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量的计量”说课稿说教材“量的计量”这部分内容是把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的计量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汇总在一起,通过整理和对比来进行复习。《新课程标准》指出,复习课是学生在学习某一阶段数学知识之后,帮助学生梳理已学知识,促进知识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量的计量》整理复习教学重点:进一步明确常用的计量单位及进率。教学难点:进一步建立计量单位的正确表象。教学目标:1、在经历自主梳理常用计量单位的过程中,进一步清理各种量的计量单位及进率,明确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复习的能力。2、在生活化的复习应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3、通过选择一些典型的复习题材,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领略数学的独特魅力。说教法、学法课初,我提问导入直接导入新课,然后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白学习这节课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以往所学计量单位的主动探究。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对以往复习方法进行回忆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回忆起学过的总的量的计量,先分成两个大部分来总结,先来归纳长度、面积、体积,再让学生回忆有关质量的计量单位。下一部分是复习时间的计量单位。在每一部分之后都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接着复习名数的改写,在这一部分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各部分名称,复习单名数、复名数,并进行举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让学生谈谈你觉得对应该复习“量与计量”的哪些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在经历梳理常用计量单位的过程中,进一步理清各种量的计量单位及进率,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明确不同计量单位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构建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最终形成了具有个性特色的全新关系图、表。采用描述、比划、举例等形式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突破难点。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提高学生复习的能力。我在复习的每个大部分之后都布置了相关的练习题,便于学生趁热打铁掌握相关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做个小结,让学生思考本节课整理和复习了哪些知识?在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时应注意什么?让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大概理清头绪,明白学了什么,应该怎样应用。针对新课标提出的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复习课的功能要着眼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后布置作业都与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说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敢讲敢说很爱表现,再加上这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多,且比较分散。我就课堂上引导他们自己说出所学过的内容,而不是由老师一个人说,学生一味的听。让他们也参与到其中。先进行提问式导入,让学生自己回答,老师再进行总结和补充,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学习本节课的重要性。布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作业,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畅谈知道的整理复习方法以及自己的设想,主动建构知识网络。在自我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合作、交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有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制作成图、表,在组内互相描述、比划、举例说明每个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小组合作学习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单纯的师生交流为师生、生生间多项的交流互动,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来建构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理解则更加丰富全面。在综合运用的过程中,拓宽了数学视野,学生领略到数学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在获得知识完善技能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思维的独特性、创新性。在练习的运用中深深的感受到数学的严密性、科学性、实用性。
本文标题:量的计量 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944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