、本体论的转向毕达戈拉斯:数是万物的本原巴门尼德(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意见之路:非存在(现象)真理之路:存在(本质)非存在不能被思想也不能被述说,只有存在能够被思想和述说,因而思想=存在。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存在(toon、Being、Sein)在印欧语系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基本的语句结构,即系词结构:一个语句通常是由系词连接主词和宾词而形成的。我们用语言来述说事物。在希腊人看来,语言所表述的东西与被表述的东西是一回事,语言就是存在。在语言中,主词和宾词都是可变的,唯有连接两者的系词“是”是不变的:天“是”蓝的,花“是”红的,这“是”一棵树等等。一切东西首先是,然后才是什么,换言之,这个“是”是使什么成为什么的根据和前提。Ontologia=toon+logos关于存在的理论以“桌子”为例早期希腊哲学的两派,一派从泰勒斯开始试图通过从构成桌子的材料追问桌子的来源,以这种方式认识桌子。他们会这样追问下去:桌子是由木头构成的,那么木头是从哪里来的?木头来自树木,那么树木是从哪里来的?……。另一派以巴门尼德为代表则主张,我们不可能从材料上追问出桌子的来源,通过构成桌子的材料也不可能认识桌子。认识桌子的关键在于认识使桌子成为桌子的东西,这就是桌子的“概念”或定义。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使自然万物成为自然万物的东西是什么,对巴门尼德来说,这个问题也就是自然万物中最普遍的东西是什么,他的回答就是“存在”。巴门尼德的贡献•确立了形而上学的对象:“存在”。•确立了思辨哲学的公式: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在哲学中开始了推理论证。谢谢第三讲苏格拉底的问题张志伟2008年3月从宇宙生成论到本体论•自然哲学的局限•巴门尼德:本体论的转向•从“时间上在先”到“逻辑上在先”•从宇宙生成论到本体论雅典哲学1、智者2、苏格拉底3、柏拉图4、亚里士多德智者所谓“智者”,古希腊语为sophistes,原本泛指有智有识有才之士,例如希腊“七贤”,其中包括雅典最早的改革家梭伦和哲学始祖泰勒斯。但是到了公元前5世纪时,“智者”一词则专指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智者:同一条河流不能两次面对同一个人普罗泰戈拉(约公元前490-410年)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苏格拉底之死1、认识你自己2、德性即知识3、“是什么”的问题4、助产术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以“认识自己”为座右铭,在他看来,自然哲学家们不去关心自身而去关心自然,而且在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讨上以感官物为依据,以自然物作原因,因而自以为是,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从。实际上,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亦即“善”(agathon)。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因而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亦即认识“德性”。德性(arete)自然万物之中都蕴含着内在目的,苏格拉底称之为“善”。在苏格拉底这里,“善”还没有成为纯粹的伦理学范畴,而是泛指事物自身的本性,也是它们追求实现的目标。具体到人身上,“善”就表现为“德性”。所谓“德性”(arete)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例如马的arete是奔驰能力,鸟的arete是飞翔能力,两者的arete是不同的。人造物也是一样,例如织布梭子无论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它的arete都在于能够织布。因而人的arete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德性即知识德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由神平均分配给了每一个人,因而人人都具有德性。但是说人人都有“德性”,并非指现实地拥有,而是潜在地拥有。换言之,人并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和真正的善。所以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
本文标题:西方哲学智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06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