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84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地球的形状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猜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猜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中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猜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猜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据此,人们猜测……为什么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模拟实验应注意的问题•1、船在地球仪上航行时视线要与地球仪的顶端保持水平。•2、船在桌面上航行时视线要与桌面保持水平。•3、重点观察桅杆和船身的变化。用地球仪代表我们的地球,小纸船代表进出港的航船实验过程:•1、让小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进出港航行,观察你有什么发现?•2、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你又有什么发现?•3、比较两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你得出什么结论?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一次伟大的验证不断地探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不是平面的,而是一个闭合体。现在我们知道是一个球体。展示麦哲伦航行•1519年9月30日,麦哲伦率领5条海船、234人从西班牙外港出发,向南航行(找到西班牙画圈处),12月13日到达里约热内卢湾(画圈处),1520年10月,麦哲伦率领船队进入一条海峡,经过一个月才走出,为了纪念麦哲伦的这次探航,后人把这条海峡命名“麦哲伦海峡”。10月28日,船队向西航行,进入“南面的海”,航行了110天,没有遇到狂风巨浪,平安无事,他们就把这个大海洋命名为“太平洋”。1521年3月6日船队在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首次登陆,几日后,在菲律宾群岛中,麦哲伦插手当地部族的战争,结果受了重伤,被土著杀死。1522年9月,麦哲伦的助手带领幸存者从太平洋绕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返回西班牙。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地球是球形的见证全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了太空,终于从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终于看到了地球1961年前苏联“东方一号”飞船绕地球飞行人类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阿波罗11号拍摄到的地球照片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拍摄到地球的照片1.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2.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1号”飞船,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太空中观察到了地球。3.1969年,美国人阿姆斯特朗登上了月球,称阿波罗登月。4.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现由俄罗斯承继)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5、神州六号飞船于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费俊龙、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员被送入太空。神舟七号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当时的三位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终于看到了地球2003年我国宇航员杨利伟搭载“神舟五号”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用摄像机拍摄下在太空看地球的精彩画面地球是一个椭球体地球赤道周长40091千米地球赤道半径6378千米地球表面积510067866千米地球赤道半径6378千米地球极半径6357千米地球赤道周长40091千米地球表面积510067866平方千米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限时作业:•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并不是一个正圆球体)。•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由于活动范围有限,认为“天圆地方”→根据日常观察到的现象猜测:地球是个→是事实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这一真理→现代科技证实(卫星照片):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3.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A、在海边看到远方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B、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环地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C、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D、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球,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椭球体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ABCD根据以上的资料计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圈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总结:1、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2、验证地球是圆的,麦哲伦航行。3、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太空中观察地球。4、有关地球的一些数据。
本文标题:84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地球的形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954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