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3版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退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八至十二章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退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八至十二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目录页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走自己的路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走俄国人的路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论人民民主专政》走俄国人的路1956年,苏共二十大——苏联模式的弊端全面暴露走俄国人的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老百姓抱着导弹却吃不饱饭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走自己的路“以苏为鉴”,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理论成果:1956年,《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毛泽东文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十大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报告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重大关系。开辟一条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东欧”,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它们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苏联波兰罗马尼亚民德大西洋波兰事件背景:①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②苏联开始改革(1956年苏共二十大)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的错误,在东欧各国引起强烈反响波兰事件起因于1956年3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总书记、共和国总统贝鲁特在莫斯科病逝。波党中央全会选举的新的中央第一书记奥哈布就任后公开承认,党在过去犯了很多错误,宣布为1948年被批犯“右倾民族主义”错误而被撤职、后又被捕的前党中央总书记哥穆尔卡恢复名誉,并实行大赦。面对广大群众的强烈改革要求,党的领导层意见不一,未能及时制订出一个明确的革新纲领。6月中旬,波兰西部城市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车辆制造厂工人,为要求增加工资和降低税款等,派代表团去当地市政府和华沙的中央机械工业部请愿,未得满意答复。28日晨,该厂一万多名工人罢工游行,向斯大林广场进发。该市其他工厂的工人和沿途不少群众也自动加入队伍,一些正在参加波兹南国际博览会的外国人也来参加游行。队伍到达广场后,已有20万人。示威群众高呼“面包、民主、自由”、“要哥穆尔卡”和“俄国佬滚出去”等口号,并组成代表团要求当局接见解决问题,但遭拒绝。这时又谣传去华沙的代表被捕,于是群情激愤,一场和平示威顿时变成骚乱。一部分人冲击市人委、省委大楼和广播电台。一部分人打开监狱释放了全部犯人,并占领了检察院和法院,抢走枪支,向省公安局发动攻击。政府出动保安部队和坦克,当晚平息了骚乱。在这一事件中,有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物资损失严重。1956年10月19-21日,波党举行八中全会。哥穆尔卡在会上作报告,提出了关于波兰政治和经济任务的纲领性意见,其中说到,波兹南事件的根本原因应“在党的领导中间去寻找”。他批评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如官僚主义、个人崇拜、破坏法制等,主张在经济上调整工业结构,改善工业管理,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与企业工人自治相结合的体制;在政治上,他认为党的生活要民主化,对党政机关要加强监督。在谈到社会主义各国党和国家的关系时,他说实现社会主义这个目标存在不同的道路,“每个国家应当有完全的独立”。全会根据这一报告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并一致选举哥穆尔卡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匈牙利事件匈牙利事件与纳吉有关。纳吉·伊姆雷于1953年7月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全会上接替党中央第一书记拉科西任政府总理后,提出了降低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提高工资,放宽农村政策,平反错误案件等施政方针。在1955年3月中央全会上纳吉被指责“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解除所有职务,开除党籍。匈牙利事件苏共二十大以后,匈广大党员和群众强烈要求改革。由首都一些知识分子组成的“裴多菲俱乐部”特别活跃。人们公开批评党的领导和现行政策。一些报刊登载了不少各种思想倾向的文章。1956年7月,匈党中央全会解除了拉科西的党中央第一书记职务,由其副手格罗继任。但形势未得缓和。10月6日,匈政府为1949年以“铁托分子”和“叛国”罪名而被处决的前外交部长拉伊克等举行葬礼,布达佩斯有20多万人自动送葬。匈牙利事件10月21日,各大报刊登出波兰哥穆尔卡复出的消息。次日“裴多非俱乐部”和“首都大专院校团体联席会议”相继向党中央提出“十点要求”和“十六点要求”,要求将拉科西开除出党,纳吉复任总理,提高工资,工厂实行工人自治,按平等自主原则调整匈苏关系和匈南关系,确认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等。10月23日下午,首都高校学生开始示威游行。到晚上,示威群众增至数十万人。一些人和保安部队发生了冲突。一些人从军火库和军工厂抢来武器,袭击占领了电台大厦、电话总局和部分警察哨所。匈牙利事件当天深夜,党中央和政府举行紧急会议,决定纳吉复任总理,同时通过戒严令,请求驻匈苏军进入首都协助维持秩序。25日党中央又举行会议,解除格罗职务,改选卡达尔为中央第一书记。但这时拥有90万成员的劳动人民党已陷于瓦解。从24日起,坐落在慕尼黑的“自由欧洲电台”加强了对匈的煽动性广播;西方帝国主义者从维也纳方面加紧派进特务并送来武器;逃亡在外的匈牙利地主资产阶级分子也纷纷回国;国内监狱被打开,上万名刑事犯和政治犯被释放;全国一下出现了几十个形形色色的政党和政团;首都的武装冲突日益加剧,并蔓延到外省各地。匈牙利事件10月26日,纳吉在讲话中将这一事件称作是“民族民主运动”。28日,应纳吉政府要求,苏军撤出首都。11月1日,纳吉宣布匈牙利中立,退出华沙条约组织并向联合国求援。3日,他改组政府,宣布实行多党制。11月1日晚,卡达尔等人和纳吉政府决裂,重组劳动人民党,改名为社会主义工人党。11月4日,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宣告成立。应工农革命政府的请求,苏军于当天第二次开进布达佩斯。经过四五天战斗。武装冲突基本平息。纳吉及其政府要员进入南斯拉夫大使馆。匈牙利十月事件造成了巨大损失。有2500多人死亡,近2万人受伤。经济损失达200多亿福林,相当于匈一年国民收入的1/4。匈牙利事件后被遗弃在布达佩斯街头的斯大林头像匈牙利事件爆发后,苏联坦克开进布达佩斯历时三周的动乱使匈牙利遭受重大损失,数万人伤亡,二十余万人外逃,经济损失约占全年国民收入的1/4。这场民族的悲剧对匈牙利以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匈牙利领导人卡达尔(1912——1989)1956年上台的卡达尔充分吸取匈牙利事件的惨痛教训,致力于推行一项比较适合国情的政策。他强调指出不应该奴隶般地模仿外国的榜样,而应该使匈牙利在一条符合本国经济和历史传统的民主道路上向前发展。波匈事件对中国的影响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国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化。逐步形成了这一思想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执政党认为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下一步的中心任务就是搞经济建设,尽快实现工业化。为此,就需要调动全社会,特别是知识界的积极因素。波匈事件对中国的影响2、毛泽东从波匈事件发生的原因中,感受到新一代苏共领导人虽然一方面又在批判斯大林的错误,另一方面又在继续重犯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这就更加坚定了他与之斗争的信念,坚定了他独立自主地走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1956年秋冬,在一些农村、工厂、学校出现了“闹事”的情况。面对新出现的矛盾,许多党员和干部思想上缺乏准备,工作处置不当,造成矛盾激化。案例: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急促,经济建设中冒进倾向的影响未能完全消除,加上浙江连续遭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全省部分农作物减产情况十分严重,导致一些社会矛盾突出。1956年秋冬至1957年春,在浙江的农村、工厂、学校都出现了一些闹事的情况。各级党委没能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对闹事原因没有作认真分析,而只是采取强硬的高压政策,既不允许退社,也不允许分社,致使各地的闹事事件越发严重起来。1/20/2020这表明,在全党和全国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的时候,面临着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人生概述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矛盾?又是什么性质的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正确回答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但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没有专门作过论述。列宁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没有系统阐述。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后果。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他
本文标题:2013版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10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