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讲 应用语言学的理论
第三讲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交际理论第二节动态理论第三节中介理论第四节层次理论第五节潜显理论第六节人文性理论第一节交际理论一、交际理论的基本思想、目标和地位(一)基本思想1、语言的定义(中外大家的观点及现在的共识)(1)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语言的学说斯大林在1904年说:“语言是发展和斗争的工具”。(《社会民主党怎样理解民族问题》)列宁在1914年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论民族自决权》)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影响的定义。(2)我国语言学界对这一定义的认识过程我国五四以来,关于语文是工具的认识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只有观点,没有论证。少数学者在研究中顺便提出:“语言是工具”的观点,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如:我国现代第一代语言学家黎锦熙在1924年从文字的角度考察有关问题时说到:“夫文字,工具也,利器也。”“要使文字和语言一致。文字以语言为背景,才是真正确切的符号,才能作普通实用的工具。”(商务印书馆《新著国语教学法》)叶圣陶在1942年从口头语和书面语的角度谈论说:语文“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中的一种”;1948年他又说:语言“是表达内容的唯一工具。”第二阶段,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接受斯大林观点并作大量论证。1955年叶圣陶先生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人民教育》1955年8月号)一文中明确指出:“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语言的学说,语言是‘交际工具’,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纷纷撰文阐述语言是工具的观点。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期。语言是工具的观点得到进一步确认,同时进一步阐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叶圣陶1980年在一次谈话中指出:“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吕叔湘先生1983年说:“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人们由阐述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思维的工具,进而阐述语言的文化内涵。1996年国家教委审定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确认:“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学者认识到语言不是一般的工具,语言还具有人文性。(3)现在的共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思维、交际的工具。事实上,讲语言不能离开人,不能离开语言的发展,不能从某一个角度去以偏概全。吕叔湘先生1980年在一篇文章中曾激动地说:“语言是什么?说是‘工具’。什么‘工具’?说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可是打开任何一本讲语言的书来看,都只看见‘工具’。‘人们’没有了。语音啊,语法啊,词汇啊,条分缕析,讲得挺多,可都讲的是这种工具的部件和结构,没有讲人们怎么使唤这种工具。”(《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陈原〈语言与生活〉读后》1980年第四期《读书》)2、交际理论的基本思想交际是语言的本质:人类社会随着人类学会交际而进入文明发展阶段;语言因交际而产生和发展;没有交际就没有语言;交际是语言发展变化动力和目的,是决定语言现象的根本条件;语言交际的健康、丰富、活跃,是语言工作、语言教学、语言研究的目的和检验的标准。(二)交际理论的目标。为语言交际而研究语言。(三)交际理论的地位。在应用语言学理论领域,交际理论是应用语言学理论的总纲。二、交际理论的基本内容(一)语言交际能力是最基本的语言能力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战国末期,荀子的两个学生都获得秦王的信任,韩非凭著作,而口才不行,是结巴;李斯不凭著作,而长于辞令。他们那个语言能力强呢?“语感”和“论感”都强,才是真正语言能力强的人。(二)在多样的语言交际中实践语言交际能力人各种各色,人不纯,何谈语言纯。但是语言可以由不纯向纯语言发展。普通话要反复学习、反复练习,方言的学习也很重要。(三)应该以交际值作为衡量语言规范的标准。何谓交际值?就是交际到位的程度。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规范是为了更好的交际。所以,交际值或者交际度,是衡量规范的基本标准。(四)语言交际能力的实践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人的语言交际能力因年龄及其他主客观原因,有层次之分、高低之别,即或成年人的语言交际能力也是动态的,有上升或滑坡的可能。所以,交际理论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反复实践。(五)重视语言创新。现有的稳定部分当初都是创新部分,创新部分是稳定部分的唯一来源。要鼓励创新。第二节动态理论一、动态理论的基本思想科学理论说明,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人是运动的,语言是变化的,交际更离不开运动,存在于交际活动中的语言,当然也是动态的。语言的运动是一种新陈代谢。人的新陈代谢是血液,搏动血液的是心脏。语言的新陈代谢是语素和词汇,搏动语素和词汇变化的是交际。动态是语言的本质。我国古代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语言的动态性。扬雄《方言》用实证说明,方言因地域、古今不同,而称说有别;东汉王充说“古今言殊,四方谈异”;东晋郭璞注释《方言》,注意到了通用语的发展变化;明人陈第进一步谈到了语言的动态,他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二、动态理论的基本内容用动态的眼光看待语言、语言应用、语言研究。(一)对语言动态性的认识(二)对语言认识的动态性的认识(理论认识、语言文字工作)(三)语言研究动稳结合(一)对语言动态性的认识语言是以动态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交际中;语言的动态是语言的主导方面,静态只是运动速度相对平衡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为了研究需要的假设状态。动态理论认为语言的运动有几种类型:语言的吸收——吸收新词、新义;隐退或消亡——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1949——1991出现的新词8000多条,已经极少使用的有843个词。(二)对语言认识的动态性应用语言学要解决语言应用中的实际问题,从实践到理论是动态的,从理论到实践也是动态的,对语言的认识,既是实践性活动,也是理论性活动。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是无止境的,那么人类对自身语言的认识也不会结束。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种之一,在语言学范畴对它进行认识和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有三次“大进”和两次“小退”:五四至20世纪30年代开展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大众语讨论、注音字母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和拉丁化运动。是第一次大进;50年代初至60年代上半期(文革前17年)完成并巩固白话文运动、大力推广普通话、进行文字改革、推行汉字拼音方案和语文教学改革、开展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等,是第二次大进;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普及普通话、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加强语言信息处理、语言文字立法工作、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等,第三次大进。两次小退:1927——1949年,10年国内革命战争、8年抗日战争、4年解放战争,全社会的语言文字工作几乎完全停顿。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10年,极左路线的干扰,语言文字工作误入歧途,走了弯路。(三)语言研究要动稳结合。语言的动态性不反对语言的稳态研究。事物纯粹的动态研究或稳态研究都是不存在的。1、语言需要稳态研究也需要动态研究。促进语言自我调节,以适应人们交际、思维和认知等发展的需要,它重在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不断创造新的语言要素;二是保持语言相对平稳状态,使得整个语言体系不被破坏。这是语言学研究的基本事实。我们必须承认这一事实。2、动态的语言交际,需要动态研究,也需要稳态研究。三、动态理论提出的意义动态理论渗透在语言学的许多方面,其价值也体现在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的各个层面。1、语言是变化的,使用者学习语言不能一次完成,不进则退;2、语言是动态的,语言不发展是最大的不规范;3、语言交际能力是语言运用的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测试应该在语言交际实际中进行;4、语言使用与否,使用是否规范,不是看过去有没有这样用,而重在是否符合现实规范,即重现在时,不重过去时。5、语言的中介现象是运动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6、语言的情感、色彩是变化的,造成语言的情感色彩是个动态的系统。7、语言是个巨系统,语言的运动具有惯性,语言工作、语言研究、语言教学、语言规划等都要适度超前,不能追求立竿见影,要重视后续效应。8、语言运动的方式和层次是语言的个性,即在不同的交际方式和交际层次上表现它的独有特点。9、语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动力。如中国人推翻满清王朝,进入现代社会,也结束了文言文独霸文坛的历史,开创出白话文的时代。第三节中介理论一、定义二、中介理论和语言规划三、中介理论与第二语言教学四、中介与的主要特点五、中介语研究方法一、何谓语言的中介现象?指语言单位之间,语体之间,人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以及语言接触融合的过程中,都有一种中间状态,应用语言学理论把这种中间状态称为语言的中介现象。为什么要提出中介理论?对语言的二元分类研究不能满足汉语研究的现实需要。(1)在语音上,除了元音、辅音之外,还有音调的问题,音节的问题;(2)在词汇上,语义的中间状态更普遍,如“早上”与“上午”,“晚上”和“夜间”,“黄昏”和“薄暮”这些概念怎么划界呢?(3)总体来说,汉字属于表意系统,有没有表音的成分?如大量的形声字,表音与表意如何划分?如“诚信”与“诚实”的“诚”,“新”与“薪”等等。(4)语法上,词的兼类现象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动词和名词之间、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形容词和名词之间都有许多兼词。如“代表”:“代表群众”与“群众的代表”;“打架”与“一打袜子”;又如动词和介词,二者中间也有中间地带。如“他在”与“他在学习”等等。有的现象更复杂,如“进行贯彻”、“布置练习”、“加以装饰”、“讲究团结”等等。(5)在语用上也有中间状态以前,我们对语体只分为口语体和书面语体,实际上口语体中有书面语,书面语中有口语。节目主持人,会议主持人的语言,教师的语言,导游员的语言,既不是初始口语,也不是书面语,而是介于二者之间。二、中介理论与语言规划语言规划是社会对语言有意识的干预。语言规划必须考虑语言政策的制定。中介理论对语言政策的制定是有影响的。语言政策不能只是对语言现象作对与不对、是与不是的两端判断,有许多问题需要中介理论来作解释和分析,给予合情合理的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言政策基本是正确的,但是有些问题至今有争论。如语言规范化问题,简化汉字的问题,繁体字的整理、筛选问题等等,恐怕还要继续讨论下去。1、中介理论认为语言规范化有一个规范度的问题。语言的规范化要有一个过程,逐步向规范靠拢。因此语言的规范是有层次的,不规范也是有层次的。河南人说话很简洁明快:谁?(是谁?)我。(是我。)啥?(干啥?)尿。(撒尿。)是方言?是普通话?规范还是不规范?前几年,从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的接待活动中引入了一个词语:“愿景”,现在,人们的交际语言中屡屡出现,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还没有收进去。需要我们继续观察、研究。2、中介理论在普及普通话中有重要作用。普通话的标准只有一个,一个人普通话水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逐步接近这个标准的。我们在执行这个标准时,就要考虑动态的“度”。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过渡地带,这个地带的普通话叫方言普通话或地方普通话。我们推广普通话面临汉语言的三个层次:方言地方普通话标准普通话好的→向标准普通话靠拢;地方普通话也有三个层次较好的→向好的普通话靠拢较差的→向较好的靠拢。正是考虑到了这个过渡地带,我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定了三级六等具体标准,对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要求,这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中介语这一术语最早由美国学者塞林格提出来的,对其定义、性质、特点等尚无统一看法。狭义中介语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语言系统,如英式汉语、日式汉语等。广义中介语包括前面所说的地方普通话那样的过渡语。广义中介语有两层含义:一是语言学习者语言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稳态系统,二是指学习者语言从甲阶段发展到乙阶段的动态轨迹。中介语研究的重点就是描述和分析这一动态轨迹。三、中介理论与第二语言教学近几年,中介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受到广泛重视。在这一领域,中介理论被称为中介语理论。目标语母语中介语四、中介语的主要特点(一)系统
本文标题:第三讲 应用语言学的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07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