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我拿什么来拯救你,我们的高昂物价引言最近,中国人非常爱吃的苹果失宠了。在零售市场,一公斤普通苹果售价达到了创纪录的10元人民币,甚至更高,比去年同期贵了一倍。于是,很多中国家庭放弃了苹果,改吃其他便宜一些的水果。苹果也因此成为继绿豆、姜、蒜之后,又一个价格飙升的农产品。疯狂涨价的不只是农产品,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老百姓突然发现,衣食住行方面的花费正以令人难以接受的速度增加。与此同时,食品、日常用品、汽油、房价等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不断增长,人们都在问同一个问题:中国的物价怎么了?关于现在物价的调查•一、商品服务价格满意度关于现在物价的调查•二、对于目前物价的态度关于现在物价的调查三、央行调查居民对于物价满意度CPI—物价的指标•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2009-2010年度CPI物价上涨三重奏之原因•一、外汇储备是国内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二、基础建设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货币超发,是物价上涨的第二个原因。•三、劳动力成本攀升,是推动物价上涨的第三个原因。•四、全球性的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国内物价上升的第四个原因。•五、社会资源浪费是物价上涨的第五个原因。•六、其他因素,如灾害、耕地减少、炒作、物流不畅.....物价上涨三重奏之百姓生活物价上涨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就以吃穿住行为例来说明物价上涨的威力到底有多大。一、食——柴米油盐“涨”在过去的2010年,“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不蛋定”、“糖高宗”轮番上阵,整个食品行业犹如脱缰的野马,价格不断走高。2010年市场物价中食品上涨7.2%,食品价格的上涨一触即发。物价上涨三重奏之百姓生活二、衣——冬装“今非昔比”鸭绒价格从去年的每吨近10万元,疯狂飙升到目前的30万元,涨幅达到了3倍,史上未见。受国内棉布、毛料等各种布料价格上涨影响,2010年秋冬服装生产成本普涨。去年多款售价六七百元至千元的羽绒服,每件价格都比前年贵了100元左右。三、住——房价“只涨不跌”伴随着食品和衣服的涨价,楼市也刮起了一股不小的涨价风。2010年杭州房价跃居榜首,新房均价达25840/平方米,创历史最高,同比上涨50%;北京房价22310元/平方米,同比上涨42%;上海新房价格已经达到22040元/平方米的历史新高,同比涨幅高达38.9%;2010年底,西安房地产平均成交均价为6725元/平方米,同比增长46%。物价上涨三重奏之百姓生活四、行由于国际油价高位震荡,国际航线燃油附加费涨声一片。国航发出通知,自2010年12月1日起,澳门与中国大陆间航线燃油附加费每个航段每位旅客由25美元上调为27.5美元。与此同时,2010年国内成品油提价并没有因为物价高涨而被叫停,全年六次提高价格,从年初的6.0元一直涨到年末的7.0元。物价上涨三重奏之应对策略一、价格管制,这是最原始的方法二、通过财政、税收、货币等金融政策来调控,这是目前用得最多的方法;三、通过升值本国货币来减少流动性,这种做法很容易对出口造成影响,也极容易演变成通货紧缩,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做法;四、通过减税以提高经济效率来对冲通货膨胀的影响。网友众说风云论物价网友甲:国家涨价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建造“全民健康工程”。花生油涨价原来是为了防三高,米面涨价可以让全民瘦身,白糖涨价竟是全民防糖尿病运动,白菜涨价为防冬季营养单一,汽油涨价磨练无产阶级意志。•网友已:今年的新词真是层出不群,有“姜你军”“油你涨”“糖高宗”“苹什么”“棉花掌”“药你苦”“煤超疯”“侃市场”“蒜你狠”等等,物价上涨鸭梨很大啊。•网友丙:高涨的物价催生了大批省钱新新人类——“海豚族”、“团购族”、“抠抠族”、“特搜族”、“盒饭族”。“海豚族”是什么要涨囤什么,能囤什么囤什么,他们的习惯用语是:朋友,今天你海豚了吗?“特搜族”的口号是:“敲敲键盘搜出最低价”。“抠抠族”,网上的解释就是“一分钱掰两半儿花”物价上涨我之见•一、众志成城渡难关汶川地震、奥运会、藏独、南方雪灾、玉树地震,世界一次次见证了中国人的坚强与团结,这一次,也许没有那么困难,但是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能做的一是学会省钱,二是给政府以信任和鼓励。二、政府给力的时刻到了无可否认,物价上涨有着诸多因素,国内的,国外的,人为的,自然的,但是终究我们要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式,毕竟物价稳定才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政府应该建立新的宏观调控,将稳定价格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汇率的稳定,维护国家的利益。轻松一下—关于物价的漫画轻松一下—关于物价的漫画轻松一下—关于物价的漫画轻松一下—关于物价的漫画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中国物价上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23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