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紫外光谱基本原理..
第五章紫外-可见光谱ultravioletspectro-photometry,UV一、概述二、紫外吸收光谱三、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四.基本术语五、光的吸收定律第一节基本原理与概念一、概述基于物质光化学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之为光化学分析法。分为:光谱分析法和非光谱分析法。光谱分析法是指在光(或其它能量)的作用下,通过测量物质产生的发射光、吸收光或散射光的波长和强度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吸收光谱分析发射光谱分析分子光谱分析原子光谱分析概述:在光谱分析中,依据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主要有:红外吸收光谱:分子振动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2.51000m,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紫外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200400nm(近紫外区),可用于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可见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400750nm,主要用于有色物质的定量分析。本章主要讲授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1.光的基本性质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波动性可用波长、频率、光速c、波数(cm-1)等参数来描述:=c;波数=1/=/c光是由光子流组成,光子的能量:E=h=hc/(Planck常数:h=6.626×10-34J×S)光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其能量越大。白光(太阳光):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单色光:单波长的光(由具有相同能量的光子组成)可见光区:400-750nm紫外光区:近紫外区200-400nm远紫外区10-200nm(真空紫外区)2.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曲线M+热M+荧光或磷光E=E2-E1=h量子化;选择性吸收;分子结构的复杂性使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不同;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测吸光度—吸收曲线与最大吸收波长max;M+hM*光的互补:蓝黄基态激发态E1(△E)E2吸收曲线的讨论:(1)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2)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λmax不变。而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则不同。(动画)(3)③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之一。(4)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A有差异,在λmax处吸光度A的差异最大。此特性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5)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3.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1)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2)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3)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三种能级都是量子化的,且各自具有相应的能量分子的内能:电子能量Ee、振动能量Ev、转动能量Er即E=Ee+Ev+ErΔΕeΔΕvΔΕr能级跃迁紫外-可见光谱属于电子跃迁光谱。电子能级间跃迁的同时总伴随有振动和转动能级间的跃迁。即电子光谱中总包含有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若干谱线而呈现宽谱带。讨论:(1)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ΔEr:0.005~0.050eV,跃迁产生吸收光谱位于远红外区。远红外光谱或分子转动光谱;(2)振动能级的能量差ΔEv约为:0.05~1eV,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位于红外区,红外光谱或分子振动光谱;(3)电子能级的能量差ΔEe较大1~20eV。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在紫外—可见光区,紫外—可见光谱或分子的电子光谱讨论:(4)吸收光谱的波长分布是由产生谱带的跃迁能级间的能量差所决定,反映了分子内部能级分布状况,是物质定性的依据。(5)吸收谱带强度与分子偶极矩变化、跃迁几率有关,也提供分子结构的信息。通常将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得的摩尔吸光系数εmax也作为定性的依据。不同物质的λmax有时可能相同,但εmax不一定相同;(6)吸收谱带强度与该物质分子吸收的光子数成正比,定量分析的依据。三、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其分子中外层价电子跃迁的结果(三种):σ电子、π电子、n电子。分子轨道理论:一个成键轨道必定有一个相应的反键轨道。通常外层电子均处于分子轨道的基态,即成键轨道或非键轨道上。外层电子吸收紫外或可见辐射后,就从基态向激发态(反键轨道)跃迁。主要有四种跃迁所需能量ΔΕ大小顺序为:n→π*π→π*n→σ*σ→σ*⑴σ→σ*跃迁所需能量最大,σ电子只有吸收远紫外光的能量才能发生跃迁。饱和烷烃的分子吸收光谱出现在远紫外区(吸收波长λ200nm,只能被真空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到)。如甲烷的λ为125nm,乙烷λmax为135nm。⑵n→σ*跃迁所需能量较大。吸收波长为150~250nm,大部分在远紫外区,近紫外区仍不易观察到。含非键电子的饱和烃衍生物(含N、O、S和卤素等杂原子)均呈现n→σ*跃迁。如一氯甲烷、甲醇、三甲基胺n→σ*跃迁的λ分别为173nm、183nm和227nm。⑶π→π*跃迁所需能量较小,吸收波长处于远紫外区的近紫外端或近紫外区,摩尔吸光系数εmax一般在104L·mol-1·cm-1以上,属于强吸收。不饱和烃、共轭烯烃和芳香烃类均可发生该类跃迁。如:乙烯π→π*跃迁的λ为162nm,εmax为:1×104L·mol-1·cm-1。⑷n→π*跃迁需能量最低,吸收波长λ200nm。这类跃迁在跃迁选律上属于禁阻跃迁,摩尔吸光系数一般为10~100L·mol-1·cm-1,吸收谱带强度较弱。分子中孤对电子和π键同时存在时发生n→π*跃迁。丙酮n→π*跃迁的λ为275nmεmax为22L·mol-1·cm-1(溶剂环己烷)。四.基本术语生色团:最有用的紫外—可见光谱是由π→π*和n→π*跃迁产生的。这两种跃迁均要求有机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基团。这类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简单的生色团由双键或叁键体系组成,如乙烯基、羰基、亚硝基、偶氮基—N=N—、乙炔基、腈基—C㆔N等。助色团:有一些含有n电子的基团(如—OH、—OR、—NH2、—NHR、—X等),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λ200nm的光),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n—π共轭作用,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加),这样的基团称为助色团。红移与蓝移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常常因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剂使最大吸收波长λmax和吸收强度发生变化:λ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蓝移(或紫移)。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ε增大或减小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如图所示。五、光的吸收定律1.朗伯—比耳定律•布格(Bouguer)和朗伯(Lambert)先后于1729年和1760年阐明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层厚度的关系。A∝b•1852年比耳(Beer)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物浓度之间也具有类似的关系。A∝c•二者的结合称为朗伯—比耳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朗伯—比耳定律数学表达式A=lg(I0/It)=εbc式中A:吸光度;描述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b:液层厚度(光程长度),通常以cm为单位;c:溶液的摩尔浓度,单位mol·L-1;ε:摩尔吸光系数,单位L·mol-1·cm-1;或:A=lg(I0/It)=abcc:溶液的浓度,单位g·L-1a:吸光系数,单位L·g-1·cm-1a与ε的关系为:a=ε/M(M为摩尔质量)透光度(透光率)T透过度T:描述入射光透过溶液的程度:T=It/I0吸光度A与透光度T的关系:A=-lgT朗伯—比耳定律是吸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和定量测定的依据。应用于各种光度法的吸收测量;摩尔吸光系数ε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吸光系数a(L·g-1·cm-1)相当于浓度为1g/L、液层厚度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2.摩尔吸光系数ε的讨论(1)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2)不随浓度c和光程长度b的改变而改变。在温度和波长等条件一定时,ε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与待测物浓度无关;(3)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4)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ε值是不同的。在最大吸收波长λmax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常以εmax表示。εmax表明了该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测定该物质可能达到的最大灵敏度。摩尔吸光系数ε的讨论(5)εmax越大表明该物质的吸光能力越强,用光度法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越高。ε105:超高灵敏;ε=(6~10)×104:高灵敏;ε2×104:不灵敏。(6)ε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当产生紫外可见吸收的物质为未鉴定的物质时,常用在1厘米光程条件下,该未知物浓度为1克/100毫升时的吸收来表示,即E1cm1%。•紫外光谱一般是测定气相和溶液条件下的有机物质,固体物质不能用紫外光谱仪器测定。测定的有机气体或溶液放在不同光程长度的石英样品容器中,气体石英样品管光程长度从1.0毫米到100毫米,溶液石英样品池光程长度从1厘米到10厘米,常见的是用长宽均为1厘米,高为3-5厘米的石英样品池。大多数情况下有机物的紫外可见光谱是在溶液条件下测定的,因此,选择合适的溶剂非常重要。除了样品池需用紫外透明的石英外,所用溶剂也必须是无紫外吸收。不同的溶剂有不同的透明界限,它们对紫外吸收或透明度是不同的,当入射波长减少到一定的数值时,溶剂产生吸收效应即不透明,这一波长即为该溶剂下的“透明界限”(常见表7.2)。因此,选择待测样品所用的溶剂必须在透明界限以上,否则样品和溶剂的紫外吸收会重叠,而得不到样品的紫外吸收。•紫外可见光谱所用溶剂和有机样品分子之间还会发生作用,一般极性强的溶剂与有机样品分子的作用会加强,因此,在保证有机样品能溶解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使用低极性的溶剂。由于溶剂对有机样品的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较大,同一样品在不同的溶剂中的紫外可见光吸收波长会有差异。因此,表征紫外可见光谱时,除了最大波长和摩尔吸光系数外,还必须注明所用溶剂。•若对比文献中报道的紫外吸收数值,需要使用文献中相同的溶剂。另外,用于紫外可见光谱的溶剂和样品的纯度和浓度都必须保证,这是因为有时溶剂和样品中的杂质产生的紫外吸收有时会超出样品本身的吸收。对于摩尔吸光系数较小的有机样品,还需要有足够的浓度才能测出应有的吸收强度。表5.2常见溶剂的透明界限溶剂水乙腈正己烷环己烷95%乙醇甲醇乙醚二氧六环氯仿界限(nm)190190200205205205215215245标准UV图对甲基苯乙酮第三节、各类有机物的紫外可见特征吸收一.饱和有机物•饱和有机物是指分子中各原子均以单键键合而成的,其分子中只有σ和n两类电子,分子可以是简单的甲烷也可以是分子量很大的饱和烷烃、脂肪醇、醚、胺和卤代物。但不论分子大小和结构的复杂,这类有机物质只存在两种形式的电子跃迁,即σ→σ*和n→σ*。这类分子不含有生色团,当有n电子存在时,会含有助色团。•σ→σ*的电子跃迁所需能量大,需要低波长的高能量紫外光才能进行。一般150nm以下的紫外光才能导致σ→σ*电子跃迁,这样短的紫外光在真空紫外光区,对仪器要求高,测定难度大。即使能测定,对有机样品的结构鉴定意义也不大.•含有n电子的饱和有机物,一般是含有氧、氮、硫和卤素等杂原子的饱和有机分子,这类有机物除σ→σ*电子跃迁外,还可以发生n→σ*的电子跃迁。n→σ*电子跃迁的能量要比σ→σ*低很多,但绝大多数这类有机物的紫外吸收仍在200nm以下(参见表5.3)。即使少数分子的最大吸收波长超过200nm,但它们的摩尔吸光系数太小,所得紫外光谱判断结构不可靠,因而也难以对这类有机样品进行紫外光谱分析。因此,所有的饱和有机化合物,包括含有n电子助色基团的有机物分子,都不能测定紫外可见光谱,换言之,紫外可见光谱不能用于饱和有机物的结构鉴定。
本文标题:紫外光谱基本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918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