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三讲 夏商周三代社会观念
第三讲三代“神道设教”观念与诸子的兴起主讲人:张利军第三讲三代“神道设教”观念与诸子的兴起•一“神道设教”语义•二大禹对社会观念的引导•三殷商天国的构建•四周代的“德”与天命观•五诸子的兴起一“神道设教”语义•1、“神道设教”•《周易·观》卦的《彖传》云:“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差也)。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神道”即“神”之规律和道理。它一方面是“微妙无方”而难以理喻的,另一方面又是为天下民众所慑服而易知的。•2、“神道设教”与社会思想的关系:•《周易》中以“龙”为喻:《坤》卦上六爻辞说“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本指流血混杂,染得泥土皆呈青黄之色。•孔子认为这里所说的就是作为统治者的那些“大人”要扩展其德以施教化于民的道理。圣人推广法教以教导民众,就好像龙施文采于天下一样。•3、“神道设教”的目的:•通过祭祀祈祷等曲折迂回的道路以达到教化效果,它在迷信外衣下隐藏着理性因素。二大禹对社会观念的引导•1、大同与小康之世•大同之世: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原始民主平等•小康之世:天下为家、谋用是作——文明时代•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礼记·礼运》)•儒家的大同观念既是对远古先民生活状况的追溯,也是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它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的社会伦理及习俗情况。•按照现在关于社会发展的观念,儒家所说的大同之世属于原始共产主义时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蒙昧时期。儒家将后人关于这个时期的朦胧记忆加以美化、理想化,对于我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直到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康有为、孙中山等,都曾利用关于“大同”的思想资料指导当时的政治运动,成为许多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2、禹对社会观念的引导•禹是第一位实行诈谋而获得成功的人物。•舜杀鲧,“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宣扬自己在治水事业中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的精神。•运用诈谋巩固自己及本族的势力和政治影响。用皋陶为“士”官,主持狱讼之事,令民行事以禹为榜样。•选择部落联盟首领继承人:皋陶与伯益•禹利用禅让制度里部落联盟首领的个人意志占据主导地位的优势,采取灵活、巧妙的政治手腕来抽掉了禅让的本质,使禅让只是徒有虚名,从而为埋葬禅让制奠定了基础。•禹的诈谋是在传统旗帜下进行的,这就极大地减少了打破旧传统的阻力。他审时度势,将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任务留给了儿子启来完成。三殷商天国的构建•1、《尚书·盘庚》中“天国”的构建•盘庚在动员氏族首领及民众要和他一起迁都的时候,其所说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反映了“天国”的存在:•然失予政,陈(延)于兹。高后丕乃崇降罪疾曰:“曷虐朕民?”•汝万民乃(若也)不生生(屑屑,勤劳也),暨予一人猷同心。先后丕降与汝罪疾曰:“曷不暨朕幼孙有比?”•汝有戕(残)则(贼之假)在乃心。我先后绥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断弃汝,不救乃死。•兹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乃祖先父丕乃告我高后曰:“作丕刑于朕孙!”迪高后丕乃崇降弗祥。•盘庚在这里所说的主要意思是,我的祖先和你们的祖先都在天上保佑着大家,如果我虐待了你们,或者你们不跟我同心同德,他们都会在天上知道,并且会降下惩罚。在盘庚的这段话里面,并没有出现“帝”的影子,保佑和惩罚下民的都是在天上的先祖们。•《盘庚》篇构建的天国里包括商的先王和群臣的祖先。盘庚顺利率领民众迁都,说明他的“神道设教”是颇具效果的。•2、甲骨卜辞里对殷的祖先神的广泛祭祀——“神道设教”观念的反映。•自玄鸟至帝乙的先公、先王、先妣、先臣、诸祖、诸妣、诸父、诸母、诸兄几乎都被祭祀。•帝之下的自然神也都被祭祀,并且有的自然神被视为先公。如河、岳。•祭祀目的、方式繁多,所用牺牲种类很多,甚至不少用人牲的。•殷卜辞反映了殷商时代,居于“天国”主要位置的是祖先神灵。帝已经出现,主要是对自然事物有很大权能。•殷商时代祭祀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尽量将所有的先祖都纳入祭典系统进行有规律的祭祀,实际上是以此为手段团结尽量多的殷商氏族于商王朝周围。3、周初《天亡簋》中的“天国”与“上帝”天亡簋天亡簋铭文•天亡簋铭文中关键之处:•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侑)王衣(殷)祀于王丕显考文王,事喜(饎,酒食)上帝。“文王监(德)在上,丕显王则省,丕肆王则庚(续),丕克中殷王祀”四周代的“德”与天命观•1、周代“德”观念的演变:•西周初“明德慎罚”——《尚书·康诰》•西周中期以后,《诗经·天保》:上帝有德——上帝降德于周王——周王降德于百姓•《上博简·孔子诗论》“顺布德”(分封制)——周邦的巩固•2、周初的“天命观”:•《尚书·多士》、《多方》、《豳公盨》载:夏商周开国之君都被赋予了“天命”。•《诗经·大雅·文王》《大盂鼎》《康诰》记载“文王受命”•《上博简·孔子诗论》:《文王》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吾美之。小结:“神道设教”观念的特点与演变特点:商周时代的社会思想里,对于鬼神的敬重和祭典占有很大成分。而其鬼神世界里,祖先神灵又占据至关重要位置。•“神道设教”的演变:•商周时代众神所在的“天国”观念的发展使得神道设教有了更强大的思想背景,神道设教影响巨大。•春秋战国时期有些思想家将“神”内化为人自身的精神。他们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从根本上动摇了神道设教的思想基础。然而,神道设教仍然是当时社会习俗的主流。儒家学派将神道与礼俗融汇,这对于整个古代中国的社会思想都产生着重要影响。五诸子的兴起•(一)经学到子学的转变•先秦学术的主干就是从经学发展到子学。•1、学在官府与私学的兴起•夏商西周处于学在官府的时代,也就是经学的时代。•学在官府的时代,官府通过史官记载的方式,搜集材料编纂文化产品,编纂的目的是为了文化的传承。•《周礼》记载八岁入小学,在小学阶段接触经学,认字。然后接触各种礼仪,射、御、书、数,有师氏教授,而把这些编纂起来的就是史官。•甲骨文中已经有很多史官,如贞人。周代史官系统非常庞大,有记载、保管、整理、编纂等任务,其工作就是经学的元点,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根。•史官、师氏(教师)、入官学之人在经学传承中都起了很大作用。•商周时代官府所掌控的文化与学术,大体有《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种。•西周末年,私学兴起,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与官学并存。•春秋时期私学进一步发展,如《左传》所载郑国的“乡校”就是一种私学。孟僖子嘱儿子从孔丘学,孔子讲学也是私学。•孔子所处的时代应有一批人从事私学,私学兴起时代,经学不仅在官府,也在新兴士人,如孔子、老子,子学就兴起了。•2、周公与经学的关系•周公“制礼作乐”•《尚书》中的“周初八诰”是最古老的文献典范,皆与周公有关。•荀子称周公是“大儒之效”。•经学时代可谓在周公的影响下由较早发展到勃兴的时代。•经学的结晶——“六艺”•《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经学是三代文化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化的元典。•3、诸子起源于王官说•《汉书·艺文志》载:儒家——司徒官;道家——史官阴阳家——羲和官;法家——理官名家——礼官;墨家——清庙之守纵横家——行人;杂家——议官农家——农稷;小说家——稗官•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说(《古史辨》第四册)•四点论证:1)刘歆前无人言诸子出于王官。2)诸子无出于王官之理3)刘歆所分不得学派之实4)章太炎之说无据•吕思勉先生指出:“诸子之学,《汉志》谓皆出于王官,《淮南子·要略》篇则以为起于救时之弊,盖一言其因,一言其缘。”(《先秦学术概论》第16页,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诸子出于王官说,注重学术渊源;诸子不出于王官说,注重学术的发展,各有其合理性。•吕思勉先生的说法在先秦时期已有大致思想,《庄子·天下》篇云:•天下大乱,…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诸子出现的必然性)•古代学术的裂变:•道术——方术•从古代学术角度讲春秋战国时代可以称为“子学时代”。自子学时代兴而经学即进入了新的阶段,也可以说经学已经融入子学。直到汉代才以另一种状态复出为尊,子学时代则到汉武帝时期由盛而式微。•(二)先秦诸子两系说•1、对待传统的态度:•“述而不作”一系以儒家最为典型,墨家理论中也有许多因素如此。通过阐释传统而进行思想和理论的创新。•“作而不述”一系以道家最典型,法家也有许多因素如此。道家排斥传统;法家“法后王”,讲现在,不讲传统,与传统相决裂。•2、对待现实社会的态度•儒家与墨家正视现实,积极入世进取,为救世提出了积极可行的方案•道家回避现实,消极犹豫。采取避世态度,归于隐士之途。•法家孜孜求于个人仕途与国家的发展。对于现实问题的认识与道家一样进行猛烈的抨击。•3、对社会伦理和道德的认识•儒家墨家都讲究人类的爱,或呼唤“仁者爱人”,或高扬“兼爱”之旗帜,并且以此作为学派的支点。•道家讲究避世而独善,法家则刻薄寡恩。两者皆强调人际间的利害争斗而忽视友好关爱。•4、对真理的态度•儒家、墨家以个人认识为中心来剪裁天理,抉发真谛。人的理性应当而且必须为自然立法,真理有我。•道家、法家以天理为中心,强调道法自然,强调人融入自然,抹杀人的个人主体意识。人的理性以自然为法,天理无我。•(三)先秦诸子的历史功勋•1、先秦诸子处于彪炳史册的子学时代,是中华文明元典从庙堂走向社会的时代。•2.开创了文化与学术从贵族普及到广大社会阶层的时代。•3、开创了一个高度思想解放与发展的时代。•(四)子学时代的终结与诸子余绪•狭隘观念言之,秦统一六国,子学时代的结束。•宽泛言之,秦焚书坑儒,禁私学,行愚民之法,令“以吏为师”。•官学以一种极其残暴的形式复出,此种局面的出现是对诸子的扼杀和传统文化的泯灭。•诸子的余绪:1、汉初思想界的变迁:•《汉书·儒林传》载:诸子学术——黄老学术2、至于魏晋时期,诸子之学凤毛麟角。感谢大家!
本文标题:第三讲 夏商周三代社会观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07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