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7.1概述7.2地下水的化学组分(ChemicalcompositionofG.W.)7.3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ChemicalactionsofG.W.)7.4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及其化学特征(自学)7.5地下水化学成分分析及其图示(自学)第7章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ChemicalcompositionandchemicalactionsofG.W.)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地下水与周围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一种重要信息源,是“化石”,研究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可以帮助我们回溯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历史,阐明地下水的起源和形成。地下水是地壳中元素迁移、分散与富集的载体,研究成矿过程中地下水的化学作用,对于阐明成矿机制,完善与丰富成矿理论有很大意义。不能从纯化学角度,孤立、静止地研究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必须从地下水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去揭示地下水化学演变的内在依据和规律。从实际应用来看,不同的用水目的,对水质要求不同,因此研究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也是水质评价的需要。7.1概述7.2地下水的化学组分(ChemicalcompositionofG.W.)气体组分(CO2,O2等)离子组分(Cl-,SO42-,K+等)同位素组分(氢、氧、碳同位素)微量组分(Br、I、F、B、Sr等)胶体悬浮物(Fe(OH)3、Al(OH)3、H2SiO3等)有机质(常使地下水酸度增加,有利于还原作用)微生物(氧化环境的硫细菌和铁细菌、还原环境的脱硫酸细菌以及污染水中的致病细菌等)O2、N2来源:大气O2含量愈高,表明地下水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愈有利于氧化作用;N2的单独存在表明地下水起源于大气并处于还原环境。H2S、CH4与有机物、微生物的生物化学过程有关;表明地下水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为还原环境;成煤过程(煤田水),成油气过程(油气藏,油田水)。CO2来源地下水中主要气体组分研究意义指示地下水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影响地下水的溶解能力;O2、CO2↑,地下水对岩石矿物的溶解能力↑。决定地下水的利用价值。土壤层:溶解、有机质残骸发酵、植物呼吸作用;碳酸盐岩分解人类活动: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含量愈高,水对碳酸盐岩溶解、结晶岩风化溶解能力愈强。主要阴离子(anions):主要阳离子(cations):Cl24SO3HCOKNa2Ca2Mg地下水中主要离子组分(Commonions)地下水中离子成分主要取决于:元素的丰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矿化度(g/l)低(1)中(1-10)高(10-30)主要离子成分HCO3-Ca2+、Mg2+SO42-Ca2+、Na+Cl-Na+、Ca2+地下水中次要离子成分:H2Fe3Fe2Mn4NHOH2NO3NO23CO23SiO34PO碳酸盐类硫酸盐类氯化物常见离子在水中的相对含量与矿化度有关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Cl-(高矿化水中主要阴离子):沉积盐类溶解;岩浆岩含氯矿物(如氯磷灰石、方钠石)的风化溶解;海水;火山喷发物的溶滤;人为污染。地下水中最稳定的离子,其含量随矿化度升高而增加,常可用来说明地下水的矿化程度。SO42-(中等矿化水中主要阴离子):硫酸盐沉积岩的溶解;金属硫化物(如黄铁矿、煤系地层)的氧化;人类活动——化石燃料燃烧产生SO2,降“酸雨”。HCO3-(低矿化水中主要阴离子):含碳酸盐的沉积岩与变质岩的溶解;岩浆岩、变质岩铝硅酸盐矿物(钠长石、钙长石)的风化溶解。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来源Na+、K+(高矿化水中主要阳离子):沉积盐岩(钠盐、钾盐)的溶解;岩浆岩、变质岩含钾、钠矿物的风化溶解;海水;在地下水中K+含量比Na+少得多,因为K+大量参与形成不溶于水的次生矿物(如绢云母、蒙脱石等),并易被植物吸收;K+的性质与Na+相近,含量少,分析困难,故在一般情况下,将K+归并到Na+中,不另区分。Ca2+、Mg2+(低矿化水中主要阳离子):碳酸盐类沉积物或含石膏沉积物的溶解;岩浆岩、变质岩含钙、镁矿物的风化溶解;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来源地下水的总矿化度及化学成分表示式定义: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称为总矿化度(总溶解固体),单位g/L。通常以在105℃—110℃温度下,将水蒸干所得的干涸残余物来表征总矿化度。计算方法:M=∑阳离子+∑阴离子-0.5HCO3-地下水按矿化度分类矿化度(g/l)11-33-1010-5050分类名称淡水微咸水咸水盐水卤水地下水的总矿化度M(TotalDissolveSolid,TDS)地下水化学成分表示式——库尔洛夫式528.276.7143.148.842.32031.0021.02307.02tCaNaSOClMCOSHSiOH横线前:表示特殊成分、气体成分及矿化度(以M表示),单位都是g/L;横线上下方:将阴/阳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10%的离子按自大到小顺序分别标示;横线后:水温t(oC)。离子的毫克当量=离子的毫摩尔*离子价离子的毫摩尔=离子的毫克数/离子量(原子量)毫克当量百分数=某离子的毫克当量/阴(阳)离子的毫克当量总数化学成分HCO3-SO42-Cl-Ca2+Mg2+Na++K+游离CO2mg/l177.062.45.334.35.552316毫克当量毫克当量百分数已知某地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如下表所示,水温为21℃,完成下表,计算总矿化度,并写出该水样的库尔洛夫式。原子量:C=12,S=32,Cl=35.5,Na+K=25,Ca=40,Mg=24,O=16。作业溶滤作用(Dissolvingprocess)浓缩作用(Concentratingprocess)脱碳酸作用(Decarburizationprocess)脱硫酸作用(De-vitriolingprocess)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Cationalternate-adsorbingprocess)混合作用(Mixingprocess)人类活动在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中的作用7.3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影响溶滤作用强度的因素岩土——化学组分(如石灰岩HCO3-Ca水、花岗岩HCO3-Na水);组成岩土的矿物盐类的溶解度,溶解度的差异导致易溶先进入水中,难溶的后进入水中。水——水的溶解能力(TDS,O2、CO2等);通常刚渗入到地下的水,矿化度很低,O2、CO2含量高,随着地下水的运移,不断有新的盐分溶解到水中,TDS↑,O2、CO2↓,水的溶解能力下降,最终水的溶解能力→0,溶滤作用是否将会停止?溶滤作用(Dissolvingprocess)定义: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这就是溶滤作用。结果:岩土失去一部分可溶物质,地下水获得新的成分,矿化度↑。地下水的流动性:地下水的径流和交替强度(Q与V)水流停滞或流动缓慢的地下水,溶解能力最终会降为零,溶滤作用停止。水流速度快,交替(更新)迅速,水流不断被更新,CO2、O2不断被补充,低TDS水不断更新溶解能力已降低的水,溶滤作用将长期进行。思考如果某地区地下水流动很快,水交替(循环)迅速,溶滤作用很强烈,长期作用下去,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如何?该地区地下水中的水质——矿化度(TDS)是高?还是低?水中以哪种阴、阳离子为主?长期、强烈溶滤作用的结果,地下水以低矿化度的难溶离子为主,HCO3—Ca水或HCO3—CaMg水;这是由溶滤作用的阶段性决定,在由多种盐类组成的岩石中:开始:Cl盐最易溶于水中→随水带走随后:SO42-盐类被溶入中→随水带走最后:岩土中只剩较难溶的碳酸盐类因此,溶滤作用是地质历史长期作用的结果,须从地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前期溶滤作用——溶滤什么组分,水中获得相应组分;后期溶滤作用——长期强烈溶滤作用的结果,易溶解的组分被水带走,最后是难溶成分的低矿化水。浓缩作用(Concentratingprocess)定义:地下水在蒸发排泄条件下,水分不断失去,盐分相对浓集,而引起的一系列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过程。浓缩作用的产生条件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地势平坦;水位埋深小;颗粒细小的松散岩土;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排泄处。浓缩作用的结果矿化度升高;形成以易溶离子为主的地下水(Cl-—Na+为主);土壤盐渍化。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受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条件的影响,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往往具有一定的分带性(空间上)丘陵倾斜平原区低平原颗粒粗水位埋深大溶滤作用水交替迅速矿化度低HCO3—Ca过渡区矿化度中SO4—MgCa颗粒细水位埋深小浓缩作用水流迟缓矿化度高Cl—NaSO42-HCO3-Cl-脱碳酸作用(Decarburizationprocess)定义水中CO2的溶解度受环境温度和压力控制,CO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而减小,一部分CO2便成为游离CO2从水中逸出,这便是脱碳酸作用。脱碳酸作用的结果HCO3-、Ca2+、Mg2+↓;矿化度↓pH↓泉口附近形成的钙华就是脱碳酸作用的结果。322322CaCOOHCOHCOCa322322MgCOOHCOHCOMg脱硫酸作用(De-vitriolingprocess)定义在还原环境中,当有有机质存在时,脱硫酸细菌能使SO42-还原为H2S,这种作用称为脱硫酸作用。脱硫酸作用的结果SO42-↓HCO3-↑pH值↑寻找油田的辅助标志。32224222HCOSHOHCSO粘土及粘土岩类最容易发生交替吸附作用。当含Ca2+为主的地下水进入主要吸附有Na+的岩土时,水中的Ca2+便置换岩土中所吸附的一部分Na+,使得地下水中Ca2+减小而Na+增多。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不同阳离子吸附于岩土表面的能力不同。H+Fe3+Al3+Ca2+Mg2+K+Na+定义:岩土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能够吸附阳离子,在一定条件下,颗粒吸附地下水中某些阳离子,而将原来吸附的部分阳离子转为地下水中的组分,这便是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定义:成分不同的两种水汇合在一起,形成化学成分与原来两者都不相同的地下水,这就是混合作用。如地表水混入地下水;深层地下水补给浅部含水层等。混合作用的两种类型:发生化学反应:如以SO42-、Na+为主的地下水与HCO3-、Ca2+为主的水混合:不产生化学反应:如高矿化的氯化钠型海水混入低矿化的重碳酸钙镁型地下水中。3442232NaHCOCaSOSONaHCOCa混合作用(Mixingprocess)污染地下水:工业三废;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生活污水。改变地下水的形成条件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的地表水灌溉(造成浅层地下水位上升)引起的次生盐渍化;咸水分布区通过挖渠打井,降低地下水位,改变了地下水的排泄方式(由蒸发排泄变为径流排泄),从而使地下水水质淡化。人类活动在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中的作用7.4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及其化学特征(自学)7.5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及其图示(自学)地下水化学分析内容简分析全分析地下水化学分类——舒卡列夫分类溶滤水沉积水内生水地下水化学分析内容—是水质评价基础简分析目的是初步了解水质是否适于饮用;分析项目少,精度低,简便快速,成本不高,技术要求容易掌握;分析项目物理性质:温度、颜色、透明度、嗅味、味道等;定量分析指标:HCO3-、SO42-、Cl-、Ca2+、Mg2+、K++Na+、总硬度、pH值、矿化度;有时含专项分析:NO3-、NO2-、NH4+、Fe2+、Fe3+、H2S、耗氧量等。地下水化学分析内容全分析目的是较全面了解地下水化学成分,检核简分析结果;分析项目多,精度高;定量分析指标:HCO3-、SO42-、Cl-、CO32-、NO3-、NO2-、Ca2+、Mg2+、K+、Na+、NH4+、Fe2+、Fe3+、H2S、CO2、pH值、耗氧量、总硬度及干涸残余物;某些微量元素、有毒组分;研究水的侵蚀性时需分析水的侵蚀性CO2。地下水化学分
本文标题: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98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