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王何必曰利孟子(约前372~前289)走近作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尽信《书》,不如无《书》。•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名,字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并尊称他为,《孟子》是记录孟子、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轲子舆战国孔孟亚圣仁政民贵君轻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史记》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但是,两眼只盯着财利的人会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不择手段追逐财利的人,不仅会伤害他人,而且会伤害自己;如果人人利字当头,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沦为冷冰冰的金钱交易。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利”和“义”呢?孔、孟是怎么说的呢?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孟子的文章,相信同学们对此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原文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人家,不辞长途辛苦(您不以千里为远)而来,将有使我的国家得利的手段吧?”有以:有用来……的办法利:使……获利这是当时梁惠王对孟子的期待,也是当时诸侯对孟子的期待。面对梁惠王的期待,孟子将如何应对呢?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以:用,拿征:谋取何以利吾国宾语前置家:古义:卿大夫的采地食邑,今义:家庭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什么一定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假如大王说:‘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大夫说:‘用什么使我的封地获利呢?’士和百姓说:‘用什么使我自己获利呢?’上层下层互相从对方那里谋取财利,国家就危险了!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判断句译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国家有一万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千,或者国家有一千而大臣拥有其中的一百,这不能说不多了。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后,先:名词意动,以……为后/为先餍:满足遗:遗弃译文: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没有一个有仁心却会遗弃父母的人,没有一个讲道义却会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大王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2、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举例论证:不夺不餍3、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4、再次强调论点,首尾呼应,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举例论证仁不遗其亲义不后其君正反对比论证王何必曰利当堂练习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叟(shǒu)庶(shù)人千乘(shènɡ)B.不餍(yàn)遗(yí)其亲宋(kēng)C.构(ɡòu)兵说(shuō)而罢之然而不王(wànɡ)D.孳孳(zī)蹠(zhí)利与善之间(jiān)【答案】B(A.叟:sǒu;C.说:shuì;D.间:jiàn)当堂练习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交(互相)征利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其君不夺不餍(满足)B.罢(停止)之愿闻其指(意旨)利吾身(身体)C.先生之号(所用的提法)事(侍奉)其君去(离开)仁义D.相接(交往)怀(怀中)仁义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答案】A(B身:自己;C.去:去掉;D.怀:心里包藏着某种思想感情)当堂练习3.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B.何以利吾国?C.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D.以五十步笑百步【答案】BD(BD都当“用”讲;A用来;C连词“来”)当堂练习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B.河东凶亦然C.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D.吴广以为然【答案】B(例句与B都当“这样”讲;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表示答应,是的;D正确)当堂练习5.下列句子中的“徒”字,与“舜之徒”的“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是鲁孔丘之徒与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答案】C(A弟子:B白白地;题干与C都是“类”的意思;D空)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当堂练习6.下列加点实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见梁惠王见:拜见B.上下交征利征:谋取C.不夺不餍餍:吃D.万乘之国国:国家【答案】C(餍:满足)当堂练习7.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罟不入洿池B、百发百中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寡人之民不加多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D、此其为餍足之道也是非君子之道C原文2: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译文:宋牼将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到了他,问道:“先生将要去什么地方?”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将去谒见楚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动词,到省略句,状后,于石丘遇之宾前,之何劝说使……停止交战•楚王不说,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投合意旨,意向如果楚王不高兴,我将去见谒见秦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楚王、秦王两人人当中,我将有投合的。”孟子说:“我不敢问详细的情况,希望听听您做这件事的大致意向,先生将怎样去游说他们?”宋牼说:“我将向他们说明两国交兵是不利的。”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所用的提法停止孟子说:“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问、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侍奉舍弃交往宾语前置•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若是先生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义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仁义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8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是没有的。何必要去谈听‘利’呢?”反面:人与人之间沦为利益关系,破坏社会和谐,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正面:用仁义来打动人正反对比论证结论:何必曰利原文3: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译文:孟子说:“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行善者,是舜一类的人;晨鸡报晓连忙起来,孜孜不倦地谋利者,是跖一类的人。要想了解舜和跖地区别,没有别的,只是利和善的差别。”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一、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1、宋牼将之楚______________2、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3、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__4、蹠之徒也______________5、利与善之间也kēngwàngzīzhíjiàn1、上下交征利2、苟为后义而先利3、吾闻秦、楚构兵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5、愿闻其指6、然而不亡者7、孳孳为善者8、舜之徒也9、利与善之间也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含义。相互如果交战停止意向这样而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类差别背离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首先,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对于生存着和需要生存着的人来说,有些需求是不可或缺的,他认识到人活着就有需求,人的需求是开放的,而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得到满足。因而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公孙丑》)“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梁惠王上》)其次,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的、相生相长的。孟子指出,在尽量使物质享受达到一定水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务必加强教育,加强人伦道德观念的培养。“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梁惠王上》)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纵观《孟子》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洋溢着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以民为本,以利为本,崇古尚贤,崇义尚道,自承先圣,身任天下。正因为那个变革性、过渡性时代的礼乐崩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孟子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高举仁义的思想大旗四处游说,奔走呼号。表达了渴望丰衣足食,渴望安居乐业,渴望和平、统一、稳定的心声。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议一议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在“10·24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发生后,八凌打捞公司趁火打劫,要长江大学师生付天价打捞费方能打捞三位因为奋不顾身救人而溺水身亡的大学生尸体。大学生救人溺亡挟尸谈价船主数钱照45年来没有谋过私利温家宝:在最后一年,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努力以新的成绩弥补我工作上的缺憾,以得到人民的谅解和宽恕。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我将坚守这个做人的原则,并把希望留给后人。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比我做得更好。我秉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为国家服务整整45年,我为国家、人民倾注了我全部的热情、心血和精力,没有谋过私利。我敢于面对人民、面对历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搜搜脑海中的素材或老师提示的材料,写一小段有关“利与义”的议论,请在其中用到正反论证。练一练
本文标题:王何必曰利 上课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1387 .html