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讲人间正道是沧桑——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人间正道是沧桑关键史实分析核心问题讨论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1.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的提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为什么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思考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广大中国人民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可以运用国家政权、调集全国力量,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则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的建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中国革命应分为两步走,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这样,是基于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一句话,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一)向社会主义过渡必然性与可能性三、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的提出(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向社会主义过渡必然性与可能性(一)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的前途(二)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现实的需要(三)社会主义——基本条件发展的结果•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这体现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七届二中全会重申: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待条件成熟时,向社会主义过渡。•面对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任务,国家急需资源,作为后发国家,实现工业化又必须主要靠国家力量来推进;同时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日益成为主要矛盾,不利于工业化的实现。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现实的需要•1952年经过3年时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随之,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公私比例)发生了重要变化。以工业为例,1949年到1952年,国营经济从34.2%上升到56%,私营经济从62.7%下降到34%。另外,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社会主义——基本条件发展的结果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在“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开始过渡”。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论述过“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设想。(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什么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思考必然性: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前途是社会主义。第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是最好的选择。第三,从根本上解决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可能性:第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第二,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并防止两极分化。第三,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互助、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实现到1956年底,加入初、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通过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已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手工业的合作也基本完成了。手工业合作化的方针和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实行赎买的政策,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采取这样的政策,既可以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又有利于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并减少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策和实现“一五”期间(1952-1957年),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着重建设了一大批基础性的重点工程,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到1957年底,国营经济、合作经济的比重由1952年21.3%上升到92.9%,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比重由26.4%提高到48.4%,工业产值比1952年增长了128.6%。(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一五”期间)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以前连铁钉和火柴都要进口的中国,第一次建立了自己的航空、机床、汽车和电子工业,短短5年的工业建设成就,就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最主要的标志。(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1952年:1952年:国营经济19.1%,合作社经济1.5%,公私合营经济0.7%,个体经济71.8%,资本主义经济是6.9%。1956年:国营经济32.2%,合作社经济53.4%,公私合营经济7.3%,个体经济7.1%,资本主义经济接近于零。1952年与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对比:思考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1)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了。这表明,中国已经胜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2)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在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由于急于求成和经验的缺乏,也产生了一些严重的失误。如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以致在长时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但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历史变革,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基础。“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改造中的失误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历史的启示
本文标题:人间正道是沧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08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