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实用交际礼仪第一章礼仪概述2020/1/201第一章礼仪概述第一章礼仪概述【学习目标】1.明确礼仪的概念、现代生活对礼仪的需求、礼仪的原则规范等。2.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加强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020/1/202第一章礼仪概述第一节礼仪的涵义和特点一、礼仪的涵义礼仪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反映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是人们沟通思想、联络感情、调节人际关系和开展公关实务活动的一种方式和手段。“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尊重,孔子说过:“礼者,敬人也。”“仪”就是恰倒好处地向别人表示尊重的具体形式。常见的与“礼”相关的三个词:礼貌﹑礼节﹑礼仪2020/1/203第一章礼仪概述不同角度的界定:个人修养角度——即教养、素质在一个人行为举止中的体现。道德的角度——被界定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或标准做法、行为准则。(2001年9月20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交际的角度——人际交往中的实用艺术,是一种交际方式方法。民俗角度——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律己敬人的习惯方式。所谓“礼出于俗,俗化为礼”传播角度——人际交往中相互沟通的技巧。审美角度——一种形式美。2020/1/204第一章礼仪概述礼仪的内容:“四要素”——礼仪的主体(个人或组织)、礼仪的客体(具体承受者)、礼仪的媒体(特定媒介)、礼仪的环境。“五大分支”——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国际礼仪。2020/1/205第一章礼仪概述二、礼仪的特点(一)行为的规范性1.语言规范2.礼仪行为规范(二)礼仪范围的普遍性1.从纵向看礼仪的普遍性2.从横向看礼仪的普遍性(三)礼仪形式的多样性1.各国发展历史的背景不同2.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四)礼仪实施的准确性2020/1/206第一章礼仪概述第二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一、礼仪始于跪拜二、礼仪的传统与延续三、礼仪的革新与发展2020/1/207第一章礼仪概述礼仪的发展:一、中国古代礼仪*“五礼”——古代礼仪的主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强调人的等级差异:(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二、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基础、目标、范围(现代礼仪更注重人际交往的成功)三、当代国际礼仪三大特点——个人至上、女士优先、交际务实2020/1/208第一章礼仪概述礼仪的特征、原则及操作(一)礼仪的特征:与其他学科相比,礼仪具有一些自身独具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其规范性、限定性、可操作性、传承性、变动性等五个万面。规范性——礼仪指的就是人们在各种交际场合待人接物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限定性——礼仪,适用于普通情况之下的、一般的人际交往与应酬。在这个特定范围之内,礼仪肯定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切实有效,实用可行,规则简明,易学易会,便于操作,是礼仪的一大特征。传承性——任何国家的礼仪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任何国家的当代礼仪都是在古代礼仪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变动性——礼仪可以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2020/1/209第一章礼仪概述案例1总理与鞋在外事活动中,周恩来总理十分注重礼节。他病重期间,重要的外事活动都坚持参加。后来病得连脚板也肿起来,他原来的皮鞋、布鞋都不能穿,只能穿着拖鞋走路。参加外事活动时,工作人员关心总理,让他穿着拖鞋参加外事活动,认为外宾是能够理解的。周总理不同意,他慈祥有严肃地说:“不行,要讲礼仪嘛!”于是,他让工作人员为他特制了一双鞋。2020/1/2010第一章礼仪概述(二)礼仪的原则:普遍性、共同性、指导性第一,遵守的原则。第二,自律的原则。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这就是所谓自律的原则。第三,敬人的原则。第四,宽容的原则。第五,平等的原则。不因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就厚此薄彼,区别对待,给予不同待遇。这便是社交礼仪中平等的原则的基本要求。第六,从俗的原则。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人际交往中,实际上存在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情况。对这一客观现实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自高自大,唯我独尊,以我划线,简单否定其他人不同于已的做法。必要之时,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与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第七,真诚的原则。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第八,适度的原则。2020/1/2011第一章礼仪概述案例2孙中山与代表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举行了盛大的就任典礼后,他亲自把代表送到大堂阶沿。代表们请孙中山先生留步,他却说:“我是人民的公仆,诸位是人民的代表,所以就是主人,我应当送你们到堂阶下。”2020/1/2012第一章礼仪概述(三)礼仪的学习和操作三种途径:1.理论学习——利用图书资料、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的学习礼仪知识。2.社会实践学习3.向他人学习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把交际礼仪概括为“一、二、三”,即“一大定律”“两大原则”“三大法则”。一大定律即:对方需要什么,我们力求在合法的条件下满足对方什么。两大原则即:一是要摆正位置,二是要端正态度。三大法则即:Accept(接受)、Appreciate(欣赏)、Admire(赞赏)。美国学者“布吉林”等人提出了“礼仪的三大原则”也叫“三A法则”2020/1/2013第一章礼仪概述礼仪的运用:正确理念,掌握有效的方式掌握正确理念:即摆正自身与他人的位置。尊重自我、尊重自己的职业、尊重自己的团体组织。调整心态:即接受别人;换位思考;和而不同。*具体运用中注意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关系。2020/1/2014第一章礼仪概述第三节弘扬我国礼仪文化传统一、礼仪是走向社会的名片二、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三、礼仪是通向成功的桥梁2020/1/2015第一章礼仪概述作业看看自己的身边,讨论在校园和班级里应注意怎样的礼仪问题。(讨论)怎样理解“礼仪就在身边”?(200字左右)你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写200-300字左右心得体会)2020/1/2016第一章礼仪概述附:当代大学生为何学习礼仪当代大学生学习礼仪的必要性学习礼仪首先是个人的需要,礼仪是不可缺少的个人素质。其次,学习礼仪是社会需要,文明的社会是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人人重视礼仪,遵守社会公德,注意遵守人与人交往的基本礼貌准则,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和安定。掌握规范的社交礼仪,能为交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建立、保持、改善人际关系。通过礼仪教育,可以让当代大学生们认识到应该积极适应社会,自觉参与社会活动,改造、变革社会环境,促使社会发展进步,同时改造、发展和实现自我。2020/1/2017第一章礼仪概述二、当代大学生礼仪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一)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对幼儿的教育明显不足(二)当代大学生不良的心理(三)外来文化的冲击2020/1/2018第一章礼仪概述(一)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对幼儿的教育明显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否定传统弊端的同时,也丢掉了一些优良的传统美德。通过调查、问卷、设计情景、让幼儿回答问题中我们发现,幼儿对礼仪知识知之甚少,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相脱节。幼儿礼仪水平好的占总调查数的8.9%;中等水平的占78.5%;差的为12.6%。在设计的情景中,随机测查了60名幼儿,“进屋先敲门”的为“0”,“主动问好”的占37.8%,“征得同意后再玩玩具”的为“0”。另外,在回答“为什么上课时不能乱插嘴”时,大部分幼儿回答“老师要批评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中不文明行为对幼儿的礼仪行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视不够和教育方法的不当。长之以往,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对礼仪知识的缺乏和礼仪意识的淡薄。2020/1/2019第一章礼仪概述(二)当代大学生不良的心理1、错误的道德认识当代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学阶段过渡过来的,当代中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对道德认识不明确、不稳定、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比较容易接受社会上某些不良的影响,形成错误的认识。例如,“勇敢”就是天不怕,地不怕,敢于在班上逞强闹事,违反课堂纪律;把“哥们义气”当作友谊等等。错误认识的恶性发展使得少数学生经不起不良因素的诱惑,被强烈的私欲所驱使,作出一些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2020/1/2020第一章礼仪概述2、不良行为习惯哈尼·鲁宾有言:“注意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言语:注意你的言语,它会变成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令。”一种不良行为的发生,开始可能是偶然的。但是,在他侥幸得逞的时候,这种不良的行为方式就会与个人欲望的某种满足发生联系。经过多次重复,便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良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使学生在类似的情境中采取相应的行为,并因此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例如,品德不良的学生大都有出手就打,张口就骂的习惯,与人交往经常是欺软怕硬,偷懒逃学也是家常便饭。因以上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及时根除,任其发展,就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品德不良,导致了其礼仪意识的淡薄。2020/1/2021第一章礼仪概述(三)外来文化的冲击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激烈的影响,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全方位的冲击,这些影响的冲击是交互式的,并非单方面的。如,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对传统“伦理至上”观念的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定,必将强化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关注,从而使传统的安贫乐道、重义轻利等观念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存在着部分人单纯追求物欲的满足,讲究享乐主义、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等。这些文化的侵入,给我们的大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带来了观念上的变化。因目前的多数师范院校大学生没有良好的文化底蕴、意识形态,也就没有了审美能力,根本不知道别人文物化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在急功近利和拜金主义的心态控制下造成了几乎没有任何抗拒能力,将别人文化中的一些糟粕当作精华和时尚引入自己的生活。这些糟粕侵蚀着我国大中小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追求一种从众心理,追求刺激,追求个性主义和个人主义,过多的讲究个人私欲,从而忽视了考虑他人,关心他人。这也是当代师范院校大学生礼仪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2020/1/2022第一章礼仪概述三、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加强家庭、学校对幼儿的教育(二)在学校教育中对不良品德的矫正(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礼仪实践(四)正确对待外来文化2020/1/2023第一章礼仪概述(一)加强家庭、学校对幼儿的教育“与其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家庭的教育至关重要。学习礼仪也同样如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们应担当好这第一任老师的重任。家庭礼仪教育看平时,重养成。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具体可由以下两方面着手——1、以礼带礼,突出家长表率作用。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加强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自身的礼仪修养。孩子是父母言行的一面镜,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2、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强化孩子礼仪意识“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则与之化矣。”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2020/1/2024第一章礼仪概述(二)在学校教育中对不良品德的矫正1、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2、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3、消除自卑心理,保护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4、增强抗拒不良诱因能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正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个性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6、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研究表明,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不良品德的改造,健康的班风和常规可以阻止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7、协调
本文标题:关于礼仪.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978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