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很早以前,就在亚马逊和当当网的畅销书排行榜上看到了魔鬼经济学一书,但一直没有时间认真品读.真正空闲下来之后,魔鬼经济学的续篇超爆魔鬼经济学却在不经意间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确,仅凭这是比尔-盖茨新建的个人网站上重点推荐阅读的唯一一本书,也足以说明这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迫不及待的读完全书之后,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我对全书的感受:构思新颖,妙趣横生.可谓处处闪现着智慧的光芒.作为一个刚刚接触经济学两年时间左右的大学生,超爆魔鬼经济学对我的思维方式的冲击是颠覆性的.完全改变了自己以往所认识的经济学,体会到了经济学除了貌似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数学推导之外,竟然可以如此的精彩,竟然和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息息相关.它不仅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思维中的很多缺陷,同时也让我知道了独立思考和用打破常规思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一.首先介绍一下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全书可分为序言和五个章节:(1)在序言中,作者主要提到了以下几个话题:话题一:酒后步行比酒后驾车危险。话题二:电视提高了印度女性的人权平等意识。话题三:从环境污染和危险性上看,马车的危害大大超过汽车。话题四:鲨鱼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致命。序言以看似简单的四个问题的提出及回答,奠定了全书的写作模式.即在每章开篇时提出一个令人震惊或古怪的论断,乍看之下,似乎有违情理.随后,随着文章内容的展开,作者就会给读者提供很多基础统计数据,使得作者先前提出的论断显得合情合理.通过四个问题,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不要完全相信一直在培养你常识的媒体;二、在大部分问题上,统计学的数字并不能说明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主观臆断往往是不准确的,尤其是当你试图比较两种因时间或空间的原因而无法同时存在的事物时;四、要学会发现事物的相互联系(印度妇女通过电视接触到了国外的自由思想)。(2)第一章:这一章的题目很长,而且还颇具吸引力:“遏制气候变暖:火山爆发?用烟囱捅破天?还是架一根18英里长的管子?”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本章讨论的问题和作者将要提出的超出常规的解决方法了.首先,认识了一个很牛的人--内森梅尔沃德.这个孩子被火山和地壳的各种神奇现象点燃后,14岁高中毕业,经过一阵子学习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深造,23岁时拿了一个学士学位和两个硕士学位,之后又晃悠到剑桥去从事量子力学研究。在普林斯顿读研究生时,圣海伦火山(位于华盛顿附近)爆发了,由于威力巨大,使得3000英里外的他的大学宿舍窗子上都有火山灰,于是这个家伙开始迷恋上了地球工程学,并从此在心中埋下了要玩转地球的种子。之后,虽然他很长一段时间在微软当CEO,不过等到赚够了钱以后(上了《福布斯》富豪榜),他终于退出微软,自己捣鼓起自己儿时的梦想来。于是,我了解到一个公司:由NathanMyhrvold创办的名叫“高智发明”的公司。这个公司很牛,不仅是因为有一个牛老板,而且其成员个个是异想天开又富于实践精神的。激光射蚊子、温控海洋阻止飓风形成、送人造卫星上天以及帮国家搞国防都不在话下。现在,这么个很牛的公司盯上了二十一世纪最牛的环境问题——气候变暖上。于是,才有了本章后面那些奇思妙想。第一章起始,作者并未开门见山,而是爆料: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关心的反而是全球变冷问题。从这一信息入手,文章逐渐过渡到正轨。作者此时引用了一个经济学用语:外部效应(通过汽车防盗装置来解释)。原来,全球变暖的主因正是人们现代化生活中无意识产生的各种负外部效应所致:使用空调导致发电,发电需要燃煤导致温室气体增多;或是吃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肉导致该类动物被农场大规模放养,而其排泄物含有远大于汽车排放的温室气体……从这些并非危言耸听的例子出发,作者回顾了一下至今为止人们采取的或常识中应该要采取的,控制气候变暖的措施:少吃牛羊肉,每周拿一天时间不吃汉堡,使用太阳能发电,推动限时禁车法律发展,少开空调,通过高额税费来抑制消费和提供补偿(将征税所得在因环境变化而利益受损害的人们中间分配),以及杜绝碳排放……但是,这些措施真如人们认为的那样“有效”吗?前面出现的那个NathanMyhrvold以及他的那帮子天才团队成员发现:一、地球是个球,所以即使一个国家完全没有碳排放,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它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影响;二、已经意识到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提要求时底气不足;三、太阳能电池吸收的太阳能只有12%能顺利转换成电能,其它部分则再次以热能形式辐射,太阳能电池实际上加剧了全球变暖;四、二氧化碳并非主要的温室气体,水蒸气才是!五、想用征税来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外部效应何其困难!;六、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天天吃袋鼠肉,当然,也有科学家在试着把袋鼠体内的消化细菌移植到牛胃里……总之,高智公司的天才们认为:现在的环保工作太小、太迟,而且太乐观了,而且光靠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更糟的一点是:经济学家们关心的并非改善环境的方法,而是怎样用最少的成本赢得最好的未来。如果没有把握,人们一般都不愿为了应对未来问题而花费大量的钱财,尤其当这种未来问题发生的概率如此之低时。我们也可以静观其变。面对这样的情形,最优的解法似乎是:找出一种既廉价又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全球变暖。作者的伏笔没有白埋,Myhrvold还真就从火山喷发里得到了启示:剧烈的火山爆发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这些气体并非如同普通烟囱排放般只达到对流层,而是被高高冲到了同温层。在那里,二氧化硫如同一块裹住地表的毯子,有效防止阳关到达地面,从而降低了地球的温度。为了使这个抽象的原理具体化,作者引用了1991年菲律宾吕宋岛上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后引起地球降温0.5摄氏度的例子。Myhrvold突发奇思妙想:不如我们也来模仿火山,造一根又细又长的管子直通同温层,时不时送点二氧化硫上去怎样?老外和我们的差距正在于:他们竟然真的建立起模型开始有模有样地分析起这点子的可行性来。一分析吓一跳:如果真能实现此方案,总共只用投入2.5亿美元。这一数字同另一个叫阿尔戈尔的家伙提出的普及环保知识的方案相比,还少了5000万美元。而且这里的二氧化硫并不需要额外生产,而是直接引自全球各个大工厂排放的废气中,看上去经济又实惠。后来这个“管子问题”有了升级版,就是索性直接将排放二氧化硫的工厂烟囱加高,高到同温层,直接送二氧化硫——当然,学过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这么个高度肯定不是靠转头垒上去的了。高智公司试图使用一种特殊的管状热气球来送气。最终,终极版本的解决方案被一个叫JohnLatham的人提出,他也是高智一员。这个方案叫“雾气腾腾的镜子”。说白了就是制造大量的云来反射太阳光,制造方法是通过装有涡轮机的玻璃纤维船从大洋上将飞沫直接弹射到天上……这一招的成本比之前两个版本来得更低,也就受到了更多的质疑。但是,用作者的话说,在经济学家看来,高智公司的这些想法反而更加可行,因为其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回馈比起传统方法来都更有优势。本章里作者花了很大篇幅介绍NathanMyhrvold其人以及高智公司,最后描述了他们关于遏制气候变暖所提出的这几个奇思妙想。最终结果如何却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似乎高智公司的天才们“还在努力中”。本章最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讲述一个貌似无关的问题:医生不洗手的习惯问题。读完之后方知作者之苦心:医生本应是受到良好教育且深知不洗手就出诊的危害的,但习惯改不了,要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尤其当这个习惯看上去并不直接危害到自身时)相当困难。这和环保一样,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大量负外部效应的人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过失,所以要通过纠正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行环保是不切实际难以达到目的的。这从侧面说明了高智公司那些方案的必要性。这一点也体现出经济学家看问题和环保人士的不同,经济学家不仅关注环境,更在乎合理的方案,当方案不当时,即使是有益于环境的措施仍然不予采纳。读完第一章,感觉上了一堂环保大课,至少以后在高喊环保口号的时候我会先冷静地思考一下:自己将要做的事是不是真的有利于环保,节约用水、使用清洁能源、改变饮食或少开电灯……哪些更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哪些只是人们长久以来的科学迷信?还学到的一点是:外国的学者通常是想到就说,说完就做。其实架个烟囱伸个管子到大气层顶上遮阳并非只有高智公司那帮人想过吧?也许你我也有过如此奇想,关键是我们的想法只是想法罢了,而外国的学者却真正开始动起手来实践。随着电脑技术的进步,现在要模拟建模也很方便了,以后有了想法一定要先做做模型,看结果如何,实在不行再放手不迟。(3)第二章,恐怖分子的银行账户有什么特点?围绕恐怖袭击事件展开.本章一开头,作者便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一个人的一生,可能因为出生时的意外事件而受到巨大的影响,无论这种意外事件涉及什么时间,地点,或者特定的事故.接着,作者以3岁的雄驹机灵琼斯,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和姓氏的首字母对一个人的成就的影响为例,说明了意外事件对人的巨大影响.接着,作者还发现,大多数的优秀足球运动员出生于1--3月,另一半则出现在其他月份.这是为什么呢?当你为了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作者给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答案:因为青年运动赛事是按照年龄来组织的,而年龄的计算采用12月31日作为出生日的截止日期.这样一年,同一年龄的出生在1--3月份的男孩,就会比同一年龄的出生在10--12月的男孩大8--9个月,从而使得身体发育更好的他们会在比赛中获得更多的出场机会.这种相对年龄效应,在体育运动中发挥着极为重大的影响.接下来,作者介绍了一名急诊医学家克雷格-费德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使得急诊医生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的故事.另外,作者通过数据统计告诉我们,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和治理费用没有多大关系.这与人们普遍认为的,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越多,治疗效果就会越理想的观念相左.在本章的最后,作者集中讨论了有关恐怖分子的话题.他首先告诉我们,恐怖分子并非如人们想像的那样,出身于贫困家庭,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相反,一般出生在比较富裕的家庭,受到相对良好的教育.接着,作者告诉我们,一个出色的银行数据分析师霍斯利,如何打破常规思维,刻苦钻研,使得通过对用户的银行账户等其他重要变量特征进行分析,从而精确的确定可疑的恐怖分子成为可能的故事.(4)第三章.难以置信:犯罪率升高是因为电视看多了?.作者一开始,便引用了纽约时报的一篇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报道:一个妇女在30分钟内受到凶手的连续袭击而致死.而附近的38位邻居却眼睁睁看着她被杀,无动于衷.由此引发了专家对旁观者效应的集中探讨,并成为多种畅销的社会心理学教材的经典案例.然后,作者通过深入论证和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出了电视的普及对一些城市的犯罪率产生明显影响的结论.再一次颠覆了我的常规思维.接着,作者以较长的篇幅,对近年来甚嚣尘上的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进行了探讨.并通过论证和数据分析,驳斥了行为经济学中的人类有利他主义倾向的假定.告诉人们:由于在实验中存在着选择性偏差,以及在认真观察环境下参与实验的人会主动的配合实验者,因此那些标准的实验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很不靠谱的,所谓的利他主义行为也是一种纯粹的乐观想象.从而更加坚定的论证了传统经济学中利己主义假定的合理性.(5)第四章.疫苗,安全带和飓风:不一样的事情,一样的逻辑.本章的内容主要是想说明两件事情,一件是非常著名的非预期后果准则,另一件是最困难的问题,往往是用极其简单的方法解决的.一开始,作者告诉我们,19世纪40年代著名的匈牙利医生塞梅尔维斯,通过制定一个非常简单的命令,即所有医生和学生,作完尸体解剖手术后必须洗手,使得困扰医学界很长时间的产褥热病得到有效遏制的故事.接着,通过对劳动法也会损害劳动者,从捕鲸到石油开采,疫苗的使用,安全带及儿童安全座椅的问题的讨论,揭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最困难的问题,往往是用极其简单的方法解决的.相信市场,相信人们从收益-成本比较出发而做出的选择更加有力,是本章的重点.(6)第五章.街头妓女与百货商店圣诞老人有何相似?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命题.然而,作者要说的主题却是劳动力市场如何运行,以及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有用性.
本文标题: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8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