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第三讲 新闻评论的选题
第三讲新闻评论的选题一、什么是选题?确定评论什么问题(对现实问题的发现和开掘)1、某时期要评论的主要问题2、就某个具体问题的评论二、选题的意义评论功能的实现首先在于议题的选择体现议程设置和舆论导向体现媒体的形象与职责选题水平体现了创作的功力新闻评论的选题,既与新闻事件本身所具备的评论价值有关,也与评论者的知识范围、价值取向相关。媒体的定位也决定了选题的内容。与时代共进,与世界同行——写在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日前夕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10年09月29日01版)在共和国61岁生日到来之际,上海世博会迎来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中国国家馆日。这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历史性时刻。全世界189个国家与地区、57个国际组织相聚浦江两岸,共同思考未来发展,携手建设美好生活。上海世博会,是中华儿女送给祖国母亲的一份生日厚礼;而东道主的国家馆日,更将见证在丰富多元的国际舞台上,一个东方古国呈现出的自信与繁荣。在中国国家馆日,作为上海世博园最受观众欢迎的场馆之一,那一抹中国红分外醒目动人。经历了改革开放,经历了入世,经历了北京奥运的当代中国,始终与时代共进、与世界同行。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紧跟全球经济发展的脚步,创造了当今世界最伟大的经济奇迹。而今,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又成为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清醒认知并勇于担当时代重任。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人口激增、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失衡等严峻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自应对。今天的中国,在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正努力探索和大力推进科学发展,从经济转型到科技创新,从环境保护到文化传承,从城乡互动到和谐发展,中国期待以自己的智慧与世界携手并肩,互利共赢。与时代共进,中国馆展示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东方智慧。纵观人类发展史,解决任何全球性问题,都离不开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在上海世博会这一全球开放的大舞台上,世界文明的古今成果被如此丰富地表达,包括各种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全球多元文化被充分呈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造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上海世博会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化交流是经济互动的重要内容,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价值观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时代共进,中国馆内“流动”着的《清明上河图》,展示着“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我们在学习以一种国际社会所熟悉的交流方式,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中国现代化走到今天,先进落后并存,新旧矛盾交织,面临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有责任、有智慧、更有担当,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也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中国需要放眼世界,世界关注中国发展,在世界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中国应该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近5个月的激情演绎,上海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在走向未来的漫漫征程上,中国要向世界呈现与贡献的,不仅仅是“中国制造”、中国东道,还有充满东方智慧的创新、创造以及和谐发展理念,这将引领着中国继续与时代共进,与世界同行。切莫少了“懂干事”(人民论坛)盛克勤《人民日报》(2010年09月29日04版)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这“四事”,由意愿到能力,由成效到品行,用以评价领导干部,还是比较全面的。主政一方而能“四事”有为,当然人人乐见。现实中,却往往难如人愿:不少所谓想干、能干者,真正去干时,不是碰钉子,就是捅娄子,时不时还会出些情况,给社会添乱子。究其原因,是在“四事”之外,还缺了一事——懂干事。如果说,想干事是事业心、责任心的体现,能干事是履职必备的能力,干成事、不出事是对施政结果和工作业绩的丈量,那么,懂干事就是这“四事”的基础,是将这“四事”联结起来的桥梁。懂干事,是事前懂得科学决策、事中懂得合理执行、事后懂得及时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把干事的愿望落到实处,把干事的能力用在正途,也才能保证通过脚踏实地、科学合理的工作,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否则,干事的愿望可能落空,干事的才能可能“跑偏”,更可能让一些干部陷入浮躁、蛮干的泥淖,到头来不仅想干的事没干成,反惹出一堆不该出的事来。懂干事,首先要问清楚:干什么事。执政为民是我们立党宗旨,党的干部不管是出政策、搞改革,还是上项目、抓建设,干事之前,第一重要的就是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懂干事,就是干事之前,先想想群众需要不需要,先问问群众赞成不赞成。从“绿漆刷坟”到“最短命小学”,从“有钱修广场无钱安路灯”到“全城停电为节能”,都有想干事的冲动,也都是不懂干事的败笔。懂干事,还必须看明白:能不能干。社会正面临“四个深刻变化”,干部干事的条件和环境,都在不断调整之中。干事之前,不仅要衡量此事要不要干,还要看此时能不能干;不仅要看欲干之事对不对,还要看将干之事条件是否具备。倘若时机并不成熟,不妨暂且忍痛割爱放一放,先创造点条件再干不迟。一些地方投资几亿建人造景观、或是大干快上盲目建设,政绩冲动之外,也是缺少判断可不可干、能不能干的懂干事。懂干事,还要想仔细:怎么干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即使是一件确实该干的好事,各方面的条件业已成熟,也还需要从组织实施的战术安排上予以重视,决不能轻慢具体操作,疏于过程控制。细节决定成败,工作中,有时一个细小环节没注意、一人思想问题没解决、一种相关利益没考虑,便会导致前功尽弃,甚或满盘皆输。这里,最要紧的是,要摒弃“不重过程”的简单方法论,掌握“春风化雨”的干事本领。当前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下,懂干事的要求,绝非无的放矢。懂干事是想干事、能干事的前提,是干成事、不出事的保证,是一种本领,是一种内涵,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境界。愿我们党的各级干部,都自觉培养和修炼之。建宜居城市促国民幸福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10年09月29日05版)上海世博会开园已近五个月。来自全球的参展方以生动多样的展出,描绘了城市生活的过去,展示了城市生活的未来,给人以丰富的启迪。如何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人们的思考正在走向深入。即将在杭州召开的“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世博主题论坛,集聚了来自全世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官员和企业家,共同探索城市通过和谐达成宜居的发展思路。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需要宜居与和谐。现代意义的城市的崛起,伴随着工商业的勃兴。近年来,很多国家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曾经只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纷纷涌向新兴的工商业中心,城市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社科院《2010年城市蓝皮书》预测,大约在“十二五”中期,中国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将首次持平。对传统农业大国中国而言,这是极其深刻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了和谐城市,才有和谐国家;有了宜居城市,才有国民幸福。当然,城市发展并非总是符合人们的期望。为了有更好的生活、更多的发展机会,人们正向城市集聚,享受城市诸多好处,也承受着诸多“城市病”困扰: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绿色空间减少、废弃物越来越多、人口增长过快、住房日益困难……人们向往更自然的空间、更绿色的环境、更低碳的发展模式,宜居城市,和谐发展,由此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市民的渴盼。和谐宜居,是对城市生活幸福感的描述。宜居城市所关注的不是“物”,而是“人”,换一种方式说,就是以人为本。然而,如何寻找适合国情的宜居城市发展路径,仍是中国城市面临的巨大挑战。上海世博会的许多城市经典案例和场馆展示,让我们拓宽了视界,增长了见识,对城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徜徉于世博园林林总总的中外城市大观,我们认识到:宜居城市需要和谐共赢的区域协同,促进城市群的发育和成长,联手改善环境、优化经济结构,在优势互补中集聚、节约并优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宜居城市需要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撑系统,让城市交通、公共安全、能源循环系统更加科学有效,扩大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提升城市抗灾减灾水平,为城市居民营造和谐发展的空间;宜居城市需要公平正义的人文环境和丰富多元的文化享受,只有以人为本,根据人的需要和感受发展城市,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城市的和谐、宜居。上海世博会以示范和引领作用,唤发起我们建设美好生活的智慧和激情,也必将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就是建宜居城市,促国民幸福。有些生命从未离去(快评)陆平《人民日报》(2010年09月29日06版)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要面临生老病死,没有人能够回避死亡。生命又是无限的,英雄的事迹历久弥新、代代相传。如何将“有限”化为“无限”,李文兴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援建映秀,李文兴临危受命,面对地震灾区的危险,他“没有任何意见,一切听从组织安排”;面对工作,他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不允许存在任何瑕疵”,一次次推迟回家探望病重的母亲。“恪尽职守、无私奉献”8个字简简单单,李文兴却用生命将其完美地诠释。李文兴走了,为了抢救存着重要工程资料的笔记本电脑,他被山洪吞没,为援建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李文兴又没有离开,他的精神熠熠生辉,他将与重生的映秀一并重生。有些生命从未离去,从未离去的不是他们活着的平凡躯体,而是高尚的灵魂。给失地农民坚实可靠的未来(人民时评)刘彦随《人民日报》(2010年09月29日07版)对失地农民的政府责任,体现在对土地的“功能性替代”,也体现在对农民“失地”必要性的慎重考量“三成失地农民就业难”,湖南省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湖南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就业难、补偿低、社保不健全等成为城镇化过程中困扰失地农民的突出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大国,而土地是农业之根基、农民之根本,是农村多功能社会保障的载体。失去土地的农民,路在何方?所谓失地农民,主要是指我国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因建设征用、占用农用地而失去土地合法经营权的特殊农民群体。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当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根本性的社会难题。在现有体制与政策背景下,农民失地不只是失去土地本身,还可能包括其他一系列权益。比如在有的地方,一些缺资金、无技能的农民群体失去土地后,很容易陷入投资无门、打工无路、种田无地的困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很多地方的农民失地就等于失业,湖南省统计局的调查就表明了这一点。与之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在征用土地的过程中,土地征用、转让补偿款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有些农民即使得到经济补偿,甚至一夜暴富,但往往因缺乏引导而“坐吃山空”,在盲目投资、过度挥霍之后,再次回到失地贫困的“原点”。从这个角度来看,补偿款对于失地农民固然必需和重要,而更关键的还有对失去土地的“功能性替代”——在给予合理货币补偿的同时,积极实施农民就业培训、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换言之,政府不仅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对失地农民的政府责任,一方面体现在对土地的“功能性替代”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对农民“失地”必要性的慎重考量。从实践来看,大量农地征用纯属人为所致,许多农民完全可以不失去土地。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土地财政收入的利益驱使,不顾存量土地粗放利用,却热衷于征地、卖地,以地生财;一些大城市一味追求国际化、“摊大饼”,甚至一些中小城市、小县城也搞攀比,扩城区、建园区,设施建设大手笔,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做大了用地规模。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在城镇化进程中建设占用耕地不可避免,但政府不应人为助推失地,而应重视防止盲目建设造成群体性失地进而失业。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格局的快速演变,失地农民问题正在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特别是一些平原农区,人多地少,城区扩展直接带来“城进田退”,在此过程中,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问题尤其值得关注。而近些年来随着企业型乡村的兴起,不少企业利用村庄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商机,与村集体联合开发农村土地,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增值收益,但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命运全靠企业经营,因而注定要经受更多、更大的风险考验。面对种种新趋势新挑战,如何改变一些地方牺牲失地农民权益来维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局面,如何给失地农民坚实可靠的未来,值得深思。“交警拖走警车”为何引来叫好(来论)《人民日报》(2010年09月29日07
本文标题:第三讲 新闻评论的选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07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