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刘国祥问题•你了解宏观经济学吗?宏观经济学与社会发展有何联系?•你了解当今的金融危机吗?它与宏观经济有联系吗?•一些社会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而不是那样处理?内容•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四、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五、宏观经济学研究与社会发展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又称总体经济学、大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对称。宏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以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英文概述•Macroeconomicsisabranchofeconomicsthatdealswiththeperformance,structure,andbehaviorofanationalorregionaleconomyasawhole.•Alongwithmicroeconomics,macroeconomicsisoneofthetwomostgeneralfieldsineconomics.••MacroeconomistsstudyaggregatedindicatorssuchasGDP,unemploymentrates,andpriceindicestounderstandhowthewholeeconomyfunctions.Macroeconomistsdevelopmodelsthatexplaintherelationshipbetweensuchfactorsasnationalincome,output,consumption,unemployment,inflation,savings,investment,internationaltradeandinternationalfinance.•Incontrast,microeconomicsisprimarilyfocusedontheactionsofindividualagents,suchasfirmsandconsumers,andhowtheirbehaviordeterminespricesandquantitiesinspecificmarkets.•Whilemacroeconomicsisabroadfieldofstudy,therearetwoareasofresearchthatareemblematicofthediscipline:theattempttounderstandthecausesandconsequencesofshort-runfluctuationsinnationalincome(thebusinesscycle),andtheattempttounderstandthedeterminantsoflong-runeconomicgrowth(increasesinnationalincome).•Macroeconomicmodelsandtheirforecastsareusedbybothgovernmentsandlargecorporationstoassistinthedevelopmentandevaluationofeconomicpolicyandbusinessstrategy.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宏观经济学最早是在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一片文章(《动态经济学中的传播问题与推动问题》)中率先提出来的。•美国学者肯尼斯博尔丁1948年在《经济分析》中首先使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凯恩斯建立起来的,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因此,凯恩斯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首创者,宏观经济学之父。•宏观经济学发展的4个阶段•第一阶段:宏观经济理论的早期阶段(17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称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古典经济学产生和发展时期,没有形成真正的宏观经济学,但已开始包含宏观经济学说。•魁奈—重农主义代表人物(《经济表》)。他在经济表中试图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表现为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表现为这个再生产过程的形式,把货币表流通现为资本流通的一个要素;同时,把收入的来源、资本和收入之间的交换、再生产消费和最终消费之间的关系都包含在这个“经济表”之中。•因此,“经济表”综合地反映了以总量表现的社会经济运动。•这个理论为魁奈在宏观经济学说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威廉配第(Williampetty,1623—1687年)•英国政治经济学之父,统计学创始人,也是率先将经济同健康联系在一起的先驱。著作颇丰:《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政治算术》《爱尔兰的政治解剖》《货币略论》。•威廉配第率先提出了时涨时落的市场价格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在变化,他称之为自然价格,即商品的价值。他还找到了价值的源泉—劳动。威廉配第还发现了产品的价格同劳动生产率的反比例关系。•作为天才,威廉配第在经济学理论方面的贡献很多,功绩不可磨灭。整个的古典经济学研究就是沿着他所开辟的道路前进的•威廉佩第--宏观经济最早的研究者。1662年《赋税论》被认为是经济学中第一部以宏观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的著作。•在《献给英明人士》中对英国的国民收入进行了第一次估算。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真正建立起经济学科学大殿的是亚当思密。•1776年思密历经10余年完成了《国富论》,囊括了生产、交换和分配,从个人的经济行为生产开始,以国家的经济行为财政学告终,称得上是一部经济科学的百科全书。•探讨了国民财富的形成和增长问题,既分析了整个社会的总资产、全体国民资产的积累和增加,又分析了个人收入和国民纳税能力之间的关系、政府收支之间的关系。•该书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论证资本主义发展的合理性了。让巴蒂斯特萨依(JeanBaptisteSay,1767---1832)•作为斯密的理论继承人,萨依于1803年在巴黎出版了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自从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来,在欧洲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论著中,得到人们普遍关注和受到权威称赞的没有一本书比得上萨依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些学者甚至把萨依称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萨依认为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是两回事,政治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而政治经济学则是研究财富问题的,它们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儿。•萨依首次提出了效用学说,此外还有萨依定律•萨依定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交换是产品和产品的交换。因此,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是永远相等的。•具体含义为:•1、在一切社会中,生产者越多,产品就越多样化,产品也就销售得越快、越多和越好和越广泛,生产者所得的利润也就越大,因为价格总是随着需求增长。因此,生产过剩危机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2、只要有供给,就自然有消费。因此,用不着去刺激消费的欲望,极力生产是明智的,而鼓励消费是拙劣的政策。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1799年,《国富论》作为经济学最畅销的书籍已经印刷了第十版,就在这一年,大卫李嘉图时年24岁,开始专研《国富论》.•18年之后,这位以研读《国富论》开始步入经济学领域的金融家,成了继思密之后的又一位英国古典经济学大师,并被马克思誉为“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从萨依定律可以推出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存在恒等的关系。在整个社会,有多少供给就将有多少需求。•商品和劳务一定能够同其他商品和劳务相交换,某些商品和劳务生产过剩,是一种暂时现象。•整个社会永远不存在生产过剩危机,永远处于供求相等的充分就业状态。•按照萨依定律,经济社会的主要问题不是总需求问题,而是总供给问题。因此,研究社会发展只需研究社会生产即可。•萨依定律生产函数劳动市场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储蓄投资和利率•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在第二阶段,随着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宏观经济学主要集中于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上,形成了许多种宏观经济学说,•如瑞典经济学家的动态均衡理论,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英美经济学家的货币数量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密契尔等人对国民收入和经济周期的研究等,使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阶段。•随着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出现,以1936年凯恩斯《通论》的出版为标志,现代宏观经济学才真正产生了,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宏观经济学与以前的宏观经济学相比,其显著的区别在于:它研究的是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等的关系,因此被称作收入分析。它通过收入分析得出的论断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并且在通常情况下出现的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而20世纪最初30年的宏观经济学,则或者只限于对货币数量和利息率水平的分析,而不涉及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问题;或者维持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谐的传统观点,把经济周期中阶段的更替看成是经济中自发力量调整的结果。对于30年代大危机,以往的经济学无能为力,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给予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凯恩斯认为,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量决定总就业量,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等心理因素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总需求价格是小于总供给价格的,这样就出现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即出现了萧条和大规模失业现象。•市场机制是没有力量自动使之均衡的,必须依靠国家干预才能实现充分就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恢复正常运行。需要注意的是,凯恩斯的分析是假定供给不变、社会上存在足够的资源为前提,而进行的短期的、比较静态的总量分析,因而只是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阶段。•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出现以后,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派,在二战后大约保持了20年的极盛时期。•60年代后期起,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滞胀”,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难以做出解释,未能提出有效的经济政策。于是,宏观经济学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1)非凯恩斯派宏观经济学开始复兴。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货币数量理论的复兴—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逐渐成为凯恩斯经济学的有力挑战者。•其次,以林德伯克为代表的新一代瑞典经济学家的宏观经济学也开始复兴。他们在总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进行了结构分析,提出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和“混合经济模型”是非凯恩斯派宏观经济学的又一个新动向。•另外,长周期理论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如熊彼特以创新为中心的周期理论、康德拉捷夫的55年长周期理论以及库兹涅茨的20年长周期观点等。•(2)凯恩斯派宏观经济理论也不断改进和完善。例如把凯恩斯理论动态化、长期化时,不仅从总需求方面作了补充,而且还重视分析了总供给的变化;不仅继续采用实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而且也强调采用规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后一方面,琼·罗宾逊、詹姆斯·拓宾、阿瑟·奥肯等人在经济分析中对价值判断、伦理标准的强调,都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规范经济学色彩强化的具体表现。•(3)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非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互相渗透。两派虽然都采用总量分析方法,但由于各自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主张不同,因而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论战非常激烈。不过,经过较长时期的争论,两派开始互相吸收对方的合理部分,互相影响和渗透。目前,在货币因素的重要性、失业问题的顽固性、国家长期规划的作用、浮动汇率问题等方面取得了比较接近的看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两派的分歧消失了,事实上,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和货币主义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鸿沟是难以逾越的,二者的论战还将继续下去。•宏观经济学主要观点•宏观经济学研
本文标题:绪论--宏观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77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