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六课 第一节 人的意识从何而来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工人做工农民种田战士打仗演员表演医生治病科学工作者搞实验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含义(一)实践及其特点2、基本形式3、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体性质对象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1、蜜蜂筑巢2、教师讲课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4、学生认真学习5、大学生辩论6、建设长江三峡水利工程2、6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层基本含义2、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最基本的)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智力体力自然界人类社会---生产工具、设备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实践基本要素客观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具有客观性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原因体现唯物主义观点运用改造(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原因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实践主体的主动创造性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体现辩证法的观点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总设计师叶培建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总指挥栾恩杰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刀耕火种时代青铜、铁制工具时代农业机械化时代(现代)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1961年人类首次升入太空(前苏联)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美国)2003年勇气号登陆火星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船夫说。“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更不懂。”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不会,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农牧业生产战争改革开放……居里夫人科学实验实践天文学孙子兵法邓小平理论对镭元素的认识认识产生……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伽利略自由落体试验在16世纪末,人人都认为重量大的物体比重量小的物体下落得快,因为伟大的亚里士多德已经这么说了。伽利略,当时在比萨大学数学系任职,他大胆地向公众的观点挑战。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已经成为科学中的一个故事:他从斜塔上同时扔下一轻一重的物体,让大家看到两个物体同时落地。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的代价也许是他失去了工作,但他展示的是自然界的本质,而不是人类的权威,科学作出了最后的裁决。离开地球家园、拓展生存空间太空实验室特殊生产基地认识宇宙的科研场所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实践含义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本课小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体现体现唯物论辩证法统一巩固练习: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A、蜘蛛结网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C、医生治病D、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C2、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一论述表明()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C理解“袁隆平现象”,体会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什么是实践?实践与认识是什么关系?积极参加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敢于质疑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合作
本文标题:第六课 第一节 人的意识从何而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969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