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10第五章 清王朝的灭亡
第五章清王朝的灭亡第一节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二、中国资产阶级的成熟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原因2、表现3、特点4、影响二、中国资产阶级的成熟1、资本集团的出现“南张北周”2、商会的大量涌现第二节民主革命与立宪运动的高涨一、民主革命思潮的勃兴二、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三、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一、民主革命思潮的勃兴1、学界风潮与苏报案2、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3、影响二、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1、同盟会成立的基础2、同盟会的成立3、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4、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三、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一)、论战发生的背景(二)、论战的过程(三)、论战的实质及影响(四)、对论战的评价(一)、论战发生的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关系的恶化(二)、论战的过程1、论战的直接起因2、论战的爆发3、双方参与论战的代表人物及其阵地4、论战的内容6、论战的结局(三)、论战的实质及影响论战的实质论战的影响(四)、对论战的评价传统观点当今学术界认可的评价第三节清王朝的末日一、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二、立宪派的三次请愿活动三、收回矿权、路权与保路运动一、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1、孙中山的十次起义2、革命党人组织的其它起义3、孙中山革命策略的改变二、立宪派的三次请愿活动1、立宪派组织的立宪团体2、三次请愿3、影响三、收回矿权、路权与保路运动1、兴起的背景2、各地的斗争及其成果3、保路运动4、影响第四节、武昌起义与清帝退位一、武昌起义二、袁世凯东山再起与南北议和三、袁世凯逼宫与清帝退位四、辛亥革命的得与失一、武昌起义1、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湖北的革命活动2、中部同盟会的成立3、起义的筹备4、起义的爆发及经过5、湖北军政府的成立6、各省响应辛亥革命形势图二、袁世凯的东山再起与南北议和1、袁世凯失势2、隐居洹上垂钓洹上3、东山再起4、南北议和三、袁世凯逼宫与清帝退位1、袁世凯逼宫2、清帝退位四、辛亥革命的得与失1、辛亥革命的“得”2、辛亥革命的“失”原因政府的鼓励政策国人思想的转变表现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以纺织为主的轻工业发展较快中国商办银行出现特点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发展较为缓慢民族工业虽有发展,但实力较弱民族工业在传统保守势力及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压力下生存影响为民主革命的发生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南张北周”北周,指的周学熙的周氏集团。拥有启新洋灰公司、滦州煤矿、京师自来水公司、秦皇岛耀华玻璃公司、普育机器厂等公司,形成一个“包括水泥、煤炭、纺织、机器制造、自来水、玻璃、金融保险、农垦等多部门和综合性的资本企业集团。”南张,以晚清状元张謇为首的张氏集团,以南通大生纱厂为基础发迹,创办了大小企业48个,包括冶铁、机器、日用品、食品、交通运输、银行、码头仓库、服务性行业等门类,还在苏北沿海先后创办了20个盐垦公司,成为一个以棉纺织工业为中心的规模大、门类全的近代资本集团。商会的大量涌现1902年,上海商务总会,最早的商会组织。1903年,天津商务总会成立,虽会北京商务总会、苏州商务总会相继成立。1913年,中华全国总商会联合会成立。商会除了其经济职能外,还积极参与政治及其他社会活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学界风潮1902年11月,上海南洋公学学生反对校方专制,愤而退学,无所凭依。蔡元培组织的中国教育会向他们施以援手,成立爱国学社,帮助学生完成学业。此后,各地学校的类似事件层出不穷,显示出青年学生对现实及当局的不满,在政治上逐渐觉醒。苏报案《苏报》本是一家具有日本背景的报纸。1896年在上海创办,1898年由中国人陈范接手。1902年,因率先报导学界风潮而声名鹊起。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言论日趋激进。《苏报》因发表章炳麟为邹容的《革命军》一书写的序言,鼓吹“革命排满”,引起清政府不满。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租界工部局逮捕了邹容和章炳麟,并分别判处他们二人二年、三年监禁。此为轰动一时的“苏报案”。这个案件,引起中外舆论的广泛关注,清政府的权威遭到沉重打击,有力地促进了“排满思想”的传播。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主张革命的新式报刊的大量涌现《苏报》、《国民日日报》、《游学译编》、《浙江潮》、《湖北学生界》等出现了一大批宣传革命思想的优秀著作及宣传家著作:《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等宣传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汪精卫等同盟会成立的基础组织基础:各地革命团体的建立,以黄兴为首的华兴会、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以及科学补习所与日知会。思想基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同盟会的成立时间;1905年8月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机关报:《民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因: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期间,清政府实行“奖励实业”、振兴工商的措施。表现:纺织业,仅1905年,新增9家织布厂,稍后几年新办纱厂9家;面粉业:1904—1905年,新增9家;铁路:20世纪头十年,铺设铁路422公里;钢铁、矿冶投资亦有大量增加。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壮大原因:20世纪初,清政府进行教育改革,逐步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游学。留日学生人数的增长。年份190119021903190419051906人数27457413002400800012000爆发1905年11月26日,《民报》第一号出版,即发表了精卫的《民族的国家》、思黄的《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中国革命史论》等文章,大肆攻击《新民丛报》。梁启超被人驳斥在先,亦不甘示弱,展开反击。1906年1月,梁启超于《新民丛报》第七十三号中发表了《开明专制论》一文,开始反击。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排满民权主义:建立共和国,权能区分、建国三阶段论民生主义: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单一税。参战的主要人物阵地内容要不要进行“种族革命”——关于民族问题的论战要不要进行“政治革命”——关于民权问题的论战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关于民生问题的论战结局1907年,《新民丛报》悄然停刊,论战戛然而止。传统观点革命派大胜改良派,革命思想深入人心,革命潮流势不可挡。现今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观点经过两年论战,并非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难说谁胜谁负。革命派在当时好像占据了点优势。李剑农先生的解释革命派的理论,存在较大缺陷,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实质这次论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内部两大派别关于实行何种政体的争论,其最终的目的,都要建立一本资本主义性质的民族国家。影响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双方在攻防、辩难的过程中,逐步加深了对西方的了解,推动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民族问题梁启超不主张排满,他认为,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满清王朝的建立不是外来民族的入侵,满汉矛盾不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他力劝革命党人,放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接受“大民族”的观念,建立一个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现代民族国家;梁启超还指出,中国最危险的敌人,是西方列强,革命导致内乱,会招致列强的瓜分。革命党人认为,清廷是异族政权,所以必须推翻,力主排满革命,故而竭力强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针对革命导致瓜分的说法,他们亦不认可。民权问题中国国民素质太低,没有自治的能力,还不具备共和国国民的资格,一旦采取了共和制度,必然导致“下等社会”猖獗,各持“个人主义”以营其私,形成阶级争夺,大乱不已,最后人们不得不将政治自由交给一个人,专制制度因而复活。革命派则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人类的通性。共和立宪制度正是根植于国民固有的这种自由、平等、博爱的天性。革命派也看到,黜专制而实行民权,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革命派提出革命三阶段论:军法之制—约法之制—宪法之制。民生问题改良派认为中国社会的经济组织和欧美不同。欧美贫富悬隔,已经陷于不能不革命的困境。中国则中产之家多,特别豪富之家少,不存在过于贫富悬隔的问题,因此没有行社会革命的必要,立宪派认为土地国有政策是攘夺富人之产。正因为现在中国贫富悬隔不厉害,因此,更容易进行社会革命,如果一旦像欧美社会那样,就积重难返了。革命派认为社会革命绝非是抢夺富人之产而人人分之。社会革命的目的是使财富平均,以利大多数人的幸福。然而实行手段并非像改良人士所臆想的那么简单。社会革命是从改革制度入手。李剑农先生的解释一.就文字上说:梁启超的弊端固然“常带感情”,对方汪精卫的笔端却也常为感情所充满;梁若拉出什么“西儒”,什么法理学家来作护符,汪也可以拉出来同样的护符来。二.就青年的心理说:大概青年是喜欢极端新的,喜欢突破现状,反对保守的。《民报》议论,在当时恰与此种心理相合,《新民丛报》到了乙巳以后,则与此相反。三.就两方的议论思想上说:《民报》固守三民主义,前后颇能一贯;《新民丛报》,则以前鼓吹破坏,现在反对破坏,因时代而改观。在梁启超以为“报馆所以指导国民者应操此术”,但读者却认为这时反复无常,前后矛盾,纵有价值,也不知他的真价值到底在前后的哪一端,因此便减少了读者的信仰。……四.就两方面指陈的事象说:梁启超所描写的革命共和的恶果,……未尝不与后来的事实有几分相符,但这些事实,在当时是未表现出来的事实,一般人是看不见的;而民报所描写满清政府的坏现象,改革的敷衍、立宪的虚伪,排汉的险恶,都是当时确凿的事实,人人看见的。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关系的恶化1899年,孙中山与梁启超一度欲联手革命。1900年,梁启超在檀香山成功地扩大了保皇会的影响,攫取了孙中山的财源。1900年12月,孙中山发表《告同乡书》,宣布:“革命、保皇二事决分前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两派决裂。直接起因1903年,梁启超游历美洲归来,极力反对在中国马上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由于梁启超在舆论界的影响力在当时无人能比,革命派害怕他那支常带感情的生花妙笔,冷却青年们的革命热情。十次起义1895年10月,广州起义1900年10月,惠州郑士良起义1907年5月,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义1907年9月,广西钦州起义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广西钦州起义1908年3月,云南河口起义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其它起义1906年12月,萍浏醴起义。1907年7月,徐锡麟、秋瑾的皖浙起义失败1908年,岳王会组织的安庆马炮营起义立宪团体预备立宪公会:1906年12月由郑孝胥、张謇等在上海成立。政闻社:1907年梁启超等人在日本成立。宪政讲习会:1907年杨度等人成立。三次请愿1910年1月,第一次赴京请愿,要求一年内开国会,遭到拒绝。1911年5月,第二次请愿,又遭到拒绝。1911年9月,第三次请愿,迫使清政府缩短预备立宪的年限,但仍有许多省的代表不同意,要求发动第四次请愿,被强行镇压。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遭到四川、湖南人民的强烈反对。1911年6月,川汉铁路股东代表在成都成立“保路同志会”,立宪派人士蒲殿俊、罗伦为政府会长。1911年9月,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相关代表,封闭“保路同志会”,激起民众的反对,上街抗议时,军队开枪镇压,局势混乱不堪。文学社清末湖北武汉新军中的革命团体。成立(前振武学社)于1909年阴历正月初九,武昌黄鹤楼。宗旨是“兴汉排满,推翻专制,驱逐满奴,夺回汉室江山。”发起人有张廷辅、刘复基、蒋翊武、李擎甫、沈廷桢、张筱溪、唐子洪、商旭旦、谢鸣岐、萧良才、曹珩和黄季修等12人。蒋翊武、刘复基为正副社长。社址设在武昌小朝街85号。1911年1月由振武学社改组而成,蒋翊武任社长。借“研究文学”为名,文学社有严密的组织,入社会员需经严格考察,以防不测。在新军中开展革命活动,吸收社员五千余人。后与共进社组成起义领导机关,发动了武昌起义。1912年6月,为
本文标题:10第五章 清王朝的灭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82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