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0708第七章-金元文学批评3+7
第七章金元文学批评(一)王若虚的《文辨》和《滹南诗话》(一般):理解:王若虚的基本诗文主张。在金代文坛上,某些作家竞靡夸多、追奇逐险的倾向比较突出。王若虚以理论家的器识和胆略,与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论争。在文学和生活关系的看法上,王若虚主张写“真”去“伪”,反映客观现实,(二)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次重点):应用:翻译简评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对诗歌创作的基本观点。以作家作品评论为主,也有对创作原理和创作方法的论述。他与王若虚的思想相近,如提倡充实、求真、自然等。元与严羽是同时代人,同为文学批评大家,一处南,一处北,他们的诗论有许多相近的地方,譬如都推崇汉魏盛唐,贬抑宋诗,重视悟境等。但由于二者所处的环境不同,故出发点并不一致,理论的趣向也有不同,比如元更重视内容,更重自得,更重视风雅比兴的诗论传统,表现出与王若虚相近,而与南方的严羽不同的一面。这在对诗风的好尚上也可以看出,元更喜北方刚健质朴的汉魏古风:(三)小说批评的萌芽(重点):应用:简评罗烨《醉翁谈录》对话本小说艺术特点的论述。小说引子、小说开辟。1、罗在《醉》中指出,话本可以纵横四海,驰骋百家,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2、其语言上的特点就是通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3、情节虚实相间,浓淡得当,吸引读者,扣人心弦。3、他还指出说话时不排斥“讲论”,说话人能简明地表达褒贬、劝惩的态度,对生活中的态度作出评判,使人听之有益。第八章明代文学批评(一)明代的正统诗文批评(次重点):1.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理解: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这是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他们认为文章应学秦汉,古诗崇汉魏,近体宗盛唐,在他们看来这是“直截根源,取法乎上”。秦汉文章、汉魏盛唐诗的优点,在于能反映现实揭发政治黑暗,并在艺术上有独创性。而七子忽略诗人的现实内容,只是片面地从形式上模仿古人,以为这样就能改变虚华萎弱的文风,实际并不能找到创作的真正道路。此外,他们把秦汉盛唐诗文奉为最高楷模,而鄙薄后世的一切作品,对明中叶文学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2.王世贞的《艺苑卮言》:理解:王世贞的格调说。他把才与思作为格调的基础虽然仍没有涉及文艺作品与现实生活关系这一根本问题,没有说明“才‘的来源,但是比起李梦阳、李攀龙等专在外表上追求格调来,他比较注意到创作主体的思想与艺术修养对作品境界的决定作用。受严羽的“妙悟”说、“兴趣’说影响很深。3.唐宋派:识记:唐顺之的本色论。他强调作者要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这反映了他对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视,以及对文学个性化和通俗化的要求。唐宋派与七子派的基本分歧。标举“唐宋散文”来与‘文必秦汉“来对峙。理解:唐宋派取法的对象与方式。最为推崇欧阳修和曾巩。在取法的方式上,认为“法”是写作文章的自然法则,主张学习前人的精神脉理反对机械的模拟古代的字句。4.公安派:识记:公安派对文学发展的基本看法。“代有升降,法不相沿”理解: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张。这是明代公安派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方面提出的主张,所谓“性灵”,相当于性情和情感,所谓“格套”,指表现形式方面凝固的框子和清规戒律。公安派文论强调自由地抒写真情实感,独创见解,反对虚伪矫饰,随声雷同与任何形式的束缚,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公安派的性灵之说,也有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感,追求士大夫阶级闲情逸致的一面,存在严重的消极因素。(二)明代的戏曲批评:1.识记:《太和正音谱》的主要内容、基本理论观点。明初仅见的一本戏曲理论著作,主张以戏曲“饰太平”。2.李开先、何良俊、王世贞、徐渭的戏曲主张(一般):识记:李开先的不平之鸣与衣食足而歌咏作论。王世贞的动人论。他认为戏曲成功与否首先在于是否“动人”。理解:何良俊的本色语论。:以俗语为本色字面。徐渭《南词叙录》的写作动机与基本理论主张。他不满文人长期忽视南戏之存在,只对北曲、杂剧加以记录,因而要打破成见,有系统地重新整理南戏,恢复其历史面目和地位。此书热情扶持南戏,反对一味重北杂剧而轻视南戏;探讨了南戏的声乐特点,反对用宫调等成法约束南戏;提倡“本色”论,肯定南戏的优良传统,反对“以时文为南曲”的风气。3.李贽的戏曲评点(次重点):识记:李贽的化工论。李贽极力推崇自然之美,认为“化工”远胜于“画工”。4.吴江派与临川派的论争(次重点):两派争论的焦点是针对《牡丹亭》的评价问题,并由此延伸为两派的理论争锋。5.汤显祖的戏曲理论(次重点):理解:汤显祖戏曲理论的主要内容。1、强调充分表现剧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受格律束缚。这一主张集中体现在《牡丹亭》中,更突出反映在他捍卫《牡丹亭》原作的论战中。2、从创作方法和艺术描绘方面来看,为了抒发真情,追求理想,汤显祖要求“以意趣神色为主”,3、在艺术构思上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反对拘泥于现实生活的形迹。4、他指出戏曲产生的内因在于人类之感情,以及由情而引起的“啸歌”和“动摇”,对塑造艺术形象的典型化方法,也作了精辟的概括。6.王骥德《曲律》(次重点):理解:王骥德《曲律》的基本戏曲理论主张。(1)王骥德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他的《曲律》一书。他的戏曲理论体系主要有三大块:批评论、创作论、本色论。(2)王骥德的戏曲批评论主要研究戏曲作品美学品味的判断与批评欣赏的原则、标准、方法诸问题。(3)王骥德的戏曲创作论主要探讨了戏曲内容的选择、人物的描写、题材的提炼、结构的安排等,大体围绕“词格俱妙”、“快人动人”、“可演可传”等戏曲艺术要求确定其范式和方法。(4)王骥德的戏曲本色论,一是在戏曲语言形式方面,本色在浅深雅俗之间;二是在语言表现的情感风致等内容上论,以悟为当行本色。应用:评述王骥德的全体力量论。论曲原则上“当看其全体力量如何”。王氏对戏曲高度综合的特征有较充分的认识,他认为“论曲,当看其全体力量如何,不得以一二语偶合。(三)明代的小说批评:1.历史小说理论(次重点):识记:.林翰的正史之补说张尚德的羽翼信史说。张尚德不允许作家作家的艺术加工。理解:.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对历史小说特点、作用的论述。蒋大器这里指出,历史小说的内容应依据史实,有所损益,有所增删,小说的形式应该有所寓意,赋予作品一定的思想意义能在社会产生作用,这段话反映了蒋具有明察历史小说的慧眼,也具备为民众考虑问题的进步立场,这篇序言奠定了我国历史小说的理论基础。2.神怪小说理论(一般):理解:谢肇淛的《西游记》评论。明确提出了“求放心”之说,从谢肇淛一贯的主张来看,他更为重视早期儒家的学说。“其始之放纵”,指小说前七回悟空闹乱三界。“心猿驯服,至死靡他”,指取经路上悟空一往无前的表现。这就是所谓的“至理”。应用:翻译简评吴承恩《禹鼎志序》对志怪小说创作目的的论述。虽然我的书名为志怪,也不专写鬼神,却时时写人间的变异,也略微蕴含着鉴戒。引用吴承恩的话,是为了说明《西游记》是立足于现实的。3.李贽、叶昼的小说理论(重点):理解:李贽的童心说。童心说是他文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所谓“童心”就是“真心”他认为具有“童心”才是真人,才能写出真文,李贽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和阶级地位,来抽象谈论童心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他所谓童心是指未受封建道德熏染的某些市民阶级的真情实感,这是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李贽反对当时无所不假的社会现实,强调作家保持童心,尊重个性,直抒胸臆,摆脱束缚,在历史上是有积极作用的。叶昼评点《水浒传》的特点与理论贡献。我国明代小说评点家叶昼所指出的“眼前”、“心上”、“意外”,正是小说逼真之美的三个不同层次。这三个层次在戏剧、散文和诗歌中又恰恰是各有长短。戏剧长于“眼前”实景的再现,散文长于“心上”活动的抒写,诗歌长于表现言外之意、韵外之旨,而小说则是“眼前”、“心上”和“意外”之长兼而有之。应用:李贽的《水浒传》评点述评。1、李贽评点《水浒传》的最大特点是他敢于打破封建统治阶级把《水浒传》斥为“诲盗”之书的传统偏见,对这部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做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他把《水浒传》与《史记》和杜诗相提并论。2、他把《水浒传》的主题思想概括为“忠义”,说明他还没有真正跳出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赞扬本书是为了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在具体点评上把忠义和招安看成《水浒传》的根本。把宋江看做忠义的化身,把奸臣贪官作为对立面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尽管动机是宣传忠义,维护封建统治,但是客观上肯定了《水浒传》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起义的一面。在当时有进步意义。3、对艺术方面的分析虽然着墨不多,但是有不少可观之处。例如对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化特点加以描摹的本领给予极高的评价。此外关于情节结构、细节描写、景物点缀、气氛烘托等的点评有些也很精到。这些对正确理解小说的创作特点和艺术成就,肯定和提高小说的文学价值,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4.冯梦龙的通俗小说理论(次重点):应用: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序》、《警世通言序》和《醒世恒言序》理论主张述评。1、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序》绿天馆主人把我国古人小说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乎周季”,如《韩非子》、《列子》中的故事,传说就是小说之祖,还有后来的《吴越春秋》等带有小说性质的作品,这时小说尚处于萌芽阶段。第二阶段是“盛于唐”这时传奇勃兴。第三阶段是“浸淫于宋”通俗本的出现,直到以后《三国》、《水浒》、《平妖》诸传,将小说的发展推向高潮。第四阶段是明代包括小说在内的各种样式的文学作品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冯梦龙对唐代传奇评价很高,但并不认为它是不可逾越的高峰,这一分析既指明了小说发展的继承关系,又看到了不同阶段的主要特色,比较合乎实际,并为后人研究古代小说的分期打下基础。2、署名无碍居士的《警世通言序》,主讲小说的艺术虚构问题,特别从加强作品感染力的角度论证了艺术虚构的必要。主张小说得情节不必尽真,也不必尽假。认为应当可真则真,无可真或不应真得则加以虚构。3署名可一居士的《醒世恒言序》主要论话本小说得社会作用问题。高度肯定了它的社会作用。但是把话本小说当成宣扬封建教化的工具,又表现出浓厚得阶级局限性。
本文标题:0708第七章-金元文学批评3+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63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