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GB50011-2010(2016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课件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目录总则及术语基本规定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非结构构件地下建筑抗震设计理念总结1、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1.0.2)—强条2、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及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3、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1.0.4)—强条一、总则及术语一、总则及术语地震作用计算只是抗震的一小部分,主要应在概念上进行抗震设计,抗震措施至关重要!调整后,新的地震动区划图设防要求普遍提高:(1)7度以上的地区面积从49%上升到58%;(2)8度以上的面积从12%增加到18%;(3)全国县级以上城市12.5%设防水平变化较大:(4)0.05g提高至0.10g或0.15g:6.9%;(5)0.10g或0.15g提高至0.20g:4.6%。一、总则及术语4、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precautionary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5、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6、建筑抗震概念设计seismicconceptdesignofbuildings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一、总则及术语1、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二、基本规定抗震设防烈度6789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0.10(0.15g)0.20(0.30g)0.40g2、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3.3.1)—强条注:g为重力加速度。二、基本规定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1)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2)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3)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4)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3.0.2)—强条注:甲类:三级特等医院的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乙类:大中城市的三级医院住院部、医技楼、门诊部等;丙类:住宅、宿舍和公寓。二、基本规定3、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3.4.1)—强条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坚向剖面的变化。4、结构体系影响因素: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地基、结构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确定。5、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3.7.1)—强条二、基本规定6、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抗震墙不宜超过C60,其他构件,9度时不宜超过C60,8度时不宜超过C70。7、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3.9.4)—强条8、抗震设防烈度为7、8、9度时,高度分别超过160m、120m、80m的大型公共建筑,应按规定设置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建筑设计应留有观测仪器和线路的位置。三、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1、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晌;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晌。(4)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5.1.1)—强条注:8、9度时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应按有关规定计算坚向地震作用。三、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2、建筑结构的地震影晌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5.1.4)—强条四、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1、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外,相关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对应的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2、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外,相关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对应的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3、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仁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四、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4、防震缝宽度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100mm;(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四、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5、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地下室顶板应避免开设大洞口;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相关范围的顶板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相关范围以外的地下室顶板宜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2)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纵向钢筋不应小于地上一层柱对应纵向钢筋的1.1倍。(3)地下一层抗震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四、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6、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1)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现在已出现预制楼梯梯段)(2)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3)楼梯间两侧填充墙与柱之间应加强拉结。7、框架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2)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3)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0。四、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8、梁的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φ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兰、四级不应少于2φ12。(2)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四、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9、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1)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闰距和最小直径,应按下表采用:(2)一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底层柱下端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抗震等级箍筋最大间距{采用较小值,mm)箍筋最小直径(mm)一6d,10010二8d,1008三8d,150(柱根100)8四8d,150(柱根100)6(柱根8)注:1d为柱纵筋最小直径;2柱根指底层柱下端箍筋加密区。四、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10、柱的箍筋加密范围,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三者的最大值;(2)底层柱的下端不小于柱净高的1/3;(3)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框支柱、一级和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五、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1、钢结构房屋应根据设防分类、烈度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2、钢结构房屋需要设置防震缝时,缝宽应不小于相应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1.5倍。3、对6、7度时不超过50m的钢结构,尚可采用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板,也可采用装配式楼板或其他轻型楼盖;但应将楼板预埋件与钢梁焊接,或采取其他保证楼盖整体性的措施。4、超过50m的钢结构房屋应设置地下室。其基础埋置深度,当采用天然地基时不宜小于房屋总高度的1/15;当采用桩基时,桩承台埋深不宜小于房屋总高度的1/20。五、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5、梁与柱刚性连接时,柱在梁翼缘上下各500mm的范围内,柱翼缘与柱腹板间或箱形柱壁板间的连接焊缝应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缝。(8.3.6)—强条6、框架柱的接头距框架梁上方的距离,可取1.3m和柱净高一半二者的较小值。六、非结构构件1、建筑结构中,设置连接幕墙、围护墙、隔墙、女儿墙、雨篷、商标、广告牌、顶篷支架、大型储物架等建筑非结构构件的预埋件、锚固件的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以承受建筑非结构构件传给主体结构的地震作用。2、非承重墙体宜优先采用轻质墙体材料;采用砌体墙时,应采取措施减少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并应设置拉结筋、水平系梁、圈梁、构造柱等与主体结构可靠拉结。3、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600mm设2向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6、7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8、9度时应全长贯通。七、地下建筑1、丙类钢筋混凝土地下结构的抗震等级,6、7度时不应低于四级,8、9度时不宜低于兰级。乙类钢筋混凝土地下结构的抗震等级,6、7度时不宜低于三级,8、9度时不宜低于二级。2、对地下连续墙的复合墙体,顶板、底板及各层楼板的负弯矩钢筋至少应有50%锚人地下连续墙,锚人长度按受力计算确定;正弯矩钢筋需锚人内衬,并均不小于规定的锚固长度。3、楼板开孔时,孔洞宽度应不大于该层楼板宽度的30%;洞口的布置宜使结构质量和刚度的分布仍较均匀、对称,避免局部突变。孔洞周围应设置满足构造要求的边梁或暗梁。八、抗震设计理念总结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结构的要求之一,完整的应为: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柱弱梁要求结构柱子的承载力要大于梁的承载力。也就是说发生地震时柱子的破坏一定要晚于梁。因为一栋建筑,如果梁破坏而柱没有破坏,整栋建筑不会倒塌,建筑里面的人还可以逃生。但是一旦柱子破坏了,由于连锁反应,整栋建筑会在短时间内倒塌。由此带来的人员伤亡就更大,损失就更大。强剪弱弯:从破坏特点来看我们当然希望结构发生延性破坏,因为这会给我们很多的反应时
本文标题:GB50011-2010(2016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57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