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制造加工工艺 > 第一章 亚欧民族大迁徙和欧洲的法兰克国家
第一章亚欧民族大迁徙和欧洲的法兰克国家讲课人:黄志强第一节亚欧民族大迁徙和日耳曼人的建国一、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二、亚欧民族大迁徙的开端三、亚洲民族的迁徙及后果四、欧洲民族的迁徙及后果一、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形成农耕世界:从亚洲东端开始(日本、朝鲜),经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东南亚、南亚,到西亚(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连接东南欧、东欧、中欧、西欧和隔海相望的不列颠岛。这是一个偏南的弧形地带,这一地带属大河流域,气候温和水雨充足,宜于种植,便形成了农耕世界。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几乎平行的偏北地区,是水草丰盛的草原地带。这一地带东起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经中亚,里海,咸海和高加索,直到欧洲里海北岸和喀尔巴纤山麓。这一地带适合放牧牲畜,便形成了大体与农耕世界南北平行的游牧世界。公元前农耕国家与对应游牧民族的分布如下表:东亚民族北方:匈奴(胡人);东北:乌桓,鲜(东胡);西北:羌、、乌孙国家汉代中国中亚南亚民族康居,大宛,大月氏国家贵霜帝国(印度)西亚民族马萨盖泰人、阿兰人国家帕提亚帝国(安息帝国)欧洲民族斯基泰人,萨尔马特人,日尔曼人国家东罗马帝国二、两大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分布敦煌壁画——农耕图三、两大世界的互相交往和渗透先进的农耕世界与落后的游牧世界两大世界交流的方式:一是和平友好;二是暴力冲突;1、和平友好:主流交往方式。南方农产品和手工产品输入北方游牧民族,并带去农耕世界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管理制度等。东西方各帝国还在边界地区建立治所或据点,这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进化起着积极作用;同样,游牧民族的牲畜,皮革,毛类,乳肉制品以及战马,战车,舞乐等也输入南方农耕世界,对推动农耕世界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起了积极作用。2、暴力冲突:指两大世界的互相敌对暴力劫掠,侵略和征服等。农耕世界国家常以上国和优秀民族自居,鄙视游牧民族,常以“蛮人”、“蛮族”相称。中国古代称北方民族为蛮、夷、戎、狄即为此种态度。农业大国在强盛时常以武力掠取北方土地,役使北方民族,对其进行统治;北方游牧民族,亦常借机入侵南方,掳劫人口,财物等,因而相互战争不断。两大世界之间闭塞状况突破,人类文明地区不断扩大。以非洲、美洲与欧洲以及世界文明地区的交往说明后果的表现。两大世界交流的后果四、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比较地理环境直接影响着文化系统游牧经济与农业经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方畜牧业资源利用率高于农业资源的利用率经济形态决定着社会文化心态的差异不同的文化渊源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东亚游牧民族的分布亚洲民族大迁徙的开端匈奴:大漠南北,蒙古草原地区。东胡:居匈奴之东,为蒙古语族。居大兴安岭乌桓山一支称乌桓,居大兴安岭鲜卑山一支称鲜卑。月氏、乌孙:居匈奴之西方,“敦煌,祁连间”。其中居酒泉敦煌间者为乌孙人;居酒泉与张掖间者为月氏人,月氏南方有羌人,乌孙北方有塞人。丁令与坚昆:分布于贝加尔湖地区和阿尔泰山以北。丁灵先归匈奴统治,后参与夹击匈奴;坚畏为突厥之一支,西汉初受匈奴统治,后移居叶尼塞河。匈奴概况匈奴是一个或两个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他们在中国以北建立国家。到了后来内迁中原的匈奴人在十六国时期成立地方政权,如前赵、北凉、胡夏等。最后,匈奴人和中原民族融合在一起。因此,現代人通常把匈奴视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西汉与匈奴战争示意图匈奴的西迁1、西迁:指北匈奴公元91年离开漠北,向西亚、欧洲方进行持久而漫长的移徙过程。西迁时人口约20余万,有60余万仍留居漠北。2、起始时间:公元105—106年间,北匈奴遣使向东汉求和亲,不成,从此不与汉通,乃西去。汉匈大战匈奴西迁的路线漠北乌孙悦般康居粟特东欧顿河匈奴西迁后果世界民族大迁徙浪潮自公元1世纪开始,始于匈奴被东汉帝国击败之后的不断西迁,匈奴的西迁浪及北方游牧和半游牧居族西迁。随之引起了欧洲民族的大迁徙浪湖,日尔曼人,斯拉夫人大量涌入西罗马和东罗马帝国,使欧洲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日尔曼人和斯拉夫人在世界民族大迁徙的浪潮中开始步入了世界文明的舞台。罗马抗击匈奴之战匈奴人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但他们的帝国是短命的。他们的帝国很快被瓦解后,甚至整个民族也消失在欧洲的历史和文化当中。匈奴人促成了欧洲历史的发展,他们把丛林里的日耳曼人推上了历史舞台,并与后者一起摧毁了罗马人的时代。帝国的历史消失后,多元化的封建国家政治开始了,一个几乎延续至今的欧洲国家的主要划分格局形成了。有关匈奴的著作有关匈奴的著作有关匈奴的著作三、欧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一、古日耳曼人的早期历史公元前一千年,居住在波罗的海西岸。以狩猎和畜牧业为主,流动不居。不断向外迁居扩张构成了其早期历史的主要特点。公元一、二世纪时,大部分日耳曼人才在莱茵河以东,维斯瓦河以西,北海和波罗的海以南,多瑙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定居下来,成为罗马帝国的北方邻居。1、恺撒的《高卢战记》与塔西陀的《日耳曼尼亚志》所反映的日耳曼社会◎畜牧业(不热心农业,牛奶和肉类构成主要的食物来源)→农业(定期轮换耕地和耕种作物)。◎游牧(逐年迁徙的记载)→定居(相对稳定的居住情况和耕作情况)。◎公有(“任何人不能单独保有土地”)→经济的分化(耕地分配的不平等)。平等(民众大会、长老议事会、军事首领之选举产生及有限权力→地位的差异(氏族贵族的特权化和军事首领权力的扩大化)。二、凯撒与塔西陀对日耳曼人的描述凯撒的《高卢战记》A、有了种植业,但畜牧业仍占有重要地位。正处于由畜牧业向农业,由流动向定居过渡。(“他们中间没有私有的、划开的土地,也不允许停留在一个地方居住一年以上。他们不大吃粮食,生活大部分都依靠乳类和家畜,特别着重打猎”。--恺撒)B、战时选出自己的军事首领指挥作战,战争一旦结束,军事首领便成为无权的一般人。日常事务由地区和部落首领管理。塔西陀的《日耳曼尼亚志》A、由流动转为定居,开始专心经营农业,但只种谷物,还没有菜园和果园。耕地仍然公社共有,但已经不是平均分配了。(塔西陀写道:“土地是由公社共有的,公社土地的多少,以耕者口数为准;公社之内,再按贵贱分给各人。”)B、氏族制度开始解体,出现了财产分化和阶级分化,出现了比较温和的奴隶制形式,(据塔西佗的描述:“他们每人都有自己一所房屋和一个家庭。像我们对待佃农一样,奴主只从奴隶那儿索取一定数量的谷物、牛和衣服;奴隶的属从关系仅此而已”。)C、形成军事民主制。所谓军事,就是随着财产分化,各部落之间的掠夺日渐增多,战争越来越成为经常的事,军事组织和战争机构也日益健全和强化,军事首领一职成为常设,由民众大会选举产生,其权力越来越大。所谓民主,就是指在这时推行民主制度的贵族议事会和人民大会等民主机构仍然存在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军事民主制是氏族部落制向国家过渡的中间形态。军事民主制1、社会阶段2、社会组织概况3、亲兵制度4、社会管理制度三、日耳曼人的社会状况◎战争前102年马赛利亚战役,日尔曼人入侵高卢与马略之罗马军队的反击。公元9年条托堡战役,日尔曼人在莱茵河流域重创罗马军队。2世纪中叶,日尔曼人马可曼部落和克瓦德部落与罗马军队交战十余年,直至迫使罗马帝国允许其进入罗马边境居住。◎贸易罗马帝国与北欧波罗的海之间的商业通道即琥珀之路,沟通罗马人与日尔曼人的商品交流。◎移民四、日耳曼人与罗马人4世纪以前的初步交往4世纪前蛮族的缓慢渗透3世纪后罗马帝国日渐衰落,边防松弛,抵抗不住日耳曼人的压力,日耳曼人通过各种渠道渗入罗马帝国:A首先是罗马皇帝准许一部分住在边境外的日耳曼部落移居境内,划分一块土地由他们耕种,想罗马国家缴纳赋税,同时让他们为罗马帝国守护边境,罗马人把他们视为同盟者。B用日耳曼人或其他蛮族人补充罗马的军队,罗马军队自马略军事改革后,实行募兵制度,但由于农民丧失土地流入城市,兵源得不到满足,因此帝国时期主要是招募希腊的山民和日耳曼人当兵,4世纪后军队的日耳曼成分越来越多,甚至军队上层将领也由日耳曼人担任。C日耳曼人奴隶充斥罗马各地,欧洲民族大迁徙1、欧洲民族大迁徙概念2、欧洲民族大迁徙背景3、欧洲民族大迁徙过程4、欧洲民族大迁徙意义五、日耳曼人4-6世纪对罗马的进攻1、欧洲民族大迁徙概念是指公元375—568年间,居住在罗马帝国边境线以外的日耳曼人,乘罗马帝国衰弱之机,在匈奴人西进的压力下,对帝国展开的大规模军事进攻,最终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并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一系列日耳曼人的国家。日耳曼人的这一入侵建国的历史,史称“民族大迁徙”2、欧洲民族大迁徙背景公元4到6世纪,一批又一批的日耳曼人(也有斯拉夫人、匈奴人等)向罗马帝国境内迁移,史称民族大迁徙。处于军事民主制阶段的日耳曼人,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强有力的军事首长及其扈从,渴望向外扩张,掠夺土地和财富。人口的增长与生存空间的需要。罗马奴隶制帝国早已没落,奴隶、隶农不断起义并把日耳曼人视为救星。原住我国北方的匈奴人,自从被汉朝击败后分裂为二,一部分经中亚辗转进抵黑海北岸,于公元375年进攻住在那里的哥特人并迫使其西迁,由此拉开了民族大迁徙的序幕。◎日尔曼人则处于军事民主制时期,非常热衷于对外掠夺,同时由于人口增长与生存空间的需要。,需要他们去掠夺土地以满足人口增加的需求。◎罗马奴隶制出现全面危机,国势衰弱,无力抵抗外族入侵。◎匈奴人西迁的压力。◎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这时气温偏低,出现自然灾害,迫使游牧民族大迁徙。日耳曼人迁徙的社会背景4世纪后蛮族大迁徙4世纪后半期,处于军事民主制度时期的日耳曼人各个部落,形成几个大的部落联盟或部落集团,自北海至黑海对罗马帝国展开全线进攻。哥特人部落、法兰克人部落、苏维汇人部落和汪达尔人部落、盎格鲁萨克逊人部落先后进入罗马境内,建立蛮族国家,西罗马的版图几乎被新兴的蛮族国家分割殆尽,只有意大利和高卢部分地区还掌握在罗马帝国手中。匈奴人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盎格鲁、撒克森和裘特人奥多亚克和狄奥多里克法兰克人伦巴德人3、欧洲民族大迁徙过程大迁徙的序幕大迁徙的序幕是匈奴人的西侵。四世纪,匈奴人越过乌拉尔山,征服里海与黑海之间的阿兰人,又联合阿兰人进攻黑海北岸的哥特人。376年,哥特人被迫迁至色雷斯,从此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使日尔曼人完成了一次社会飞跃,进入了阶级社会(封建社会)。大迁徙的终结568年,伦巴德人进入意大利是民族大迁徙最后一幕,此后日尔曼人和其它蛮族都在已经占据的领土上定居下来。民族大迁徙和蛮族建国,从四世纪末开始至六世纪末结束,经历200年,有十几个蛮族部落集团冲入罗马帝国,先后建立各自国家,这些蛮族国家只有法兰克王国和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存在较长。1、起点◎374年,匈奴人渡过顿河,进入哥特人地区,降服东哥特人,击败西哥特人。日耳曼人迁徙的基本进程2、西哥特人的迁徙◎西哥特人信奉阿里乌斯派基督教,区别于罗马帝国的官方基督教。迁徙开始于376年,黑海草原→色雷斯→罗马(410年)→高卢(419年建国于土鲁斯)→西班牙(507年迁都托莱多)。3、汪达尔人的迁徙◎信奉阿里乌斯派基督教。中欧→潘诺尼亚→高卢→西班牙→北非431年建国于希波。439年迁都迦太基。455年攻陷罗马。4、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的迁徙◎日德兰半岛→不列颠。5、法兰克人的迁徙◎中欧→高卢。6、东哥特人的迁徙◎潘诺尼亚→意大利。7、终点568年◎伦巴德人的迁徙潘诺尼亚→意大利北部。哥特人哥特人原住维斯拉河河口,后迁往黑海北岸,4世纪时形成东哥特和西哥特两个部落联盟,分别住在第聂伯河下游和德涅斯特河一带。375年匈奴击败东哥特人,迫使西哥特人西迁。376年,西哥特人得到罗马皇帝的允诺,并在罗马人的帮助下,渡过多瑙河,以同盟者的身分定居色雷斯。后因不堪忍受东罗马帝国统治者的压榨愤起反抗。5世纪初,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率领下出现在意大利北方,并于410年在数万起义奴隶配合下攻陷首都罗马,大劫三日。躲在拉温那的西罗马帝国皇帝惶惶不可终日,西罗马奴隶制帝国的灭亡指日可待。419年,西哥特人进入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建立以土鲁斯为中心的西哥特王国。汪达尔人原住奥得河畔的汪达尔人,经潘诺尼亚(今匈牙利)、高卢和西班牙进入北非。439年,汪达尔人在起义奴隶、隶农的支援下攻
本文标题:第一章 亚欧民族大迁徙和欧洲的法兰克国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959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