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十一篇通信科技综述【科技规划和技术政策指导】1.发布《规划纲要》。为了把握信息技术的中长期发展趋势,科学地指导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和科研开发工作,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自2004年初起,开始《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到2005年4月,完成了多项研究报告,多次征求意见后形成了“规划纲要”报批稿。目前,《纲要》已正式发布。2.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政策。2005年上半年组织进行中国卫星通信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研究、下一代网体系架构和相关问题的研究、家庭网络总体研究、无线射频(RFID)和传感器网络的总体发展策略研究。3.开展软科学研究。2005年,共制定了“宽带无线接入发展策略实施的相关问题研究”、“移动视频业务发展策略的研究”、“IPTV发展策略的研究”、“我国固定通信网和移动通信网融合发展策略的研究”、“FTTH”、“家庭网络与三网合一的探讨”、“全光核心网”、“我国互联网发展战略、策略及管理政策研究”等多项软科学研究计划。【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1.积极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技术标准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步伐,通过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目前,大唐、华为、中兴、普天等国内知名企业发起创立的TD-SCDMA产业联盟,成员已达29家。TD-SCDMA系统、芯片、终端、仪表、软件等产业化工作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TD-SCDMA产业链,为TD-SCDMA技术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几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内外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TD-SCDMA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TD-SCDMA核心网、基站、终端、智能天线、测试仪表以及各种芯片的配套产品体系,打造了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有力地推动了TD-SCDMA产品的成熟和商用化。TD-SCDMA作为我国在自主创新领域的一次重要实践和尝试,在推动企业成为真正创新主体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一批企业在标准以及核心技术创新方面,走向了前台,真正成为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创新的主体,有效保证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TD-SCDMA标准与产业化的成功,为我国其他行业的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对于其他领域实施创新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积极开展数字集群技术试验和标准制订工作,促使国内自主研发的数字集群技术尽快成熟并加快产业化步伐。2005年6月,对中兴GOTA数字集群系统和华为GT800数字集群系统进行了技术鉴定并积极推进这两系统的应用。中兴GOTA系统在2005年10月“十运会”期间圆满完成了大型活动的集群通信和应急事件的调度工作;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目前正在积极推广GOTA和GT800在全省的应用。此外,在RFID、IPTV等方面,加强了自主创新的技术与政策引导,推进技术发展,提升竞争力。【研究制定通信技术标准】1.组织完成《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我国通信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和《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我国通信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报告》课题任务。22.围绕国家重点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专项、产业发展和市场热点以及通信网络互联互通、网络服务质量、市场监督的急需、农业信息化,开展信息产业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已完成《第三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标准研究》、《自动交换光网络和宽带IP技术研究》、《远程教学通信平台系列标准的研究》、《ENUM及“IPoverSDH支路”技术标准研究》、《无线局域网及宽带无线IP网络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无线局域网部分)五项重要技术标准;完成《农村VSAT卫星通信网络/系统和技术要求》技术标准;筹备成立“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专家组”,通过组织开展有关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和发展战略的研究,推动我国有关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以及标准化工作,提升我国在无线通信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成立“家庭网络总体研究”课题组,对“家庭网络”进行了全面、综合的研究;开展IPTV技术及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3.支持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和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一起与台湾华聚基金会成功举办了“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搭建起了两岸信息产业标准化合作的平台与桥梁。在通信领域成立了“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TD-SCDMA分论坛”,重点在TD-SCDMA芯片、系统和手机的开发和产业化方面的合作;共同推进TD-SCDMA标准的完善和演进及关键技术的研究;在台湾建设TD-SCDMA试验网络的可行性探讨,以及共同开拓TD-SCDMA在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的市场,TD-SCDMA的具体合作事宜进行磋商和研讨。准备召开第二次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不断推进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以知识产权战略为指导,加大知识产权工作的机制创新,进一步引导国内企业重视知识产权,强化专利意识,鼓励和支持自主技术创新,扩大知识产权拥有量。顺利完成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评选活动。【营造公平公正、有效有序的市场环境】1.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规范对部通信电子质检和计量机构的管理。组织参与对部通信质检机构进行计量认证的监督、扩项评审工作。2.继续推进电信计费检测工作。2005年,继续组织通信管理局、质检机构和运营企业开展固定网计费检测工作。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完成或基本完成固定网计费检测工作,共检测固定交换机7000多台。开展了移动网计费检测,北京地区的移动网检测工作已全部完成,移动网计费检测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短消息、智能网等业务的计费检测规范,为进一步深化电信业务计费检测奠定技术基础。有关电信计费检测管理办法已多次征求意见,将尽快发布。3.协调气象部门落实信息产业部对通信系统防雷的监管职能,起草完成了《通信防雷产品标准符合性检验实施细则》、《通信网上在用防雷系统定期检测实施细则》、《通信网雷电灾害调查认定上报管理细则》和相关技术标准,为全面实施监管制度和建立监管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结合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有重点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继续做好ITU等国际组织的对口研究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地位。截至2005年11月,向ITU提交文稿数已达416篇,大大超过去年。我国派出的专家在ITU标准化活动中承担了较多的组织工作,发挥与大国地位相符的作用。3开展了中美、中欧、中法、中日韩等多边、双边合作机制框架下的交流和合作工作。举办了中美信息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研讨会,参加了亚洲信息通信委员会(AIC)会议、中日韩3G、RFID工作组会议以及中欧信息社会对话工作组和中法信息通信合作混委会等会议。技术政策【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前言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领域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其重要作用已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并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进步背景下,加快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五”期间,我国重视自主创新,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深入,科研条件和环境得到逐步改善,技术研发带动产业化进程加快,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信息技术创新工作受到国家和全行业的高度重视。集成电路设计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开发取得较大进展,网络和通信技术及应用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国产万亿次大规模计算机系统相继问世,以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数字音视频技术研发成果丰硕。但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还存在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尖端型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匮乏、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约束矛盾,走科学发展之路。以此为出发点,党中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为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求,必须以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为战略主体,持续突破核心技术,掌握关键技术,由资本和劳动力驱动转向科技引领的发展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根据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结合建设电子强国、电信强国的目标,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基础上,特编制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我国信息产业的科技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与产业由大到强的战略需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坚持服务国家目标、引领产业发展、市场技术互动、统筹规划协同的指导思想,持续突破核心技术,全面掌握关键技术,以点带面,逐步实现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1.服务国家目标党和国家提出了“‘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的发展目标和“本世纪头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必须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决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优化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服务业的创新和升级,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使信息技术与网络惠及全民,激发人的创造活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关键信息技术的突破,解决信息网4络与系统的自主可控问题,保障国家安全。2.引领产业发展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推进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中心环节,将掌握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提高科技进步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建立创新型的发展模式,促进信息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引领产业协调发展,推动信息服务大行业的持续快速成长,促进产业由大到强。3.市场技术互动全面把握市场牵引与技术驱动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在中短期内对技术发展的牵引作用,以重大应用带动技术发展;高度重视新技术在长远发展中对新市场需求的催生作用,加快部署战略性新技术的研发。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的互动,以业务创新带动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以技术的突破为业务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并催生新的市场。4.统筹规划协同针对制约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战略性基础瓶颈和薄弱环节,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加大研发投入,集全国之力实现重点突破。面向重大应用,从产业层面对重大技术的发展做好整体布局;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制定产业技术政策;打造完整产业链,形成产业群体;创建技术与产业联盟,实现各方协同。(二)发展思路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一体双翼”,即围绕一个战略主体,选择两大发展方向,逐步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突破和跨越式发展。1.一个战略主体: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以提升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持久不懈的努力,持续突破核心技术,掌握关键技术,增强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产业由大到强。──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主线、“政产学研资”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和完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所必需的法律、法规等制度环境,提供自主创新的制度保障;──重视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技术发明;──以应用为导向,加快集成创新,大力促进以网络与系统为中心的多种相关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或者产业;──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促进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2.两大发展方向:面向发展瓶颈和重大应用两大方向实现技术突破──紧贴战略需求,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紧贴国家战略需求,集全国之力攻关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集成电路、软件和关键电
本文标题:第十一篇通信科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98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