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爱情三角论(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浪漫爱伙伴爱(亲密+激情)(亲密+承诺)愚蠢爱(激情+承诺)完美爱情(亲密+激情+承诺)激情(迷恋式的爱)亲密(喜欢式的爱)承诺(空爱)接近性相似性互补性外貌吸引力社会交换回报邻近性(曝光效应\多看效应)实验一: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1950年调查二个由门幢独立二层楼组成的居民区的友谊状况,研究他们之间的吸引力与彼此居住距离的关系。调查方式是问住户:“在该区域的社交活动中,你最亲近的是哪三个人?”结果发现,相互沟通的多少与彼此居住距离的远近有关,41%的人选择了隔壁邻居,其次22%的人选择隔一个门的邻居,再次只有(10%)的人选择同一幢同一层最远的邻居。而选择不同楼层或选择不同楼的人微乎其微。因此,邻近因素对建立人际关系是重要的,而且对维持和发展关系也很重要。人们总是随着自己生活空间的不断变化,不断地在邻近的人中选择、结交新的朋友。有人问到“你们学校有多大”,我们没回答,只是给他说了一个故事,前门卖饼的大叔向后门卖粉的阿姨求婚,阿姨没答应,原因是受不了异地恋实验二:美国心理学家扎琼克1968年进行了交往频率与人际吸引实验研究。将被试不认识12张照片,随机分成6组,每组2张,按以下方式展示给被试:第一组2张看1次,第二组2张看2次,第三组2张看5次,第四组2张10次,第五组2张看25次,第六组2张被试从未看过。在被试看完全部照片后,实验者再出示全部照片。要求所有被试按自己喜欢的程度将照片排成顺序,结果发现一种极明显现象,照片被看次数越多,被选择排在前面的机会也越多。可见,简单的呈现确实会导致吸引,彼此接近、常常见面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必要条件。同学间友情应常联系、常聚会。当然也有例外,如近距离与人际排斥:如果对象有负面的特性,空间距离近反而会增加反感。相似性为了证实“相似性原则”的效用,美国心理学家纽加姆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他让17名互不相识的大学生同住在一间宿舍中,对他们之间的情感变化过程,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跟踪调查。实验结果表明:在相识之初,空间距离的远近决定了彼此的亲疏程度;然而在实验的后期,那些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上相似的人,在研究结束时都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相似性」主要反应在态度及价值观上的相近,即双方对事物的看法、所下的决定、处理事情的过程等。当然社会地位、兴趣和经验也是相似性的一部份,但是态度上的相似性才是发展亲密关系中重要的一环。鲁迅说:“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象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互补性造成恋人间强烈吸引的原因之一,是“TheQuestToBeWhole”—“完整之我”的追寻。心理学大师杨格的理论,每个人都身具“显性”与“隐性”所见(或称“影子”)人格。每人除了表现外在众人之“显性人格”外,还有个正好相反,潜藏心底的“影子人格”。例如,“分析型”者的影子人格是“感觉型”。强调“理性”时,“感性”部份的人格,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变成隐性的“影子人格”一个人与一位身具自己“影子人格”的异性彼此强烈相吸,因为对方彰显出自己所缺乏(或已被潜抑,消逝了)的人格特质。在磨合期中,过去对方最吸引你的特质,却成为让你最受不了之处。我们都想努力改造对方,要对方变得像自己心中所订之“理想形象”一样,这是亲密关系中痛苦最大的来源。通过考验的办法,是放弃使对方变成完美的幻想,而回头重新专注在自己“显性”与“隐性”人格之整合与成长。这个“影子人格”与自己的“显性人格”整合,发展出一个较完全,较成熟的人格的过程,被称为“完整之我”的追寻。外表和容貌。亚里士多德:美丽是比任何介绍信更为巨大的推荐书。外表和容貌对初次交往的人来说,是个重要的吸引因素。特别是在与异性交往时表现尤为显著。两个人在进行交谈以前,往往是根据交往者的外貌特征来估价他,形成肯定或否定的印象,从而影响或左右了以后相互之间关系的发展。外表的吸引力: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外表(也称相貌)漂亮的人更具吸引力。被称之为漂亮辐射效应。按照这种效应看法,人们经常认为别人看到自己和特别吸引人的朋友或情人在一起,能提高自己的大众形象。心理学家布里斯林和刘易斯研究表明由于外表因素的影响,希望下次在能与之相遇的相关系数为0.89;相反,一个仪表缺乏吸引力的人,容易使人产生心理排斥。结果表明,外表越吸引人,就越为人喜爱。实验二:戴恩等研究者给大学生看三个大学生的照片:一个外貌漂亮,一个相貌平平,一个是相貌丑陋。然后要求被试估计他们三人未来是否幸福,结果发现,外貌具有吸引力的人得到了更多的肯定回答。还有的研究表明,几个月大的婴儿就对漂亮阿姨的照片关注的时间比不漂亮的阿姨的时间长。为什么漂亮的人会更受人喜欢?(1)生活环境告诉我们,只有认为是“漂亮”的人才是值得爱。现实生活中让我们从各方面学到,漂亮的人才值得爱。似乎被爱的对象总是“漂亮”的,即使相貌平平,也会“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美貌就起到了激发爱和反应爱的线索作用。(2)人们常常以为,同漂亮的人在一起,觉得荣耀和光彩。提升自身的价值,为满足虚荣心,人们愿意与漂亮的人接触。(漂亮的散逸效应)(3)人们常认为,漂亮的人还具有其他方面好的品质。如聪明、机灵、开朗、活泼等,于是我们就把好的个性品质与美貌相互对应起来,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漂亮的晕轮效应)。从心理学上来说,第一印象获取的信息大部分来自外表,美貌在第一印象形成中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人们往往还会非常自然地把一些好的品质附加到漂亮的人身上。(普希金例子)(4)爱美是人的天性。美丽也是一种资源,应别倍加珍惜。但不应无限夸大外表因素对人际吸引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美貌易逝,并不可能青春常驻地,另一方面,对阅历较深的成年人来说,身体上的吸引是表面的东西,当了解某人的内心后,他通常会变得并不重要。没有丰富内涵的外表美也是缺乏吸引力的,他很少会成为建立长期关系的基础。「社会交换理论」∶人与人之间都有一个感情的帐户,一个微笑就是存了一笔爱的款项,一句尖酸刻薄的话等于提款。在现代人忙碌的生活中,夫妻多半没有机会存款、交流,而在各样生活压力下,彼此挑剔的事情却日益增加,显而易见,帐户赤字会使两人关系不稳固。而孩子对我们的倾慕、依赖,都让我们觉得被需要,增加自我价值感,所以都是存款;同样地,当家里的伴侣一直抱怨和批评,不断提款,外面接触的异性却总是衣着整洁、温柔,那样尊重你,崇拜你。可以想象,外遇发生的危险性有多大!恋爱四阶段一个成熟的称得上真爱的恋情必须经过四个阶段:共存(codependent)反依赖(counterdependent)独立(independent)共生(interdependent)萌芽期:有起始的好感甜蜜期:关系确定,一切都非常美好磨合期:认识全面,缺点呈现平稳期:全盘接受衰退期:激情褪去,靠理性维持,并逐渐转化为亲情弗洛伊德提出,婴儿对母亲的依赖是最初和最持久的关系,也是所有未来恋爱事件的原型。“陌生情境”测验:在一个小型研究专用房间里有一把椅子供母亲使用、地板上有玩具供幼儿玩,母亲和幼儿一起在房间中玩耍,整个过程被录像。在两个关键性时刻,发信号让母亲出来,让幼儿自己在房间里呆三分钟(其中一次是让幼儿与一位女性研究助手一起留在房间,另一次是幼儿自己留在房间)。安全型:看到妈妈返回时会很高兴。他们靠近妈妈、向妈妈伸手,等待被妈妈抱起,至少会在远处用微笑或手势愉快地打招呼。如果幼儿正在哭泣,则会紧紧抱住母亲。妈妈的拥抱具有效果——它使幼儿平静下来并很快重新开始玩耍。不安全-回避型:在家里不信任母亲、不以母亲为安全基地的幼儿,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则非常不同。它们非常难以与母亲重新团聚。当母亲责备说“噢,不要闹,我回来了”时,幼儿会转过身不面对母亲,不看她。另一些幼儿先向母亲靠近,然后转到一边闷闷不乐,或者入迷地玩起毯上的线头或茫然地拍打玩具。不安全-矛盾型:即使母亲返回后仍会大哭,但却无力接近母亲甚至不能向母亲伸出手。它们会推开母亲的拥抱。母亲在它们情绪缓和后,会很自然地放下婴儿,让它玩玩具。但它们并非真的平静下来,会在母亲身边激烈地哭很久——但不怎么理会母亲、不再要求抱。短时间后,母亲也许能用玩具使它们平静下来,但效果并不好。即使你是不安全型婴儿,你仍有机会返回通向良好关系之路。随着时间的流逝,足够的友谊或一位安全型的恋爱伴侣会向你展示出一种不同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帮助你返回快乐、慷慨、令人满意的关系之路。爱情是一个光明的字被一支光明的手写在一张光明的纸上爱所给予的,只是他自己爱所取的,也只是取自他自己爱不占有,也不会为人所占因为爱本身是自足的留下一点空间让天风在爱之间舞蹈彼此相爱但不要让爱成为束缚——纪伯伦如果爱是牢笼,让我们把牢底坐穿!88
本文标题:爱情心理学 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95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