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西文化“中”与“西方”“中”是指中华文化圈,是以中华文化为起源,衍生、发展,并辐射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区的文化体系。“西方”作为一个与东方相对的文化形态,主要指以希腊罗马文化为起源,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信仰,以近现代工业为经济模式的文化形态。文化体系四个层次说: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文化体系三层次说: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态精神意识形态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农耕经济: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的主体海洋贸易:内敛型的海洋贸易与西方比较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一、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长幼尊卑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司制度。特征: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国同构;家族制度长盛不衰二、君主专制制度中国统治者凭借武力,比较顺利的夺取并强化自己的专制权力,神职人员成了他们顺从的奴仆,政治权力很快被集中到一个人的手中,形成了一个权力核心。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佛教西来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秦汉:一统帝国和文化统一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隋唐:文化的隆盛时代两宋时期:精致文化与市井文化的勃兴元:蒙古、契丹等游牧民族与汉族的对峙辽宋夏金:游牧民族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明清:沉暮与开新近代上古时代:中国文化的发生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农本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隋唐:隆盛时代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辽夏金元: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明清:沉暮与开新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春秋和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儒家:以“仁”为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道德修养。“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之用,和为贵”道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家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法家:法家的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和郑国的子产,他们主张推行法令刑律,使民“畏威如疾”,以达到富国理乱的效果。“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术”“势”墨家:墨子“兼爱”、“尚利”、“尚贤”、“节用”等。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七)两宋时期——精致文化与市井文化的勃兴背景:安史之乱后,土地国有制崩解,庶族地主经济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中国文化也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宋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理学: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二程、朱熹为代表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以天理遏制人欲,强调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市井文化的兴起:杂剧、杂技、讲史说书、皮影、花鼓、舞剑成为市井文化的内容,并跻身于文化系统中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地理环境: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物质生产方式:植根于封建的小农经济社会组织结构:宗法结构,以血亲为纽带的宗族观念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古希腊人本主义:民主、法治、命运与自由、乐观、理性古罗马国家主义:罗马法古希伯来神本主义:信仰=原罪、救赎中世纪教会文化:(1)多种文化融合古罗马、北方蛮族、东方文化(2)“黑暗的中世纪”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拉丁文化圈里的阳春白雪的思想解放宗教改革:日耳曼文化圈中的下里巴人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变革运动。古典主义:中部的法兰西(摩尔人的浪漫+哥特人的剽悍=路易十四时代的优美、情趣、合适的形式)。科学革命:使人从规律、从普遍的角度把握世界)启蒙运动:知识分子向大众普及新价值观、政治制度、理性精神、科学成果工业革命科学和理性使西方走出中世纪奔向现代化……………….起源:古希腊、古罗马、古希伯来文化……………….过渡:中世纪文化……………….走向近代的转折: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近代的确立: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政治革命、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古希腊文化形成因素及特征地理条件:多岛,海岸线长,有很多优良港湾——适合从事海洋贸易政治态度:分离主义自由平等的民主政治生活信念:自由主义强调个人价值古希腊文化特征:理想主义人文主义希腊人信仰德尔菲阿波罗神庙的神谕。长期的共同生活,使他们形成共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崇尚自由,热爱自由,敢于为自由而战有宗教信仰,但不迷信,尊重理性,推崇科学重视体育,全体希腊人都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古希伯来文化特征开放且有创造性坚强的意志和战斗精神宗教意识浓厚,民族凝聚力强中世纪西方文化特征神权主义:宗教神学凌驾于一切科学至上,大于皇权天国主义:基督教对理想天国的虚幻建构来世主义:天国美好,现世罪恶,人生是奔向天国的旅程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特征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全面展开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特点是复兴古代的艺术审美,目的在于模仿自然,表现人的个性,发扬人的思想感情。提倡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以人权反对神权,以理性反对蒙昧。文艺复兴的特点人性的苏醒;以感性的人性代替抽象的神性;以现世生活反对枯燥的天国理想;以人的感官享乐代替禁欲主义宗教改革对文化的影响人们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动摇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促进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了新兴民族国家。基督教Christianity东正教GreekOrthodoxy天主教RomanCatholic新教Protestant路德派Lutheranism圣公会AnglicanChurch加尔文派Calvinism启蒙运动文艺复兴:感性的觉醒启蒙运动:理性的觉醒宣扬l了理性精神、科学方法、民主制度观。启蒙主义思想直接启发了欧美国家的社会革命对西方文化的一个概述:以理性和信仰的结合为精神支柱;以民主、法制和政教分离问社会政治原则以个性自由和社会平等博爱为社会道德与伦理的导向以工业和科学技术为经济手段来创造财富中西哲学什么是哲学来自古希腊语,意思是“爱智慧”。马克思:哲学是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冯友兰:哲学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牟宗三:凡是对人性的活动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就是哲学。罗素:哲学是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思维与存在谁为本源——第一性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是否存在共性——同一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主客对立与天人合一——宇宙态度的不同哲学哲学意识与宗教情怀——超越精神的不同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哲学思辨智性的不同中西哲学的差异中西哲学的差异西方哲学注重于以纯理性的客观态度解释世界的认识论和以心神的主观态度看待人生的宗教世界观。中国哲学总的来说缺乏认识论的兴趣和有神论的宗教信仰,而侧重于张扬人类理性体认宇宙与人生本质的直觉智慧。西汉初年:黄老之学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玄学、“魏晋风度”隋唐:儒释道融合宋明时期:理学“陆王学”“程朱理学”清:实朴之学近代先秦诸子哲学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中国哲学发展脉络古典时期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晚起希腊哲学:怀疑主义、新柏拉图主义教父哲学:奥古斯丁“理性和信仰”现代哲学: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非理性主义经院哲学:证明上帝的存在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近代英国:培根、笛卡尔“经验论和唯理论”近代法国启蒙哲学:伏尔泰、卢梭近代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早期希腊自然哲学:自然由什么构成的?西方哲学发展脉络中国哲学发展历程先秦子学:孔孟——儒家老庄——道家墨子——墨家韩非——法家孔子思想孟子思想孔子视成为“仁人”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后来很多人用这一问题诘难孔子的门人,人为什么要为“仁”?孟子对此作出了答案——人性向善墨子思想新儒学程颢、陆九渊——王守仁(心)——主观唯心主义周敦颐程颐、朱熹(理)——客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理”是世界的本原——宇宙观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方法论“存天理,灭人欲”——道德观陆王心学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宇宙观通过“内心自省”的方法把握“理”——方法论“存天理,灭人欲”——道德观实学实学:经世致用(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黄宗羲朴学注重于资料的收集和证据的罗列,主张“无信不征”,以汉儒经说为宗,从语言文字训诂入手,主要从事审订文献、辨别真伪、校勘谬误、注疏和诠释文字、典章制度以及考证地理沿革等等,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也不注重文采。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晚期的希腊哲学:新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科学分类:第一个全面系统地为科学知识分类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哲学活动体现了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学以致知、为求知而求知,为智慧而智慧的探索精神。演绎式科学:逻辑三段论、欧几里得几何学古希腊哲学小结:希腊哲学的根本精神就是爱智慧、尚思辨、学以致用的探索精神,真是这种精神为西方哲学追究知识、探索真理的基本倾向和科学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一、中古时代背景:1、王权与教权争斗、相互利用、合作2、基督教会对保持希腊罗马文明火种起了重要作用信仰的时代——中古哲学二、基督教哲学和希腊哲学的比较:“理性与信仰”1、希腊哲学的精神是一种乐观的悲剧精神。在命运前的积极态度,形成了崇尚知识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2、基督教哲学以否定现实的方式谋求灵魂的救赎,通过信仰上帝使灵魂得到永生。教父哲学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哲学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哲学:新时代,从宗教精神中创立一个相反原则,即纯粹的人性的、自由的、自我意识的、博爱的、普遍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科学精神。宗教改革:灵魂如何获救的问题是基督教的中心教义,也是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宗教改革认为,灵魂的获救只凭人的信仰,与善功、教会的中介作用无关。近代哲学一、产生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教会权威的衰落自然科学的发展,恢复了人们对知识的崇尚经验论与唯理论培根:他把经验当作统一思维与存在的关键笛卡尔:排斥一切外在权威,把人的思维当作哲学的开端。中西宗教宗教观念宗教感情和体验宗教行为和活动宗教组织和制度宗教的四层次二、宗教产生的原因恐惧——敬畏(自然、死亡)痛苦——救赎超脱现世生存状态,突破生命的限制,寻找生命的意义。三、宗教与文化的关系1、宗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他以特定的方式反映人的社会生活,在人类文明史的特定时期(原始社会、西方中世纪),宗教就是整个文化系统的核心。2、反之,宗教又受整个文化系统的制约,它本身也是文化环境的一种产物和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印度佛教的基本精神一、因果轮回是佛教的一个中心问题。早期佛教就是要抗拒这种不可抗拒的命运,把人们从苦海中打捞出来,渡到彼岸的极乐世界。主要是学习佛家理性理论和修禅打坐。二、基本教义:“四谛”:苦(人生是苦)集(苦产生的根源)灭(灭苦求乐)谛(灭苦的办法)和“缘起说”。三、“苦修”——印度是个崇尚苦修的民族。印度佛教的发展历程婆罗门《吠陀》↓沙门释迦牟尼创原始“佛教”弟子“集结”三藏(经律论)上座部10部大众部8部小乘佛教“南传”大乘佛教“北传”斯里兰卡泰国等东南亚云南省部分地区以中国为中心再到日本、朝鲜7、8世纪由印度传入西藏“藏传佛教”中国中国佛教概论传入
本文标题:中西文化概论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29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